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共話民心相通的絲路故事

發布時間:2023-12-29 11:05:00來源: 人民日報

  12月27日晚,由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第三屆“絲(si) 路友好使者”頒獎活動在北京舉(ju) 行。300餘(yu) 人相聚一堂,分享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的跨文化交往,共話民心相通的絲(si) 路故事。

  故事裏,有漂洋過海的“幸福草”。

  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婦女費雷達·科拉羅姆,在中國專(zhuan) 家的幫助下開始種植菌草菇。現在,她的菌草菇農(nong) 場每周可生產(chan) 200公斤鮮菇。費雷達還做起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將菌草技術推廣到周邊10多個(ge) 村莊,帶動大家種下“幸福草”。如今,菌草技術已在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我從(cong) 心底感謝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它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men) 國家的麵貌。”在活動現場,費雷達動情地說。

  故事裏,有持續多年的交流交往。

  也門籍醫生阿馬爾·阿爾巴達尼,在中國求學、工作、生活20餘(yu) 年。他不僅(jin) 依靠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幫助在義(yi) 烏(wu) 經商的外國人解決(jue) 醫療困難,還與(yu) 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朋友們(men) 成立了“絲(si) 路文化俱樂(le) 部”,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

  故事裏,有綠色發展的新案例。

  “中國治沙經驗是我們(men) 可以借鑒的最佳方案,我想把它帶回我的家鄉(xiang) 。”毛裏塔尼亞(ya) “綠色長城”項目負責人阿卜杜拉赫曼·塞勒姆多次來中國學習(xi) 防治荒漠化經驗。他期待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與(yu) 中國技術團隊繼續合作,共築人類綠色生命長城。

  故事裏,還有溝通之橋、合作之歌。

  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專(zhuan) 家舍拉迪爾·巴克特古洛夫訪問中國20餘(yu) 次,多次組織或參加發展中吉關(guan) 係、共建“一帶一路”相關(guan) 活動,致力於(yu) 凝聚共建國家人民的共識。孟加拉國女孩阿裏法·沁2010年出生時,母親(qin) 因患嚴(yan) 重心髒病遭遇難產(chan) ,當時正在吉大港訪問的中國海軍(jun) “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派出盛睿方等軍(jun) 醫趕赴救治,最終母女平安。如今,阿裏法·沁成了兩(liang) 國友好的小使者。

  聯合國國際良知遺址聯盟理事會(hui) 主席杜杜·迪安來自塞內(nei) 加爾,他常年研究絲(si) 綢之路,努力探尋絲(si) 路曆史、傳(chuan) 承絲(si) 路精神。意大利對華友好協會(hui) 主席伊雷妮·皮韋蒂,為(wei) 中國杭繡“代言”,為(wei) 推動成都至米蘭(lan) 的中歐班列開通運行積極奔走,多年來致力於(yu) 推動東(dong) 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作為(wei) “一帶一路”律師聯盟理事,來自西班牙的陶睿哲積極為(wei) 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ye) 和在華投資的外國企業(ye) 提供專(zhuan) 業(ye) 谘詢,搭建法律服務平台。已逾古稀之年的中央民族大學美籍專(zhuan) 家馬克·力文,自2005年來到中國,創作了80多首和中國有關(guan) 的民謠歌曲,用歌聲表達對中國的感情。

  當晚,“絲(si) 路健康國際合作”和“絲(si) 路青年創業(ye) 計劃”兩(liang) 大項目在活動現場舉(ju) 行了授牌儀(yi) 式和簽約儀(yi) 式,旨在推動中外醫療務實合作,強化中外醫療人才技術交流,以及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青年提供創業(ye) 、就業(ye) 資源。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重新書(shu) 寫(xie) 曆史,因為(wei) 這個(ge) 倡議致力於(yu) 實現共同發展、普遍安全和永恒友誼!”獲獎者的現場感言,表明了對共建“一帶一路”下一個(ge) 金色十年的期待和信心。

  強 薇(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