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特區式”培養未來醫學科學家

發布時間:2023-12-29 11:0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33歲那年,從(cong) 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張恒在美國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祖國任教。他對此沒有絲(si) 毫猶豫,“我們(men) 這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有自信,也有一種使命感”。

  在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他找到了一方天地可以心無旁騖地去“做一些真正重要的東(dong) 西”。

  天津醫科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所醫學高等院校,首任校長朱憲彝是著名內(nei) 分泌學家,他促成全國“食鹽加碘”的政策,解決(jue) 了曾困擾國人多年的“大脖子病”。辭世後,他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藏書(shu) 、存款、私人住宅,以及遺體(ti) 供醫學解剖。朱憲彝的“四獻”精神成為(wei) 這個(ge) 校園中的精神圖騰。他教導學生的話語被鐫刻在校史館的牆上——“發奮圖強,走我們(men) 自己的路”。

  如今,這所70多歲的醫科大學又走出了一條新路——瞄準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問題,開設了基礎醫學朱憲彝班。過去10年,朱憲彝班成為(wei) 集全校之力建立的人才培養(yang) “特區”——超常規的人才選拔機製、貫通培養(yang) 機製、協同育人機製和長效評價(jia) 機製,這裏的學生更被寄予厚望——成為(wei) 真正的未來醫學科學家。

  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

  每年招20人,實施“4+1+4”本博貫通培養(yang) 模式,采用精英式培養(yang) ——小班教學、雙語授課、全導師製……從(cong) 各個(ge) 角度看,基礎醫學朱憲彝班都是一個(ge) “特區”。自2014年招生以來,這個(ge) 班不斷在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道路上做出各種嚐試。

  一項全新的教學製度——免修課製度推出後,2021級學生吳國嘏成為(wei) 首批“嚐鮮”的學生。大一結束的那個(ge) 假期,他自學完成了大二必修課;新學期開學,他以優(you) 異成績通過中英文混考,獲得了免修資格。

  這相當於(yu) 把選擇權直接交到學生手裏。因為(wei) 免修製度,吳國嘏的大二有了非常充足的時間,可以自由地去嚐試、去探索。

  在導師李詠梅的課題組,他真正“從(cong) 零開始接觸科研課題”。從(cong) 閱讀文獻、做實驗記錄開始,他一點一點學會(hui) 了自己去設計實驗、操作並分析實驗結果,再到撰寫(xie) 論文……“泡”在實驗室裏做研究的經曆,讓吳國嘏“找到了搞科研的感覺”。

  曾經,他和很多立誌學醫的同學一樣,渴望拿起手術刀走上臨(lin) 床治病救人。現在他明白,基礎醫學研究的是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規律,是臨(lin) 床醫學乃至整個(ge) 現代醫學發展的“守護神”。

  短短一年時間,他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基礎醫學與(yu) 臨(lin) 床》發表了論文。

  天津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何津岩說,這個(ge) 班的學生不僅(jin) 要培養(yang) 創新思維,同時也要培養(yang) 實踐動手能力。

  而對今年的新生而言,走進實驗室的時間又提前了。2023級本科生大一入學就能進入實驗室,跟著在各自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導師,加入不同的團隊,接觸不同的課題。

  “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科研”,這是朱憲彝班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的一種探索實踐。

  “我們(men) 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yang) 貫穿於(yu) 整個(ge) 培養(yang) 過程,學生能更早地明確自己未來的方向。”基礎醫學院副院長鄧為(wei) 民說,因為(wei) 本博連讀的學製,學生不會(hui) 因為(wei) 考研升學等原因使自己的科研之路中斷,“這些學生的目標比較清晰,更沉得住氣,也更專(zhuan) 注,創新成果自然能湧現出來”。

  “導師天團”把學生領進科研的大門

  和很多年輕學生一樣,2015級學生李徐梓超剛入學時充滿了對醫學科研的憧憬,卻不知道該從(cong) 何處入手。

  朱憲彝班集結了全校最優(you) 秀教師的“導師天團”,手把手將這些孩子“領到科研的大門前”。

  學校製定了“熏陶”“培育”“養(yang) 成”三階段輪轉訓練體(ti) 係,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對科研有不同的理解和感知。

  每名學生入學後,都被鼓勵走進不同實驗室,在實踐中“淺嚐”科研生活到底是什麽(me) 樣子;年級再高一些時,學生就要在不同實驗室裏輪轉學習(xi) ,必須要經曆6-7個(ge) 實驗室的不同研究方向課題組的曆練。

  “我們(men) 接觸到各種先進的研究設備、實驗技術,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濃厚的科研氛圍,最終逐漸找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方向。”李徐梓超說。

  她的研究從(cong) 細胞培養(yang) 進展到分子生物學分析。她開始“追著蛋白質跑”,發現原來蛋白質就像是人體(ti) 中形形色色的生物機器,一旦機器失靈就會(hui) 引起各種疾病。而細菌病毒也有他們(men) 的“蛋白質機器”,會(hui) 入侵人體(ti) 並發起攻擊。

  為(wei) 了搞清楚“它到底是怎麽(me) 幹壞事的”,她開始熬夜做實驗,經曆了一次又一次失敗。直到遇到導師張恒,在導師的幫助下,她確立了研究重點,在科研中找到了如魚得水的感覺。

  張恒注意到,經過初期的科研熏陶,這些學生已經展現出獨特的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他製定了個(ge) 性化的指導方案,用係統而有差異化的實驗和研究項目,著重培養(yang) 其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問題解決(jue) 能力。如今,李徐梓超在多個(ge) 頂尖雜誌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4篇。

  “很多導師非常年輕,自己的科研‘熱度’都很高,正是成果不斷湧現的時期。”鄧為(wei) 民說,這些導師都會(hui) 親(qin) 自帶朱憲彝班的學生,為(wei) 每個(ge) 學生量身定製培養(yang) 方案,導師組每周也會(hui) 帶著學生一起開學術研討會(hui) 。

  這裏的導師和學生是雙向選擇的。學校把教學名師和國家級人才都納入專(zhuan) 業(ye) 導師庫中,每年還會(hui) 根據導師的業(ye) 績情況進行更新。如果學生認為(wei) 導師不夠盡責或有其他不滿意的地方,可以直接向學校提出意見。“不過到目前為(wei) 止,我們(men) 沒有收到一例這樣的意見。”鄧為(wei) 民說。

  基礎研究和培養(yang) 後輩是最重要的事

  到目前為(wei) 止,無論是實驗室的科研進展,還是學生的成長,都超出了張恒的預期。

  回國之初,身邊一些人對他的選擇並不理解。放眼全國,這裏的科研條件不見得是最好的,但張恒認為(wei) ,“想幹成一件事,是多方麵的綜合考慮”。

  後來3年的發展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入選了學校麵向青年科研人才的卓越人才計劃,在啟動資金、實驗室和研究生招生等方麵都獲得了足夠的支持。

  因為(wei) 對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視,該校引進了一批醫學研究領域的優(you) 秀人才。“形成了很好的科研氛圍,大家一起優(you) 勢互補,共同協作,解決(jue) 科學問題。”張恒說。而更讓他增強信心的是,這裏的學生讓他看到中國醫學科學的未來。

  這個(ge) 班的大多數學生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有的擅長各類生化實驗,有的擅長結構和生信分析,還有的擅長課題分析與(yu) 寫(xie) 作。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曆,當自己的研究遇到瓶頸,可以去跟正在做其他方向研究的同學聊聊,一起找到答案。

  和李徐梓超一樣,如今許多高年級的同學已經成為(wei) 實驗室的骨幹力量。鄧為(wei) 民說,學生深度接觸多個(ge) 研究方向後,可以開展階梯與(yu) 跨越相結合的科研訓練,最終“這個(ge) 班的學生100%主持過項目,100%撰寫(xie) 過論文,100%擁有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

  張恒相信,“特區式”的人才培養(yang) 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得益於(yu) 大形勢的巨大推力: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係列人才吸引計劃。“引進了一批人才,這些人才又培養(yang) 出優(you) 秀的學生。”張恒認為(wei) ,從(cong) 基礎醫學領域來看,中國與(yu) 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他相信,未來10到20年,我國一定會(hui) 湧現出一大批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

  張恒常對學生說,“現在你們(men) 做的是在與(yu) 世界頂尖的一批科學家競爭(zheng) 的事。”如今,對他而言,培養(yang) 年輕一代科研力量,與(yu) 搞基礎研究一樣,是“最重要的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