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變大田 鄉村綻新顏
家住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花橋鎮一心村的秦茂友,這陣子正忙著監督村裏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我是村民代表,怎麽(me) 建、如何改,得看仔細點,不滿意就直接提意見。”老秦說,村裏有2000多畝(mu) 地正在進行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施工,自家的7畝(mu) 地也在裏麵。
昔日“望天田”,如今成了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連、渠相通的“高產(chan) 田”。為(wei) 了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廣安堅持集中連片規劃,組織“千名英才千村行”活動,選派科技、農(nong) 業(ye) 等領域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組建30個(ge) 專(zhuan) 家服務團,全程指導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結對培養(yang) 農(nong) 村實用人才。2019年以來,新建高標準農(nong) 田107.63萬(wan) 畝(mu) ,較改造前畝(mu) 均增產(chan) 糧食100公斤以上,農(nong) 民年人均綜合增收約500元。
加強監管 科學分區
調形、旋耕、開溝,挖掘機來回穿梭,一塊塊小田逐漸變成大田。龔宇拍下施工照片,把一天的項目進度發到了“廣安2023高標監理群”裏。
作為(wei) 廣安區2023年高標項目4標段現場旁站監理,龔宇每天都得巡查施工情況,“眼瞅著碎田成了整田,建成後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很有成就感。”據介紹,圍繞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廣安建立“業(ye) 主+監理+群眾(zhong) +質量檢測+跟蹤審計”五方質量監管機製,對建設管理情況進行全過程跟蹤監管。
在濃溪鎮圍子村,155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實施了科學分區,作物長勢喜人。“我們(men) 在穩定農(nong) 戶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將高標準農(nong) 田劃分成了不同片區。”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彭先祝介紹,農(nong) 戶願意自主經營的,留了一部分自種區;流轉出去交由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種的,是流轉區;代耕代種區,則是由村裏或新型經營主體(ti) 代耕代種。“若有村民願意返鄉(xiang) 耕種,再適時分給他們(men) 。這不,山邊屋後這十幾畝(mu) 地,就是8戶人家的自種區。”彭先祝說。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過程中,廣安因地製宜,聚焦“旱能灌、澇能排、宜機作業(ye) ”薄弱短板,綜合實施田型調整工程,合理布局小型水源設施、提灌站、末級渠係,並開展鄉(xiang) 村田間“路網”建設。眼下,農(nong) 田道路通達率達95%以上。
建了高標準農(nong) 田,又該如何管?當地構建了“行業(ye) 部門+村集體(ti) +受益者”三級管護責任體(ti) 係,建立縣級高標準農(nong) 田管護基金,增加農(nong) 田水利設施維護資金。此外還探索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保險試點,引入保險資金加大高標準農(nong) 田的管護投入力度。
規模經營 發展產(chan) 業(ye)
一大早,吃了飯,廣安市嶽池縣苟角鎮曾拱橋村村民王廉安就往縣裏的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趕。除草、施肥、清理溝渠……油菜田間,王廉安忙得熱火朝天。
老王家裏3畝(mu) 地,分成10多塊田。“以前旱的時候,隻能用抽水機,經常白天種地,晚上還得排隊抽水。而且路不好,農(nong) 機下不了地,收割要用鐮刀,施肥還得肩挑手提。”王廉安回憶。
2019年,當地1.2萬(wan) 畝(mu) 田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並流轉給四川黍本道農(nong) 業(ye) 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種植,老王的地恰在其中。“新修了排水灌溉設施,能把熊家河和上遊水庫的水引來,老百姓再不用排隊抽水了。”曾拱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紅軍(jun) 介紹,改造後的田,今年最高畝(mu) 產(chan) 足有1300多斤,高出過去200斤不止,天旱灌溉也沒受到影響。附近還建了糧油加工園,稻穀烘幹、倉(cang) 儲(chu) 加工等設備一應俱全。對王廉安來說,不僅(jin) 有一筆流轉費,還能在園區務工,一年能掙萬(wan) 把塊錢。
近年來,廣安推行“先流轉後建設”模式,大力引進龍頭企業(ye) ,培育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種糧大戶、家庭農(nong) 場流轉高標準農(nong) 田,同步跟進綜合農(nong) 事服務中心建設和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培育。打破田坎地界,適度規模經營,以“大業(ye) 主”帶“小農(nong) 戶”,讓高標準農(nong) 田種植起來更加高效。
糧景融合 提升效益
壩壩席讓村民人均增收上千元,這令花橋鎮竹林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熊昌南激動不已。
2022年,當地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政府引導糧經複合種植,水稻收獲後連片種植油菜,春季花開,成了一道風景線。今年3月,花橋鎮舉(ju) 辦油菜花節,吸引了不少遊客。“我們(men) 組織老百姓在自家門口擺上壩壩席。統一標準、統一製作,擺了200多桌,純收入有3萬(wan) 多元。”熊昌南說。
如今,竹林村還打造了“稻田+”綜合種養(yang) 試驗基地,變過去的單一耕種為(wei) “稻魚共養(yang) ”。熊昌南算了筆賬,稻子熟時,魚也能捕,每畝(mu) 田可增收近5000元。嚐到了甜頭的花橋鎮,除油菜花節外,明年還計劃組織垂釣節等活動。糧景融合,讓農(nong) 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依托鄉(xiang) 村自然風貌,廣安開發大地糧田景觀,跟進和美鄉(xiang) 村建設,通過舉(ju) 辦農(nong) 事節慶活動,打造了一批網紅打卡點、休閑度假村等。“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的同時,我們(men) 也在培育農(nong) 事體(ti) 驗、鄉(xiang) 村旅遊等新業(ye) 態。”廣安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遊 儀(yi)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