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用法治力量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深入實施

發布時間:2023-12-29 11:05:00來源: 光明日報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yi) 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yi) 教育法)。愛國主義(yi) 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將以法律的形式護航、用法治的力量保障愛國主義(yi) 教育的深入實施,為(wei) 萬(wan) 眾(zhong) 一心、團結一致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濃厚的法治氛圍,奠定深厚的法治積澱,提供雄厚的法治資源。這既是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精神在更廣層麵上的倡導弘揚,也是愛國主義(yi) 精神在更高意義(yi) 上的理性自覺。將愛國主義(yi) 教育法貫徹落實於(yu) 高校工作實踐之中,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崇高使命和曆史擔當。

  1.以國家法律的形式頒行愛國主義(yi) 教育法,體(ti) 現出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深厚的曆史傳(chuan) 承和鮮明的時代要求

  愛國主義(yi) 教育法的指導思想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愛國主義(yi) 教育工作,作出了一係列重要論述,進行了一係列重要部署和重要安排,擘畫了愛國主義(yi) 教育的宏偉(wei) 藍圖,指明了行動方向。在新的曆史時期,愛國主義(yi) 教育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南,並將其作為(wei) 愛國主義(yi) 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將愛國和愛黨(dang) 、愛社會(hui) 主義(yi) 有機貫通、有機融匯。可以說,這是推進愛國主義(yi) 教育法施行應有的政治站位、政治責任及理論自覺。

  愛國主義(yi) 作為(wei) 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文明密碼、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作為(wei) 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關(guan) 鍵要素,凸顯出“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體(ti) 現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英雄主義(yi) ,彰顯出“為(wei)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shu) ”的使命感。五千年輝煌燦爛中華文明史,時時凝聚著、處處滲透著愛國、衛國、報國、強國的感人故事和動人精神。培養(yang) 愛國主義(yi) 情操,發展愛國主義(yi) 教育,是賡續中華民族偉(wei) 大精神文明傳(chuan) 統的必然要求和曆史使命。

  在兩(liang) 個(ge) 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在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關(guan) 鍵時刻,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深化愛國主義(yi) 教育內(nei) 容、創新愛國主義(yi) 教育方式,能夠凝心聚魂,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為(wei) 克服國內(nei) 外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永不枯竭的精神動能,匯聚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力量。

  2.高校是愛國主義(yi) 教育最重要的陣地之一,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是愛國主義(yi) 教育法施行的重要領域

  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貫徹愛國主義(yi) 教育,既是貫徹落實愛國主義(yi) 教育法的具體(ti) 要求,也是推進黨(dang) 和國家教育事業(ye) 、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大力貫徹實施愛國主義(yi) 教育法,深入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已成為(wei) 愛國主義(yi) 教育法的普法、守法、護法和實施的重要步驟和關(guan) 鍵舉(ju) 措。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要從(cong) 全局著眼、從(cong) 戰略出發,以對黨(dang) 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e) 高度負責、對曆史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領域切實貫徹實施愛國主義(yi) 教育法,著力鞏固和提升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的整體(ti) 效果和實際效能。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灌漿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悉心栽培。他們(men) 沒有親(qin) 身體(ti) 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沒有經曆血與(yu) 火的嚴(yan) 峻考驗,如果缺乏正確的價(jia) 值引領,往往容易受到蠱惑、陷入彷徨乃至誤入歧途。早在1935年初秋,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向全體(ti) 師生問了三個(ge) 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2018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談及該故事,強調“這三個(ge) 問題是曆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men) 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曾深刻指出:“我們(men) 的教育絕不能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yang) 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愛國主義(yi) 教育法的頒布和施行,可謂非常迫切、尤顯緊要。

  3.探索寓愛國主義(yi) 教育和高校教育教學為(wei) 一體(ti) 的新路子

  湖南科技大學黨(dang) 委堅持高位謀劃、科學設置、合理引導、重點突出的原則,逐步探索出融愛國主義(yi) 教育和高校教育教學為(wei) 一體(ti) 的育人新路。

  注重理論引領和精神引領。愛國主義(yi) 教育法的貫徹實施,必須堅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理論引領。湖南科技大學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學實踐中,將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貫穿於(yu) 教育教學全過程。如通過中心組專(zhuan) 題集體(ti) 學習(xi) 、專(zhuan) 題黨(dang) 課暨黨(dang) 務幹部培訓班、專(zhuan) 題民主生活會(hui) ,把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學深悟透化為(wei) 日常、轉為(wei) 經常,切實做到愛國和愛黨(dang) 、愛社會(hui) 主義(yi) 相統一,切實做到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與(yu) 大力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的內(nei) 在融通。

  堅持弘揚紅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學校將弘揚紅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融通於(yu) 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各級黨(dang) 組織通過開展聯合組織生活會(hui) 等活動,在韶山舉(ju) 行“追尋紅色足跡,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主題黨(dang) 日活動,在學習(xi) 紅色革命傳(chuan) 統、紅色文化中,從(cong) 黨(dang) 的光輝曆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力量,將愛國主義(yi) 精神和為(wei) 黨(dang) 的事業(ye) 奮鬥的情懷熔鑄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xi) 之中。學校組織了“薪火湘傳(chuan) ”理論宣講團,開展“昭潭直通車”公交微課堂活動,特別是開展“兩(liang) 山”專(zhuan) 列(韶山—井岡(gang) 山)鐵路專(zhuan) 線宣講活動、公交流動“課堂”等學生喜聞樂(le) 見、頗具匠心的活動,讓黨(dang) 的創新理論和愛國主義(yi) 精神深入人心。

  將學科課程設置、教育教法與(yu) 愛國主義(yi) 精神浸潤融合。愛國主義(yi) 教育法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領域中全麵貫徹實施,需要在學科課程設置和教育教法設置上係統謀劃。愛國主義(yi) 教育,要通過高校思政課程與(yu) 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來全麵發力,實現科學知識的充分掌握,實現愛國主義(yi) 精神的沁潤培育。為(wei) 此,學校在學科設置和各專(zhuan) 業(ye) 課程設置上突出思政屬性,把愛國主義(yi) 教育內(nei) 容擺在重要位置,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愛國主義(yi) 情操,培養(yang) 學生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深刻認知。學校建立了各專(zhuan) 業(ye) 思政教學示範課製度,通過各專(zhuan) 業(ye) 思政教學示範課的設置推行和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師生自覺將思想政治教育置於(yu) 首位,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ti) 係教育的雙流匯聚、相得益彰。

  在服務社會(hui) 活動中培養(yang) 愛國主義(yi) 情操。服務社會(hui)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之一。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應當注重在校內(nei) 外實習(xi) 和其他各類高校服務社會(hui) 活動中全麵貫徹愛國主義(yi) 教育。在服務社會(hui) 活動過程的每一個(ge) 項目、每一項活動中,體(ti) 現愛國主義(yi) 的精神、培養(yang) 愛國主義(yi) 的情操,通過實踐的潛移默化,實現愛國主義(yi) 教育向服務社會(hui) 活動的延伸,發揮愛國主義(yi) 教育在社會(hui) 活動中的綜合效應。學校積極開展向“時代楷模”萬(wan) 步炎教授學習(xi) 的教育活動,培養(yang) 全體(ti) 師生的愛國主義(yi) 情操,培養(yang) 為(wei) 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奉獻青春的奮鬥意誌。學校還充分發揮地球物理、遙感勘測和空間探測領域的技術優(you) 勢,與(yu) 天儀(yi) 研究院展開合作,並成功發射了“湖科大一號”衛星。這些活動較為(wei) 成功地激發了廣大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將愛國主義(yi) 教育與(yu) 深入發掘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貫徹愛國主義(yi) 教育,應當與(yu) 地方特色文化緊密結合。學校通過設置大量藝術雕塑、民族團結壁畫等,通過文化藝術的感召,喚起師生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民族大團結的深刻認知,使愛國主義(yi) 情懷和愛國主義(yi) 教育潛移默化成為(wei) 生活和學習(xi) 工作中的日常自覺。學校還深入挖掘湘潭地方悠久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優(you) 秀人文特點,通過對黎錦熙、齊白石等優(you) 秀曆史人物無形價(jia) 值的發掘,設置黎錦熙音樂(le) 學院和齊白石藝術學院,重新恢複設置昭潭書(shu) 院,借此賡續銜接地方文脈,將學校教育與(yu) 地方文化耦合起來,推進了愛國主義(yi) 教育更好實現。

  愛國主義(yi)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基礎的、全局的工作,高校要從(cong) 對黨(dang) 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e) 負責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出發,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全麵深入貫徹愛國主義(yi) 教育法,奉行法治理念、堅持法治精神,將愛國主義(yi) 全麵貫徹在教育教學活動的每一個(ge) 方麵、每一個(ge) 環節之中,養(yang) 浩然之氣、育赤子之心,方能使愛國主義(yi) 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為(wei) 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唐亞(ya) 陽,係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湖南科技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