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百年僑宅在保護傳承中煥發生機留住鄉愁

發布時間:2024-01-05 16: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 (記者 吳侃)精湛的建築工藝、傳(chuan) 神的彩繪壁畫、濃鬱的異域風情......一座座曆經歲月洗禮的華僑(qiao) 建築,見證了海外僑(qiao) 胞的奮鬥曆程,也是他們(men) 的鄉(xiang) 愁所係。

  《關(guan) 於(yu) 加強福建省涉僑(qiao) 建築保護管理的通知》日前印發,進一步明確了福建省涉僑(qiao) 建築保護管理工作的相關(guan) 事項。當前,各僑(qiao) 鄉(xiang) 多措並舉(ju) ,對華僑(qiao) 建築進行保護傳(chuan) 承和活化利用,使老建築煥發新活力。

  “老宅有專(zhuan) 人管養(yang) ,我們(men) 很放心。”順琴故居後人洪華說。順琴故居位於(yu) 廣東(dong) 省汕頭市濠江區東(dong) 湖社區,是東(dong) 湖僑(qiao) 宅的代表。順琴本名洪作鳴,早年間赴越南謀生,回國後於(yu) 1919年在家鄉(xiang) 建成一座“四點金”格局僑(qiao) 房,當地人稱其為(wei) “順琴仙厝”,厝內(nei) 有大量彩繪壁畫,呈現華僑(qiao) 在海外的生活場景。

  順琴故居有專(zhuan) 人管理,得益於(yu) 當地僑(qiao) 務部門推出的“僑(qiao) 房管家”服務,通過“代管”“托管”等模式對閑置僑(qiao) 房進行必要的安全養(yang) 護、保育活化和運營管理。部分僑(qiao) 房還用於(yu) 公益事業(ye) 或出租,所得資金設立專(zhuan) 項基金,實現以房養(yang) 房。如今,僅(jin) 在東(dong) 湖社區就有30座僑(qiao) 房納入“僑(qiao) 房管家”管理。

  在一些僑(qiao) 鄉(xiang) ,老僑(qiao) 宅經過活化利用,有了新身份、新用處。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東(dong) 大村,有融合莆仙風貌和南洋風情的百年華僑(qiao) 建築38棟。去年以來,當地對10棟僑(qiao) 宅進行修繕和活化,其中,姚萬(wan) 豐(feng) 大厝作為(wei) 民俗館,堞樓作為(wei) 手工體(ti) 驗館,文協樓作為(wei) 華僑(qiao) 紀念館,姚為(wei) 祺故居作為(wei) 家風家訓館,吸引海內(nei) 外遊客前來參觀。

  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鼇鎮留客村,當地通過引入社會(hui) 資本對蔡家宅、盧家宅等古宅民居進行保護修繕,有“海南僑(qiao) 鄉(xiang) 第一宅”美譽的蔡家宅還多次作為(wei) 接待博鼇亞(ya) 洲論壇嘉賓的會(hui) 客廳,舉(ju) 辦過多場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蔡家後人蔡王普君表示,能夠承擔這樣的使命,也是老宅的一份榮耀。

  還有一些僑(qiao) 鄉(xiang) 通過檢察公益訴訟等方式保護僑(qiao) 宅和涉僑(qiao) 文物。在廣東(dong) 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有一座建於(yu) 清末的華僑(qiao) 建築愛春樓,半年前這裏還長滿雜草、堆滿雜物,梅縣區檢察院靈活運用訴前磋商、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養(yang) 護措施落實,實現了保護常態化。

  “祖廟是我們(men) 的根脈所在,能得到修繕我們(men) 很高興(xing) 。”灌口鳳山祖廟捐建者後人黃允尾說。灌口鳳山祖廟位於(yu)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由東(dong) 南亞(ya) 華僑(qiao) 捐建。由於(yu) 年代久遠外觀破損嚴(yan) 重,集美區檢察院去年調研後召開公開聽證會(hui) ,邀請文史專(zhuan) 家等“聯合會(hui) 診”,並向有關(guan) 部門製發檢察建議,推動修繕方案落實。

  “華僑(qiao) 建築是華僑(qiao) 精神的重要見證,也是華僑(qiao) 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廣東(dong) 華僑(qiao) 曆史學會(hui) 會(hui) 長、暨南大學華僑(qiao) 華人研究院研究員張應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僑(qiao) 鄉(xiang) 推出的這些舉(ju) 措有助於(yu) 提升華僑(qiao) 建築整體(ti) 保護利用水平,讓老建築呈現出新生機;有助於(yu) 深入發掘和提煉華僑(qiao) 建築的文化底蘊,涵養(yang) 僑(qiao) 文化資源;有助於(yu) 為(wei) 海外僑(qiao) 胞留住鄉(xiang) 愁,讓心係家鄉(xiang) 、情牽故土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得以傳(chuan) 承。

  談及如何進一步保護和傳(chuan) 承好華僑(qiao) 建築等涉僑(qiao) 文化遺產(chan) ,張應龍表示,未來應結合好“形式”與(yu) “內(nei) 容”,在做好涉僑(qiao) 文化遺產(chan) 搜集和保護的同時,也要呈現其背後的好故事,使其成為(wei) 展示僑(qiao) 文化的窗口;同時,應該拓展涉僑(qiao) 文化遺產(chan) 的範圍,對於(yu) 僑(qiao) 鄉(xiang) 民俗等涉僑(qiao)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可以從(cong) 僑(qiao) 文化角度進行挖掘和保護。

  “在將保護放在第一位的基礎上,各地也可以因地製宜,探索涉僑(qiao) 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比如通過與(yu) 僑(qiao) 史展覽、觀光研學等相結合,充分契合海外僑(qiao) 胞的需求,產(chan) 生同頻共振的效應,使涉僑(qiao) 文化遺產(chan) 得以永續傳(chuan) 承。”張應龍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