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抽成近半,聚合平台“雁過拔毛”莫太狠
■ 視點
據報道,當前不少網約車訂單收取總費用遠超訂單金額的30%,有的甚至被抽取近一半。而其根源,則是因為(wei) 聚合平台的興(xing) 起,訂單被“層層轉賣”,導致實際抽成比例大幅增加。新業(ye) 態產(chan) 生了新問題,需要有關(guan) 部門及時關(guan) 注、研究解決(jue) 。
在調查中,記者通過某聚合平台下單,係統顯示訂單被派發給某網約車平台的司機。單程共計11.77公裏,用時35分鍾,共支付車費40.2元,司機實收金額僅(jin) 23元。也就是說,4成以上費用都被平台收取了。
與(yu) 此同時,行業(ye) 還廣泛存在著所謂“陰陽賬單”現象,即司機收入端跟乘客付款端顯示不一致,司機不知道乘客實際花了多少錢,乘客也不知道司機實際收入是多少。當然,平台抽成多少,司乘雙方也無從(cong) 得知。而“層層轉賣”現象,也讓不少司機所接到的已是二手甚至三手訂單。
當然,聚合平台做的就是出售流量的生意,從(cong) 中抽取傭(yong) 金也無可厚非;而且,從(cong) 邏輯上講,其流量抽成並不會(hui) 必然導致網約車司機收入下降。但就怕某些網約車平台以此為(wei) 借口實際提高抽成比例,侵害司機權益,躲避監管。
在此之前,交通運輸部就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出台了指導意見,要求網約車平台企業(ye) 規範自主定價(jia) 行為(wei) ,降低過高的抽成比例,設定抽成比例上限並向社會(hui) 公布。此後,網約車行業(ye) 形成了“下調抽成比例幅度普遍在1~3個(ge) 百分點”的隱形紅線。
自2019年之後,我國網約車司機數量卻在持續增長,供需兩(liang) 側(ce) 的變化,導致網約車行業(ye) 越來越“卷”,一些司機隻能靠更多熬時間來維持其基本收入。如果平台還要變著法子“雁過拔毛”,隻能讓司機更受傷(shang) ,最終受損的則是消費者權益與(yu) 行業(ye) 發展。
要知道,網約車平台、聚合平台和司機之間是一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guan) 係,平時共生共存共榮,行業(ye) 困難的時候則更需攜手共渡難關(guan) 。因此,監管方需要不斷優(you) 化監管措施,建立長效機製,守住各方利益平衡線,促進行業(ye) 健康有序發展。
□信海光(媒體(ti) 人)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