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全鏈發力深耕“藍色糧倉”

發布時間:2024-01-23 16:13:00來源: 經濟日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農(nong) 林牧漁並舉(ju)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技術為(wei) 支撐的深遠海養(yang) 殖,是耕海牧漁、建設“藍色糧倉(cang) ”的重要途徑,對優(you) 化水產(chan) 養(yang) 殖空間布局、促進海洋漁業(ye) 轉型升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yi) 。

  近年來,在國家一係列政策支持下,我國深遠海養(yang) 殖進入加速發展期,養(yang) 殖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漁業(ye) 統計年鑒顯示,遠洋漁業(ye) 總產(chan) 值由2012年的132.1億(yi) 元增加到2022年的244.2億(yi) 元,10年間增加了112.1億(yi) 元。全國已建成重力式網箱2萬(wan) 餘(yu) 口,能在20米水深的海域養(yang) 殖;桁架類網箱40個(ge) ,廣東(dong) “德海1號”桁架類網箱已經過17級台風的考驗;養(yang) 殖工船4艘,山東(dong) “國信1號”養(yang) 殖工船可遊弋養(yang) 殖,首創“船載艙養(yang) ”養(yang) 殖技術。

  雖然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取得了不小成績,但仍有短板、弱項。我國深遠海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發展起步晚,“養(yang) —捕—加”一體(ti) 化、“海—島—陸”相聯動的全產(chan) 業(ye) 鏈模式還未形成。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還不足,深遠海養(yang) 殖技術和設施裝備研發尚處於(yu) 起步階段,大型、超大型遠洋漁船數量少。深遠海養(yang) 殖的大數據技術體(ti) 係還未建立,精準化、智能化程度亟待提升,漁業(ye) 船聯網和智能漁船發展緩慢。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政策支持、技術支撐、發展模式等方麵持續發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的提升。

  建立完善政策體(ti) 係,強化政策保障。鼓勵地方政府因地製宜製定發展規劃和工作方案,形成支持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的政策套餐。統籌優(you) 化部門職能,成立專(zhuan) 門機構保障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加大育種、疫病防控、裝備建造、產(chan) 業(ye) 鏈培育等方麵的投入,設立支持深遠海養(yang) 殖的專(zhuan) 項補貼和資金,開發出更多適合深遠海養(yang) 殖特點的金融產(chan) 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支持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探索建立國家級深遠海養(yang) 殖示範區。麵對向深海大洋“索要”食物資源過程中的國際競爭(zheng) ,要加強用海權益等方麵的政策研究。

  加快技術研發和應用,增強發展動力。科技創新是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的第一動力。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作用,整合中央和地方科技資源和力量,推進良種選育、科學防病、高效投飼等核心養(yang) 殖技術和抗風浪養(yang) 殖裝備、水下清洗機器人、自動精準投喂、機械化聚魚收獲、產(chan) 品加工、倉(cang) 儲(chu) 保鮮冷鏈等關(guan) 鍵設施裝備的研發和應用。強化標準引領,建立深遠海養(yang) 殖關(guan) 鍵核心技術、產(chan) 業(ye) 等標準數據庫,形成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深遠海養(yang) 殖新型標準體(ti) 係。加快推動深遠海養(yang) 殖大數據技術體(ti) 係的建立和應用,實現設施設備精準化、生產(chan) 機械化、管控智能化。

  構建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模式,提高綜合效益。圍繞裝備製造、養(yang) 殖生產(chan) 、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等重點環節推進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加快發展綠色捕撈、健康養(yang) 殖,設計建造以綠色能源為(wei) 基礎的大型捕撈加工、離岸養(yang) 殖漁船,提高船隻作業(ye) 過程的燃油效率。根據環境承載力,科學確定養(yang) 殖模式、品種和密度,規範使用國家批準的獸(shou) 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確保產(chan) 品質量安全。堅持安全性和效益性相統一,加強養(yang) 殖品種生物學、苗種繁育技術、養(yang) 殖品種適應性機製、育種技術等研究,培育適合深遠海養(yang) 殖的當家品種,鼓勵養(yang) 殖本地種。養(yang) 殖外來種要科學論證,采取有效防逃措施。加快水產(chan) 品加工流通,加強產(chan) 地倉(cang) 儲(chu) 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基於(yu) 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水產(chan) 品加工質量安全體(ti) 係。加快培育一批區域性優(you) 質特色品牌,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 (彭曉靜)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