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老人的人,也需政策“照護”
一個(ge) 社會(hui) 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誰來服務近3億(yi) 老年人?
養(yang) 老服務人才,至為(wei) 關(guan) 鍵。
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養(yang) 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cong) 拓寬人才來源渠道、提升人才素質能力、健全人才評價(jia) 機製、重視人才使用管理、完善保障激勵措施等方麵,進行全方位製度設計,打出一套“引、育、評、用、留”組合拳。這是我國首個(ge) 關(guan) 於(yu) 養(yang) 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綜合性政策文件。
我國“首個(ge) ”應運而生,無疑有著深遠的現實考量、深刻的現實背景。
從(cong) 需求看,形勢逼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7億(yi) 人,占全國人口的21.1%。這一比例,意味著我國已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hui) 。再向前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我國養(yang) 老領域將發生深刻變化。加快養(yang) 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已是刻不容緩。
從(cong) 供給看,現狀堪憂。服務行業(ye) ,人才為(wei) 本。然而,人才匱乏正是當前養(yang) 老服務行業(ye) 的核心痛點。有人將該行業(ye) 特征概括為(wei) “三低三高”:社會(hui) 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學曆水平低;流動性高、勞動強度高、平均年齡高。以缺口較大的養(yang) 老護理員為(wei) 例,在很多人眼裏,這是髒活累活,是“伺候人”的工作,年輕人不願學、不肯幹,專(zhuan) 業(ye) 人才請不來、留不住,導致從(cong) 業(ye) 主力軍(jun) 是“低齡老人”,年齡大、專(zhuan) 業(ye) 化程度低、流失率高,難以滿足快速增長、更為(wei) 多元的養(yang) 老服務需要。
怎麽(me) 辦?要進一步拓寬人才來源渠道,開拓源頭活水;要強化教育培養(yang) 、技能培訓,提高人才質量;當然,更為(wei) 關(guan) 鍵的一環、更為(wei) 底層的邏輯,在於(yu) 提升職業(ye) 吸引力。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謂“高處”,必然要有更高的薪酬、更“高”的前景、更高的職業(ye) 榮譽感。尤其養(yang) 老服務人才是替天下兒(er) 女盡孝、為(wei) 社會(hui) 家庭分憂的可敬職業(ye) ,理應獲得更好的保障、更多的關(guan) 愛。《意見》明確提出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推動“待遇留人”;完善職業(ye) 技能等級製度,在高級技師之上增設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拓寬成長通道;健全用人機製,進一步暢通技能骨幹向專(zhuan) 業(ye) 技術崗位或管理崗位的流動渠道;支持各地探索將養(yang) 老服務高技能人才納入城市直接落戶範圍,推動其配偶、子女等按規定享受公共就業(ye) 、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務;通過開展表彰活動、舉(ju) 辦技能競賽、建立工作室等途徑,提升他們(men) 的職業(ye) 尊崇感和社會(hui) 認同度……諸多舉(ju) 措,就是要“拴心留人”,讓養(yang) 老服務技能人才“名利雙收”,讓相關(guan) 職業(ye) 更有甜頭、有奔頭、有盼頭。
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線”,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強磁場”。《意見》正是著眼於(yu) 全方位吸引、培養(yang) 、用好、留住人才,強化政策供給,完善製度機製,不少舉(ju) 措直擊痛點、誠意滿滿。接下來呢?政策好,更要執行好。一方麵要“快”。對養(yang) 老服務人才問題早認識、早去抓,我們(men) 的工作就早落實、早見效。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細化具體(ti) 落實舉(ju) 措。另一方麵,重在一個(ge) “實”字。要加大政策宣傳(chuan) 解讀力度,提高政策知曉度,讓相關(guan) 機構和各方人才盡快熟悉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要動態追蹤執行效果,及時協調解決(jue) 堵點問題,拿出真情實意,做好服務保障,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家事也是國事。全力抓好《意見》落實,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著力打造養(yang) 老服務的“人才磁場”,讓養(yang) 老服務技能人才成為(wei) “香餑餑”,才能更好守護“夕陽紅”,為(wei) 養(yang) 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