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大學生為老人辦“村晚”
2月1日下午兩(liang) 點多,貴州省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大灣村的小廣場上熱鬧起來。
廣場上臨(lin) 時搭建了一個(ge) 舞台,下麵擺滿了桌椅,桌上大都放著“孝老桌”的桌簽,老人穿著苗族盛裝、戴著高高的苗帕就座。
他們(men) 在等待一場不尋常的晚會(hui) 。這場主要由當地返鄉(xiang) 大學生、返鄉(xiang) 青年籌備的“村晚”,主題是“孝老愛親(qin) ”。
貴州大學播音主持專(zhuan) 業(ye) 大一學生餘(yu) 匯受邀擔任女主持人,她又邀請一同參加過藝考的同學當男主持人。
大四學生楊彬柯就讀於(yu) 四川輕化工大學音樂(le) 學院,她冒著寒風,穿著墨綠色的短袖晚禮服,用嘹亮的女高音唱了《寸心》《越來越好》《我和我的祖國》。
龍苡蕁曾擔任過鬆桃縣大學生春暉服務社副社長,“村晚總導演”龍潔勇希望她也出個(ge) 節目。龍苡蕁和幾個(ge) 愛跳舞的朋友一商量,選了歌曲《萬(wan) 疆》作為(wei) 背景音樂(le) ,花兩(liang) 天時間排了一場古典舞。
演出這天,氣溫隻有四五攝氏度,天空陰沉沉的,風一吹更冷。但這不妨礙人們(men) 的熱情。
“村晚”名副其實,充滿了“鄉(xiang) 土味兒(er) ”。
在與(yu) 觀眾(zhong) 互動的環節,兩(liang) 名主持人沒上台,而是站在觀眾(zhong) 身邊宣布了互動規則。幾名穿紅馬甲的誌願者跟在主持人身後,一手拎著一條大鯉魚——當天早上,他們(men) 從(cong) 鎮上買(mai) 來20條大鯉魚,每條有五六斤重,作為(wei) 互動獎品。
“誰會(hui) 用苗語說一句‘新年快樂(le) ’?”“‘福’字為(wei) 什麽(me) 要倒著貼?”“誰能說一句關(guan) 於(yu) 孝心的詩?”孩子們(men) 簇擁在兩(liang) 名主持人身邊,搶著回答問題。餘(yu) 匯特意找了幾位老人提問,一旁的年輕人將主持人的普通話翻譯成苗語,再將老人的苗語翻譯成普通話——大鯉魚如願送到老人手裏。
最後一個(ge) 節目是4名歌手唱《我和我的祖國》,龍潔勇做了個(ge) “散開”的手勢,他們(men) 就走下舞台,走到觀眾(zhong) 中央,跟觀眾(zhong) 一起歌唱。
這是餘(yu) 匯主持過的最特別的一場晚會(hui) 。她說,排練時,互動環節、表演環節都按照傳(chuan) 統的晚會(hui) 模式,主持人、演員中規中矩地站在舞台上。但大家都覺得有些別扭,“太有距離感了”,於(yu) 是商量著修改了互動模式和合唱環節。
餘(yu) 匯記得,她在高中、大學主持文藝晚會(hui) 時,整場表演總是嚴(yan) 肅、規整、不會(hui) 出錯。但這場“村晚”充滿了意外。
“村晚”開始前,龍潔勇忐忑不安。因為(wei) 擔心下雨,演出日期直到晚會(hui) 前3天才敲定。時間一確定,他趕緊開始找人。
龍潔勇在南京財經大學讀大四,也是鬆桃縣大學生春暉服務社社長。他在鬆桃縣讀完高中,到江蘇上大學後,常常感覺自己並不了解家鄉(xiang) 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眼看就要大學畢業(ye) 了,未來回家的機會(hui) 可能越來越少,他希望趁現在多為(wei) 家鄉(xiang) 的老人做點什麽(me) 。
這場“村晚”也受到團銅仁市委的關(guan) 注,將它確定為(wei) 銅仁市2024年“春暉行動·孝老愛親(qin) ”示範活動。
“春暉行動”是團貴州省委於(yu) 2004年發起的社會(hui) 公益活動,旨在弘揚中華文明、反哺故土親(qin) 人,充分發揮親(qin) 情、鄉(xiang) 情、友情的情感紐帶作用,動員社會(hui) 力量,促進貴州經濟社會(hui) 發展。
在鬆桃縣,春暉服務社的成員曾在一個(ge) 暑假幫果農(nong) 賣出40萬(wan) 斤黃桃,銷售額達140餘(yu) 萬(wan) 元,也辦過研學旅行、資助困難學子活動,在縣裏的青年群體(ti) 中頗有號召力。
龍潔勇和團鬆桃縣委書(shu) 記楊政森敲定了“孝老愛親(qin) ”“家國情懷”“民族文化”等主題,市裏和當地政府各支持了幾千元,這場隻有1萬(wan) 元預算的活動,大部分錢花到了舞台搭建上。
短短一天,節目單就湊齊了。參與(yu) 這場村晚的,不少人是春暉服務社成員、“春暉使者”,或受過春暉行動資助的孩子。
由於(yu) 時間匆忙,“村晚”甚至沒有時間正式彩排,大家來熟悉熟悉舞台、練習(xi) 走位,就算是彩排了。直到“村晚”當天上午,餘(yu) 匯才拿到演出服。這是一套紅色的苗服,不巧跟舞蹈演員撞衫了。龍潔勇又到處找人幫忙,終於(yu) 借到一套白色繡花苗服,但配套的頭冠卻沒找到。
這場狀況百出的“村晚”就這樣開始了。有的舞蹈演員還要趕到下一個(ge) 地方表演,於(yu) 是臨(lin) 時調整了節目順序。有家企業(ye) 要給老人贈送食用油、大米等年貨,幹脆加了個(ge) 捐贈環節。
舞台上忙著表演節目,舞台下也沒閑著。老人坐在桌旁,邊看演出邊嗑瓜子、吃花生。一旁的空地上燒著篝火,幾個(ge) 村民把蒸熟的糯米撥到石臼裏,年輕小夥(huo) 掄起木舂打糍粑。他們(men) 顯然不夠嫻熟,木舂不時砸到石臼上,引起一陣哄笑。戴著苗族頭冠、穿著苗族盛裝的姑娘也好奇地過來打糍粑。
下午三四點鍾,舞台上的表演結束了,但又沒有完全結束。一個(ge) 七八歲的小女孩自告奮勇走上舞台,跳了一支現代舞,另一個(ge) 五六歲的小姑娘顯然不會(hui) 跳舞,也跟著上台蹦蹦跳跳。鬆桃縣老年大學的阿姨穿著黑衣、圍著大紅圍巾,又走了一場秀。
台下,年輕人把桌子拚起來,放上長木板,鋪上塑料桌布,老人在兩(liang) 旁就座——這是苗族常見的長桌宴。幾十米外,幾口大鐵鍋冒著熱氣。大塊的紅燒肉、燉肉、豬血湯、剛做好的鮮豆腐,大盆大盆地端上桌。
篝火還在燃燒。對於(yu) 從(cong) 小生活在縣城的楊彬柯來說,這場“村晚”是一次新奇又有意義(yi) 的經曆。餘(yu) 匯笑道:“花鼓打起來、篝火燒起來,年味兒(er) 就來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2月06日 0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