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量寥寥、題材失衡 兒童電視劇怎樣才能“熱”起來?

發布時間:2024-02-07 10:43:00來源: 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正值寒假,家長和小朋友挑選“精神食糧”時發現,可選擇的兒(er) 童電視劇並不多,在大眾(zhong) 層麵產(chan) 生過廣泛影響、被人們(men) 津津樂(le) 道的優(you) 質兒(er) 童電視劇,仍是很多年前播出的經典作品。而新近創作的大多曇花一現,播出時反響不大,播出後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兒(er) 童電視劇在青少年文化娛樂(le) 生活中基本處於(yu) 缺位狀態。

  兒(er) 童電視劇是指專(zhuan) 門為(wei) 兒(er) 童觀眾(zhong) 打造,貼合兒(er) 童接受能力,符合兒(er) 童心理特性和兒(er) 童審美需求的電視劇。這種電視劇類型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電視劇的萌芽時期。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以及電視行業(ye) 的百花齊放,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兒(er) 童電視劇進入發展快車道。市場曾湧現一批優(you) 秀作品,如探討父子關(guan) 係話題的《好爸爸,壞爸爸》,描寫(xie) 三毛一路乞討到大上海後遭遇的《三毛流浪記》,講述兩(liang) 個(ge) 離異家庭結合後各種有趣故事的《家有兒(er) 女》等。近幾年,兒(er) 童電視劇市場降溫明顯,新創作品數量變少、題材也趨於(yu) 單一。2018—2023年青少題材電視劇在全國獲準發行國產(chan) 電視劇中的部數占比依次為(wei) 4.34%、5.50%、3.47%、1.55%、3.76%與(yu) 5.13%,其中隻有2019年的14部青少題材電視劇在題材分類上涵蓋了當代、現代、近代、古代四類,且當代題材為(wei) 11部,在部數上遠遠超過了其他三類題材的總和;其他五年的題材分類最多隻包括兩(liang) 類。

  數量寥寥、題材失衡的背後,是兒(er) 童電視劇市場環境發生深刻改變。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孩子們(men) 每天放學後觀看兒(er) 童電視劇的收視習(xi) 慣被改變,包括兒(er) 童電視劇在內(nei) ,適合兒(er) 童觀看的視聽內(nei) 容都可以在視頻網站上隨時隨地觀看。麵對海量國產(chan) 動畫作品、多元少兒(er) 內(nei) 容,家長傾(qing) 向於(yu) 讓孩子接受更務實、更具教育意義(yi) 的文化產(chan) 品,而孩子又傾(qing) 向於(yu) 選擇形式更吸引人、更符合自身審美需求的動畫產(chan) 品。多種因素疊加,兒(er) 童電視劇市場呈式微之勢。

  不僅(jin) 市場遇冷,創作也遭遇“寒流”。具體(ti) 而言,兒(er) 童電視劇以兒(er) 童為(wei) 主要觀看對象和表演者,因而在敘事視角、情節設計、拍攝手法、現場調度等方麵要順應兒(er) 童的天性和心理特點,把握好內(nei) 容深度與(yu) 趣味性之間的平衡,既不能因太過拔高而失之於(yu) 說教,也不能在俯身太過中陷入內(nei) 容低智化的泥沼。兒(er) 童電視劇的這些特質對創作者的閱曆、素質和人文修養(yang) 都提出了較高要求。此外,兒(er) 童電視劇因涉及真人演出、特效技術、置景等環節,製作成本並不低,但在衍生品開發上空間較小、IP形象也難以保持穩定性。從(cong) 商業(ye) 角度考量,與(yu) 動畫片等其他門類的兒(er) 童影像產(chan) 品或電視劇的其他題材類型相比較,市場前景不明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和創作的積極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近年來的兒(er) 童電視劇毫無可觀之處。《米小圈上學記》《蟲蟲世界漫遊記》等作品在情節設計、創作手法、技術運用、題材開掘上做出了新的探索。例如,《米小圈上學記》以性格頑皮的小學男生米小圈的視角觀察世界,在競選班長、爭(zheng) 當升旗手、加入足球隊等日常生活中展現孩子對公平競爭(zheng) 、追逐夢想的個(ge) 性化思考;《蟲蟲世界漫遊記》以虛實結合的拍攝方式打造“蟲蟲空間”,為(wei) 知識科普營造一方影像天地。這兩(liang) 部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市場和觀眾(zhong) 的正向反饋。不過,單篇的精彩終究不能掩蓋整體(ti) 的蒼白。

  那麽(me) ,兒(er) 童電視劇,怎樣才能“熱”起來呢?首先,題材要“熱”。兒(er) 童階段是人生的起點,與(yu) 兒(er) 童有關(guan) 的故事、素材,應關(guan) 涉人生的萬(wan) 千風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兒(er) 童電視劇從(cong) 來不與(yu) “冷門”掛鉤,創作者應進一步開掘創作資源,從(cong) 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提煉素材,自傳(chuan) 統文化和文學熱土中不斷汲取靈感。例如,動畫網劇《故宮裏的大怪獸(shou) 之洞光寶石的秘密》既基於(yu) 熱門童話IP,又對故宮的宮殿、脊獸(shou) 進行了新的視聽呈現,還對“真人+CG”的創作手法加以嚐試,為(wei) 兒(er) 童電視劇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其次,創作者的心要“熱”。孩子的心靈是一方不可思議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hui) 收獲行為(wei) ;播下品格的種子,就會(hui) 收獲成長。一部優(you) 秀的兒(er) 童電視劇對孩童的影響往往深遠而綿長。因此,創作者應該用平視的視角和代入的心態與(yu) 兒(er) 童對話,用溫暖的眼光看世界,在看似簡單平凡的故事中注入深層的哲思和藝術思考,為(wei) 孩童的成長道路種下一顆顆等待開花的種子。

  最後,兒(er) 童視聽產(chan) 業(ye) 也應在不斷探索中“熱”起來。從(cong) 長遠來看,從(cong) 業(ye) 者對兒(er) 童電視劇創作的積極性和商業(ye) 效益的提升應是一體(ti) 兩(liang) 麵、互相成就的關(guan) 係。未來應進一步夯實兒(er) 童電視劇在視聽產(chan) 業(ye) 鏈中的位置,如開發熱門劇集的兒(er) 童版衍生劇,探索劇集之間內(nei) 容、產(chan) 業(ye) 的聯動等,推動優(you) 秀創作者與(yu) 成功商業(ye) 模式之間的“雙向奔赴”。

  曾有論者以“守護心燈”表達兒(er) 童題材文藝作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我們(men) 呼喚更多充滿正能量的經典兒(er) 童電視劇和形象出現,點亮每一顆追求美好生活的稚嫩心靈。

  (作者:李璿,係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hui) 編輯部編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