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寒假手工作業火了“代做生意”
據潮新聞報道,近年來,學前教育、中小學作業(ye) 形式日益多元化。其中,手工類作業(ye) 占比攀升,有些難度還不低。孩子完不成的,自然變成了家長的“作業(ye) ”,而時間精力有限的家長,為(wei) 了完成任務,則選擇了“外包”。在電商平台,“手工作業(ye) 代做”已成為(wei) 一門生意。
此前,一條名為(wei) “幼兒(er) 園手工作業(ye) 卷死家長”的話題衝(chong) 上微博熱搜,引起許多家長共鳴。可以說,“手工作業(ye) 代做”成了生意,正是滿足了家長們(men) 的迫切需求,而這類生意的火爆,也反映了手工作業(ye) 的走形變樣。
其實,手工作業(ye) 作為(wei) 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既有助於(yu) 激發學生做作業(ye) 的興(xing) 趣,也能增強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而有些手工作業(ye) 需要家長參與(yu) 其中,做作業(ye) 的同時也能增進親(qin) 子感情。
然而,原本好處多多的手工作業(ye) ,如今卻成為(wei) 家長的負擔、商家的生意。這其中固然有學生和家長精力有限等原因,但一些手工作業(ye) 脫離實際,難度明顯超越學生現階段能力的現象,同樣不容忽視。
不少家長為(wei) 完成任務,找人代做,自然就催生了相應的市場。這不僅(jin) 背離了手工作業(ye) 設計的初衷,極大消解了這類作業(ye) 的意義(yi) ,還形成了惡性循環。當認真按照作業(ye) 要求,孩子自己動手,家長參與(yu) 指導完成的作品,卻比不過買(mai) 來的,誰還會(hui) 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更重要的是,家長在買(mai) 賣作業(ye) 過程中,給孩子做了不良示範,會(hui) 使孩子對規則產(chan) 生錯誤認知。如果花錢買(mai) 作業(ye) 成為(wei) 一個(ge) 家庭的常態化操作,這是在傳(chuan) 遞一種怎樣的價(jia) 值觀?
學校及老師理應在作業(ye) 設計階段,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做手工,在作品評價(jia) 環節多發現其中的亮點、防止評價(jia) 標準單一化造成的“高下立判”。
這樣,手工作業(ye) 或許就會(hui) 少點“任務”色彩,多些“玩”的樂(le) 趣。學生的手工作業(ye) 應由學生來完成,這一原則也就能守住。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