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引導更多工程師心係“國家事”肩扛“國家責”

發布時間:2024-02-21 15:29:00來源: 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杜俊華(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重慶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應引導更多工程師心係“國家事”、肩扛“國家責”。近日,在“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對全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提出殷切期待,“希望全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堅定科技報國、為(wei) 民造福理想,勇於(yu)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鍛造精品工程,推動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更大貢獻”,為(wei) 推動新時代工程師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是我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進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躍升的現實需要。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要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dang) 報國、敬業(ye) 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挑戰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ye) 發展麵臨(lin) 著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重大曆史契機,更需要培養(yang) 造就一批高質量的工程師隊伍。進入新世紀以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2.0”等政策相繼啟動實施,為(wei) 加快培養(yang) 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夯實基礎。目前,我國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體(ti) 係,工程師數量從(cong) 2000年的約521萬(wan) 人,增長到2023年的約2059.2萬(wan) 人,為(wei) 我國推進新型工業(ye) 化、支撐高水平建設製造強國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撐。以廣大卓越工程師為(wei) 榜樣,高等工程教育當與(yu) 時俱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加快培養(yang) 能夠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適應企業(ye) 需求的工程師隊伍,成為(wei) 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完善成長支撐,培養(yang) 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是一項係統工程。麵向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yang) 力度,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hui) 地位,為(wei) 他們(men) 成才建功創造條件,營造見賢思齊、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創新爭(zheng) 先的濃厚氛圍。一方麵,應推進新工科建設,突出產(chan) 教融合,聚焦新型工業(ye) 化任務,布局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專(zhuan) 業(ye) 特色學院,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麵向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領域培養(yang) 一批數字化轉型人才、先進製造技術人才、先進基礎工藝人才和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另一方麵,麵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ti) 設計和良性循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強“個(ge) 人學術誌趣+國家戰略需求+產(chan) 業(ye) 發展訴求”的技術研發平台建設,鼓勵工程技術人才錨定核心技術難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chan) 業(ye) 技術升級的促進和引領作用。

  搭建創新舞台,鼓勵更多工程師在產(chan) 業(ye) 實踐一線盡展所長。培養(yang) 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關(guan) 鍵在於(yu) 走好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在頂層設計上,創新源頭培養(yang) 機製,深入推進產(chan) 學研合作教學模式,將人才培養(yang) 對標國家重大產(chan) 業(ye) 布局、緊貼行業(ye) 企業(ye) 實際,讓工程技術人才培育更加貼近產(chan) 業(ye) 實踐,讓研究問題更加符合現實需求,根據具體(ti) 實踐動態更新專(zhuan) 業(ye) 設置和教學內(nei) 容,不斷更新專(zhuan) 業(ye) 教學標準,提高人才培養(yang) 精準度。在渠道建設上,暢通產(chan) 學研轉化途徑,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wei) 抓手,探索貫穿國家、省、市、高校、企業(ye) 的一體(ti) 化工程技術實驗創新創造平台,拆除阻礙產(chan) 業(ye) 化的“籬笆牆”,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化連接的快車道,加快科研成果從(cong) 樣品到產(chan) 品再到商品的轉化,實現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三級跳。

  健全評價(jia) 機製,讓更多青年工程人才安身安心安業(ye) 。持續加強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需要下大力氣、久久為(wei) 功。一是推動塑造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深化工程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助力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chan) 力培育壯大。二是持續深化科技管理體(ti) 製改革,不斷完善差異化評價(jia) 和長周期支持機製,引導廣大青年工程人才厚植優(you) 良學風,甘坐“冷板凳”,研究真問題,拿出硬成果。三是幫助青年工程人才更好解決(jue) “成長的煩惱”,支持他們(men) 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賦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擔綱領銜、脫穎而出的機會(hui) ,讓青年科技人才更好安身、安心、安業(ye) ,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麵。卓越工程師隊伍的培育壯大,離不開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支撐。未來,我們(men) 期待著更多愛黨(dang) 報國、無私奉獻、精於(yu) 技藝、臻於(yu) 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相繼湧現,爭(zheng) 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hui) 風尚的引領者,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實踐中書(shu) 寫(xie) 壯美篇章!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