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陳天竺:讓中國古籍活在當下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記者 丁思)如何讓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深閨高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得以活起來、活下去?全國人大代表、讀者雜誌社副社長陳天竺4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建議,出版社、圖書(shu) 館、博物館、文保機構等應該加強合作,在數字化基礎上讓古籍以更便捷的方式惠及讀者、活在當下。
“藏”與(yu) “用”是古籍保護利用中需要平衡好的兩(liang) 端。常年與(yu) 文字打交道的陳天竺,非常關(guan) 注中國古籍的活化利用問題。
“甘肅是古籍資源大省,主要有傳(chuan) 世典籍、金石文獻、敦煌文獻、簡牘文獻、曆代官私檔案文獻等。”陳天竺說,調研發現,甘肅在古籍活化開發利用上仍麵臨(lin) 諸多困難。比如古籍資源清查工作尤其是市縣存藏資源清查難度大;等級較高的古籍資源開放程度不夠,數字化程度不高等。
近年來,中國官方先後出台了《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等,社會(hui) 各界加強合作,正在合力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古籍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古籍數量眾(zhong) 多,要加大研究挖掘力度。”陳天竺建議,首先要梳理呈現中國古籍文化涉及文字承載載體(ti) 的曆史,以及古籍本身傳(chuan) 承的曆史,包括出版史、印刷史、傳(chuan) 播史等內(nei) 容;其次,要深入挖掘優(you) 質內(nei) 容,從(cong) 內(nei) 容傳(chuan) 播的角度進行遴選,用多種形式予以傳(chuan) 播。
陳天竺說,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wei) 古籍活化利用創造了良好條件、提供了無限可能。今年春節期間,甘肅簡牘博物館與(yu) 甘肅省博物館、蘭(lan) 州市博物館發起“三館聯動”大型博物館文化跨界活動,借助科技的力量進行情景再現,讓簡牘文字“活起來”,吸引普通大眾(zhong) 走近簡牘、走進曆史。
陳天竺建議,未來,還可立足古籍形態和內(nei) 容做衍生周邊產(chan) 品,用新技術展示古籍,營造相關(guan) 場景;出版書(shu) 籍、錄製視頻解讀課程、舉(ju) 辦展覽和特色古籍體(ti) 驗活動,線上線下拉近古籍與(yu) 讀者的距離。
談及古籍數字化的各方合作,在陳天竺看來,“出版社大有可為(wei) ,它既是整理研究成果的出版者、傳(chuan) 播者,也是古籍文化的傳(chuan) 承者、弘揚者”。
陳天竺說,讀者出版集團下屬的8家圖書(shu) 出版社,立足甘肅特色文化資源,做了大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有力推動了甘肅古籍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目前,該集團正會(hui) 同有關(guan) 方麵加快推進文溯閣《四庫全書(shu) 》數字化建設和縮版影印等工作,全力推進《甘肅藏敦煌文獻》等重大古籍出版項目。
陳天竺說,今年,圍繞文溯閣《四庫全書(shu) 》的活化利用,讀者出版集團還將與(yu) 甘肅省圖書(shu) 館聯合開發係列文創產(chan) 品,開發微短劇、短視頻,建設相關(guan) 數據庫等,讓古籍與(yu) 現代生活相連接、活在當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