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四鏈”融合 破解技術到產品轉化難題

發布時間:2024-03-07 14:54:00來源: 科技日報

  【新模式】

  ◎本報記者 葉 青

  在位於(yu) 廣州開發區、廣州黃埔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大灣區國創中心),“一秒成像”的術中手持式醫用伽馬相機等“高精尖”成果已從(cong) 實驗室走向“貨架”。

  大灣區國創中心是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的戰略科技力量,致力於(yu) 成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ti) 。

  “大灣區國創中心的建設已經步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大灣區國創中心副主任王德保說,“中心以關(guan) 鍵技術研發為(wei) 核心使命,產(chan) 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直麵創新鏈上的技術研發風險區、資本動力缺失區、人才聚集薄弱區,讓早期、原創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 闖入大市場。”

  在大灣區國創中心,術中手持式醫用伽馬相機項目將造福千萬(wan) 患者。針對腫瘤手術中的痛點——“切緣”判定,僅(jin) 重800克的伽馬相機可“一秒成像”,實時檢測到手術切除邊緣的腫瘤細胞分布,幫助醫生實施精準切除。

  “通過大灣區國創中心,研發團隊得以實現產(chan) 品從(cong) 需求定義(yi) 、研發試製、生產(chan) 加工到臨(lin) 床應用的全流程驗證,讓產(chan) 品能夠真正滿足臨(lin) 床需求。”大灣區國創中心術中手持式醫用伽馬相機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長聘副教授馬天予說。

  “原始技術與(yu) 產(chan) 品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醫療器械的研發,需要完整產(chan) 業(ye) 鏈的支持。醫療器械方麵的技術、人才、製造業(ye) 等,粵港澳大灣區都有。”馬天予說。

  “我們(men) 以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方式暢通成果產(chan) 業(ye) 化路徑,構建成果轉化支撐體(ti) 係。”王德保介紹,中心以“技術+產(chan) 業(ye) ”雙輪驅動,通過強化“科技+金融”投資鏈條,推動重點產(chan) 業(ye) 項目研發及產(chan) 業(ye) 化。在研發層麵,中心麵向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整合資源,聚力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在產(chan) 業(ye) 化層麵,中心組建資產(chan) 管理公司,圍繞重點成果進行市場化投資,形成完備的投資孵化鏈條。

  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才能激發科研成果轉化活力。在這方麵,大灣區國創中心以“小崗村”式的改革勇氣先試先行。廣東(dong) 省政府擬出台《關(guan) 於(yu)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ti) 製機製創新的實施意見》,探索實施經費“中長期概算+包幹製+負麵清單+績效評價(jia) ”相結合的支持、管理模式;強化高端人才激勵,允許為(wei) 成果轉化作出貢獻的管理團隊參與(yu) 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

  據介紹,大灣區國創中心按照“1+9+N”創新體(ti) 係布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深度協同,形成跨領域、大協作的創新網絡。

  王德保透露,中心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河套合作區的區位優(you) 勢,協同香港、麵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區建設大灣區國創中心國際總部。

  廣東(dong) 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表示,廣東(dong) 將做實做強大灣區國創中心,將其打造為(wei) “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的樞紐平台,出台支持其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財政“穩定支持+退坡機製”,加快賦能、賦權、賦資、建體(ti) 係,使該中心實現關(guan) 鍵技術集群式突破和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新局麵。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