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第一學曆”歧視如何才能破除?
■ 兩(liang) 會(hui) 觀察
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絕不是高學曆教育體(ti) 係。
全國兩(liang) 會(hui) ,又恰逢研究生招生,相關(guan) 話題引人關(guan) 注。
據報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潘複生,在此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交了關(guan) 於(yu) 切實破除研究生招生就業(ye) 過程中唯學校“出身論”的建議。潘複生院士指出,近年來,在研究生招生和就業(ye) 過程中又出現了唯學校“出身論”的現象,強調必須是985、211、雙一流或者大學排名多少位,甚至隻認“第一學曆”出身。這種現象危害很大,亟待破除。
這是事實。不少來自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ye) 生,在考研初試上岸後,對即將進行的複試都很忐忑,擔心自己的“第一學曆”影響麵試評分。而在研究生招生中,一些導師也確實更青睞來自985、211、雙一流高校的學生。其中原因,主要有兩(liang) 方麵。
一方麵,一些高校把新招學生來自985、211、雙一流高校有多少比例,作為(wei) 評價(jia) 招生政績的指標;另一方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近年來也存在強化考研的辦學導向,甚至有學校就圍繞考研科目組織教學。這導致來自這些學校的考研生,存在考研初試分數很高,綜合素質卻欠缺的問題。
因此,破除“第一學曆”歧視,需要完善研究生招生複試,建立科學的基於(yu) 能力的學術評價(jia) 體(ti) 係。同時,要明確要求所有招生單位,不得宣傳(chuan) 、炒作錄取了多少985、211、雙一流高校學生,要清理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評價(jia) 中,所有相關(guan) 的招生政績指標。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則要扭轉以學曆為(wei) 導向的辦學定位,重視學生完整的本科教育。如果隻追求考研率,不僅(jin) 會(hui) 助長研究生招生中的“第一學曆”歧視,也會(hui) 讓就業(ye) 中的“第一學曆”歧視愈演愈烈。
按“第一學曆”進行評價(jia) 、選才的理由是,學校出身決(jue) 定了學生的整體(ti) 能力與(yu) 素質,可能個(ge) 別學生會(hui) 因此受到不公對待,但整體(ti) 進行這樣的評價(jia) 問題不大,且可提高評價(jia) 效率。
但毫無疑問,強化“第一學曆”的招生招聘,除了刺激學曆內(nei) 卷、導致學曆高消費外,並不利於(yu) 人才培養(yang) ,需要高度重視。
教育公平和就業(ye) 平等是社會(hui) 公平的重要基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和資源結構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you) 勢學科,增強中西部地區高校辦學實力。
這要求高校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作為(wei) 己任,但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絕不是高學曆教育體(ti) 係。尤其是,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達60.2%,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是時候推進全社會(hui) 從(cong) 學曆社會(hui) 轉向能力社會(hui) 了。
□熊丙奇(教育學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