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信息破壞教育生態 嚴格實名認證加大追責力度
不實信息破壞教育生態 劉希婭代表建議
嚴(yan) 格實名認證加大追責力度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新媒體(ti) 時代,流量邏輯催生了許多與(yu) 教育相關(guan) 的“自媒體(ti) ”入駐網絡平台。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希婭調查發現,部分教育自媒體(ti) 通過發布一些缺乏事實根據的視頻刻意渲染教育競爭(zheng) 情緒,增加教育焦慮。
“自媒體(ti) 平台信息發布門檻低,產(chan) 出內(nei) 容良莠不齊,部分教育自媒體(ti) 為(wei) 追求流量毫無底線發布缺乏依據的升學渠道、學校排行榜等內(nei) 容,容易引發家長的教育焦慮,破壞教育生態。”2023年7月,中央網信辦針對自媒體(ti) 亂(luan) 象發布了“13條新規”等具體(ti) 治理措施,但劉希婭發現,對教育自媒體(ti) 治理,仍存在賬號發布內(nei) 容審核不到位、自媒體(ti) 賬號注冊(ce) 審核不嚴(yan) 格的問題。
劉希婭指出,針對當前製造教育焦慮的自媒體(ti) 亂(luan) 象,舉(ju) 報和反饋作為(wei) 事後監督和處理問題的重要手段,還未能充分發揮實效。且對自媒體(ti) 亂(luan) 象的懲治,多為(wei) 在一定期限內(nei) 不賦予營利權限、禁言或封號等,並未追究平台不作為(wei) 的責任或自媒體(ti) 賬號本人的責任,難以形成有力震懾。
針對這些問題,劉希婭強調要完善自媒體(ti) 平台的審核製度,提高審核實效。她建議中央網信辦將製造教育焦慮等相關(guan) 內(nei) 容納入審核範圍,自媒體(ti) 平台要加大人工審核力度,建立“多主體(ti) 審核”模式,教育行政部門也要提高對教育相關(guan) 自媒體(ti) 製造焦慮行為(wei) 的關(guan) 注。同時,要嚴(yan) 格落實身份實名認證製度,相關(guan) 部門要督促各自媒體(ti) 平台嚴(yan) 格落實“一人一號”“一企兩(liang) 號”的規定。
監管方麵,劉希婭建議各級各地網信部門可聯合教育部門、自媒體(ti) 平台等建立由專(zhuan) 人負責的反饋處理窗口,及時回複和處理用戶舉(ju) 報。還要提高自媒體(ti) 違規成本,各級各地網信部門一旦發現平台對發布教育信息的主體(ti) 審核標準過低、對內(nei) 容審核不嚴(yan) 等問題,要加大對平台主體(ti) 責任的追責力度。對於(yu) 發布不良信息的自媒體(ti) 賬號,經查實後要加大違規成本,對賬號注冊(ce) 人或運營者進行懲處,追究其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