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銀發經濟潛力 托起幸福“夕陽紅”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養(yang) 老依然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社會(hui) 保障和服務,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7億(yi) ,占全國人口的21.1%。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ti) 催生出銀發經濟巨大市場,如何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讓他們(men) 更加安心舒心地度過晚年?代表委員圍繞這一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開拓“新藍海”,培育“新賽道”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chan) 品或服務,以及為(wei) 老齡階段作準備等一係列經濟活動的總稱,其涉及麵廣、產(chan) 業(ye) 鏈長、業(ye) 態多元、潛力巨大。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wan) 億(yi) 元左右,占GDP比重約6%,預計到2035年占比將達到10%。
在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加快進入銀發市場領域。談起布局銀發經濟新賽道,安徽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董事長潘保春代表頗有心得。他告訴記者,多年前,他所在企業(ye) 就開始開發適老化智能家居產(chan) 品,幫助老年人在日常起居或者獨立生活時,享受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活品質。
“從(cong) 為(wei) 獨居老人設計的老人浴缸,到廚房煙霧報警係統、發熱木地板等一係列智能家居產(chan) 品,我們(men) 一直在努力促成智能家居產(chan) 業(ye) 老年板塊落地。”潘保春代表說。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chan) 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這是我國首個(ge) 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2024年因此也被認為(wei) 是我國銀發經濟的元年。
“這一意見吹響了發展銀發經濟的號角,對想要入局的企業(ye) 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委員認為(wei) ,企業(ye) 開發養(yang) 老產(chan) 品和服務要避免一窩蜂紮堆,應發揮企業(ye) 的科技化、智能化研發優(you) 勢,在衣、食、住、行等多個(ge) 方麵尋找市場空白。“比如,跌倒探測、急救拉繩、生命體(ti) 征監護等可穿戴設備,現在就很受老年人歡迎。”彭靜委員說。
在潘保春代表看來,國家鼓勵民營企業(ye) 參與(yu) 銀發經濟市場的發展,與(yu)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脈相承。他表示,這是個(ge) 雙贏的過程,也是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的體(ti) 現。
“從(cong) 有到優(you) ”,供給側(ce) 有待發力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wei) ,以更優(you) 質的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老年人需求,是釋放銀發經濟潛力的關(guan) 鍵。市場需要更主動地以精準定位對接具體(ti) 需求,讓銀發經濟“菜單”更豐(feng) 富。同時,需要突破“看著香、吃不到”的困境,進一步增強相關(guan) 產(chan) 品和服務的可及性。
“當前,一些低齡老人身體(ti) 健康水平較好,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收入和消費水平也較前代大幅提升,思想觀念更加開放,知識視野更加開闊,他們(men) 的需求更加多元。”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代表表示,傳(chuan) 統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僅(jin) 局限於(yu) 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yang) 老服務領域,銀發經濟的供給側(ce) 還存在很大的優(you) 化和深耕空間。
吳國平代表表示,應更加注重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的市場細分和老齡群體(ti) 消費需求的深度挖掘,通過研發文化旅遊養(yang) 老、在線教育養(yang) 老、文化娛樂(le) 養(yang) 老等新型養(yang) 老產(chan) 品,更好地滿足老年人不斷升級的養(yang) 老需求。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榮華第四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盛弘代表,帶來了提高銀發經濟產(chan) 品供給質量的建議。她表示,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很旺盛,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而市場上針對中老年的培訓、健身等商業(ye) 機構卻幾乎沒有,市場空白亟待填補。
還有一些代表委員聚焦老年文旅消費市場,帶來建議提案。“一些旅行團不接收超過一定年齡的團員,一些航司拒絕達到一定年齡的長者登乘飛機等。”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委員呼籲相關(guan) 方麵重新審視這些約束條件。
民進中央秘書(shu) 長金永偉(wei) 委員則建議,要降低老年文旅消費的“數字”門檻。他呼籲,除節假日和場館接待人數飽和的情況外,各景點取消線上預約製度,設置老年遊客入場通道,60周歲以上老年人憑身份證或社保卡“一證(一卡)通行”。(本報北京3月10日電)
韓韞超 楊召奎 竇菲濤 蘇墨
(來源: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