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實際 搶占“新”機(連線評論員)
對話人:
常 晉 本報評論員
崔文佳 北京日報評論員
王慶峰 南方日報評論員
常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新質生產(chan) 力”成為(wei) 高頻詞。北京和廣東(dong) 都是科技資源富集地區,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前沿地區,也都將其列為(wei) 全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工作。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兩(liang) 地如何“破題”?
崔文佳:新一代數字科技不僅(jin) 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內(nei) 容,更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超過四成。基於(yu)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北京以“數”為(wei) 先,搶占“新”機。加快製度建設,豐(feng) 富應用場景,提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構建數據資產(chan) 登記、評估、交易等基礎平台……打破數據供需壁壘,讓數據資源的價(jia) 值快速釋放出來,能夠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打開突破口。
王慶峰: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於(yu) 培育形成新產(chan) 業(ye) 。廣東(dong) 堅持實體(ti) 經濟為(wei) 本、製造業(ye) 當家,始終緊跟並把握科技前沿變化,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積極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比如,廣東(dong) 搶抓發展機遇,轉型為(wei) 新能源汽車第一大省,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dong) 造”。同時,錨定智能化這一新方向,推動自動駕駛與(yu) 車聯網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建立起較為(wei) 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應用體(ti) 係。持續開辟產(chan) 業(ye) 發展新賽道,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zheng) 力強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方能夯實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產(chan) 業(ye) 基礎。
常晉: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積聚力量進行基礎性引領性攻關(guan) ,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這方麵廣東(dong) 有何新亮點?
王慶峰:對各地來說,關(guan) 鍵是立足自身實際、發揮比較優(you) 勢,找到適合自身的方法路徑。縱向上,廣東(dong) 構建囊括“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讓科技創新不再局限於(yu) 單一領域、特定環節。橫向上,廣東(dong) 強化粵港澳創新協同、資源共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積極聯合港澳科技力量深度參與(yu) 重大科研攻關(guan) 任務,激活融通創新的一池春水。以係統思維、整體(ti) 眼光看待科技創新、整合科技資源,各領域各環節相互支撐、科技和產(chan) 業(ye) 共生共榮,才能不斷激發科技創新的潛力。
常晉:生產(chan) 力決(jue) 定生產(chan) 關(guan) 係,生產(chan) 關(guan) 係反作用於(yu) 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yu) 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這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要求深化經濟體(ti) 製、科技體(ti) 製等改革,打通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對此北京有什麽(me) 新思路?
崔文佳: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麽(me) 改革就是點燃這個(ge) 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破除製約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各類障礙,與(yu) 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的目標不謀而合。當前,北京已進入減量發展的新階段,越是減量發展,越要依靠科技創新賦能,越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清除隱性壁壘,優(you) 化營商環境,優(you) 服務、調結構、轉動能,以“減量”提升效率、激發活力,一減一增中蘊含著高質量發展的辯證法。
常晉:創新之道,惟在得人。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還需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形成良好的培養(yang) 模式、人才結構與(yu) 發展氛圍。兩(liang) 地有哪些新做法?
崔文佳:的確,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第一資源。北京大力培養(yang) 集成電路等重點產(chan) 業(ye) 急需緊缺人才和複合型人才,更大力度保障各類科技企業(ye) 引進優(you) 秀高校畢業(ye) 生,試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包幹製”,為(wei) 科研人員“減負鬆綁”,並為(wei) 來京創業(ye) 、留學、居住的海外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持續優(you) 化人才發展生態,方能不斷厚植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土壤。
王慶峰: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近年來,廣東(dong) 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同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更多千裏馬競相奔騰。2023年末,深圳推出人才新政30條,提出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問出身培養(yang) 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遺餘(yu) 力服務人才,凸顯了求賢若渴的態度和誠意。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qing) 心引才、精心用才,將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澎湃動能。(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