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博鼇)中外專家支招如何應對“AI焦慮”
中新社博鼇3月28日電(記者 王曉斌)伴隨人工智能(AI)的迅猛發展,人們(men) 的“AI焦慮”也與(yu) 日俱增。博鼇亞(ya) 洲論壇2024年年會(hui) 多個(ge) 分論壇議題涉及AI,中外專(zhuan) 家支招如何應對“AI焦慮”。
對於(yu) 普通人來說,“AI焦慮”與(yu) 自己手中的“飯碗”相關(guan) ——我的崗位會(hui) 被AI取代嗎?
科大訊飛副總裁劉聰認為(wei) ,未來工作崗位的變化不是AI替代人,而是因為(wei) 有了AI,崗位結構發生了變化。因此,他建議不管是企業(ye) 還是個(ge) 人,都應主動擁抱AI,“未來強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了AI的新人類”。
“既然不能擁有最底層的技術,那就要比其他人更快地用上人工智能。”小i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袁輝建議,各行各業(ye) 從(cong) 業(ye) 者,若要在下一個(ge) 階段領先一步,就得快人一步用上人工智能,“不要猶豫”。
普通人如何掌握“高大上”的AI工具?目前市麵上流行的AI,大都需要使用者以提示詞和生成選項等形式與(yu) 之交互,這無疑抬高了人們(men) 熟練掌握AI的門檻。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chan) 業(ye) 研究院院長張亞(ya) 勤介紹,如今AI大模型走向自主智能,可以製定目標、規劃任務、自我製定路徑、自我完成方案、自我編碼。
這意味著,普通人能夠讓AI教自己如何更好地使用AI。
“我不太相信我們(men) 自己創造人工智能將我們(men) 完全替代,我擔心一部分掌握人工智能的人會(hui) 占其他人的便宜。”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關(guan) 注如何讓相關(guan) 技術大量地、快速地普及。他看好麵向教育領域垂直場景的行業(ye) 大模型,“利用人工智能能夠把最新的技術、最新的教育帶到鄉(xiang) 村,讓所有的人都能掌握這些技術”。
“任何技術創新和行業(ye) 發展離不開全球合作和行業(ye) 合作。”孟樸建議各國通力合作製定AI相關(guan) 標準,使得AI交互方法在全球通用。
業(ye) 界也有“AI焦慮”。除了卷算力、拚算法,不少專(zhuan) 家擔憂AI帶來的安全威脅。
去年,業(ye) 界專(zhuan) 家先後聯署發布了兩(liang) 封公開信,呼籲暫停開發最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六個(ge) 月,警告AI可能給人類帶來“滅絕風險”。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係教授斯圖爾特·羅素看來,這種擔憂帶來了正麵效果,即“喚醒”各國政府商討對AI的監管原則,此後一些國家還製定了相關(guan) 監管法規。
斯圖爾特·羅素認為(wei) ,AI安全的核心問題是人類如何安全地與(yu) 之共存,這個(ge) 問題目前依然沒有明確答案。他舉(ju) 了一個(ge) 存在於(yu) 科幻電影中的反例:因為(wei) 安於(yu) 被智能機器照顧,人類不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文明。
“人工智能並不是人類曆史上首次發明出的危險的東(dong) 西。”芬蘭(lan) 前總理埃斯科·阿霍說,我們(men) 就算不了解科技帶來的風險,我們(men) 也應該了解人性。因而人們(men) 可以從(cong) 教育入手,對未來技術進行一定的引導和約束。
“現在最危險的事情是,我們(men) 沒有清晰闡述人工智能與(yu) 人類智能的差別,就把它當作一種知識、一種世界觀去教授給學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zhuan) 家曾毅說,人類與(yu) AI最大的區別是人類會(hui) 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yi) ,人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完善自我、追求自我。
曾毅提醒,人們(men) 在接觸人工智能之前,應先學習(xi) 哲學和認知心理學,“當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大的時候,你應該把它當成一個(ge) 工具去追求自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