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漳州返鄉創業青年把手機變成“新農具”代言家鄉
中新網福建長泰4月8日電(林少虹)“六分像梨、三分像棗、一分像青蘋果的口感,這是引自台灣11號冰糖蘋果棗,甜度大於(yu) 10度,源頭產(chan) 地直發……”下午五點半,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岩溪鎮田頭村“田頭青年合作社”視頻號準時開播。
伴隨著主播清晰簡潔的講解,蘋果棗打包倉(cang) 庫展現在直播畫麵中,為(wei) 在線的網友揭秘了果品篩選、糖度測試、產(chan) 品包裝等係列過程,沉浸式參觀與(yu) 實時互動讓網友們(men) 對於(yu) 產(chan) 品有了更加立體(ti) 的認識,“已拍果王”“已拍大果”等字樣不斷浮現,訂單量持續不斷地上漲。
不遠處的辦公室,負責人陳劍波正在查看直播後台數據,合作社其他成員端坐在電腦前,剪輯、撰稿、後台答複,各項工作有序運轉。
正是看到了長泰近幾年的發展變化,去年8月,陳劍波辭去穩定工作,返回老家長泰岩溪鎮田頭村,和其他幾個(ge) 有共同誌向的“90後”青年組成“田頭青年合作社”,有人擅長統籌,有人是攝影老手,有人則是剪輯快手,還有人專(zhuan) 管策劃,他們(men) 分工合作,開設賬號,當起了“鄉(xiang) 村代言人”,全方位展示長泰田園之美。
他們(men) 將鏡頭對準鄉(xiang) 野,以鄉(xiang) 間的勞作生活、鄰裏間的家長裏短構築鄉(xiang) 村日常生活影像,推出的短視頻充滿著勞動的樂(le) 趣。鏡頭這邊,果子剛從(cong) 樹上摘下;屏幕那頭,評論區湧入一大波饕客,“這是哪裏”“怎樣才能買(mai) 到”等迅速攻占了留言板。上個(ge) 月,有網友被他們(men) 拍攝的短視頻吸引,前來洽談合作,如今合作社每天往廈門餐飲店輸送水產(chan) 品多達三四百斤。
將短視頻的流量變“留量”,他們(men) 同步開啟了線上直播。陳劍波說,苦於(yu) 銷售渠道不暢等因素,農(nong) 產(chan) 品時常賣不上好價(jia) 錢,他希望把手機變成產(chan) 品銷售的“新農(nong) 具”,借助廣闊的“雲(yun) 端”舞台,將深藏本地的優(you) 質產(chan) 品推介出去,助力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增收。
“回家創業(ye) 一開始還是有點不受認可,家人們(men) 認為(wei) 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靠天吃飯’,等於(yu) 是放棄了穩定的前程。”但陳劍波認準了這條路,對選品、拍攝、物流、銷售等各個(ge) 環節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在他和社員的不懈努力下,砂仁、蘆柑、土雞土鴨等地方特產(chan) 從(cong) 單一的線下銷售轉為(wei) 借力互聯網“東(dong) 風”,訂單一路看漲。
“合作社幫我們(men) 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廣,我們(men) 種植的長泰蘆柑賣出了6000斤,年輕人很厲害呀!”種植戶沈麗(li) 美提起陳劍波與(yu) 他的合作社,頻頻豎起大拇指。
“現在質疑我的人少了,甚至我們(men) 在拍攝短視頻時,很多鄉(xiang) 親(qin) 們(men) 也樂(le) 嗬嗬參演了。”陳劍波表示,開啟直播賽道至今,合作社已直播63場,單場最高銷售額達到了4萬(wan) 元。合作社也從(cong) 一開始的“親(qin) 友加盟”,擴展到現在的30多戶參與(yu) ,輻射周邊田地2000多畝(mu) 。
談及未來,陳劍波表示,合作社正在籌建一支專(zhuan) 業(ye) 的管理團隊,負責農(nong) 場種養(yang) 的管理規劃,希望未來能形成規範的農(nong) 產(chan) 品供銷鏈,實現專(zhuan) 業(ye) 化、高效化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