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情緒商品走俏網絡 花小錢買開心,究竟值不值?
“好運噴霧”“心靈樹洞”“愛因斯坦的腦子”……虛擬情緒商品走俏網絡
花小錢買(mai) 開心,究竟值不值?
本報記者 陳曦
《工人日報》(2024年04月11日 03版)
分手後下單一份“失戀陪伴”,將會(hui) 收獲陌生人的悉心開導;備考時購買(mai) “雲(yun) 監督”服務,便有監督員時刻盯緊你的學習(xi) 進度;無聊時入手一隻“虛擬蚊子”,店家就開始對你發起“嗡嗡嗡”攻勢……近來,五花八門的虛擬情緒商品風靡各大電商平台,銷量一路走高。
不同於(yu) 尋常網購,虛擬情緒商品無需發貨,消費者收到的可能是一條祝福、一個(ge) 表情、一段陪伴,抑或隻是一份願景。雖然看似無厘頭,但一些年輕人樂(le) 此不疲,那些無處安放的情緒仿佛找到了“電子出口”,評論區不少消費者反饋“物超所值”“下次還來”。
虛擬情緒商品何以有銷路?為(wei) 情緒買(mai) 單,究竟值不值?
當“情緒”成為(wei) 生意
“‘愛因斯坦的腦子’,拍下後自動長到你的大腦上,買(mai) 過的都說好用……”2023年,“愛因斯坦的腦子”入選淘寶年度十大商品,成為(wei) 曆年來首個(ge) 躋身此列的虛擬商品。
記者搜索發現,現有百餘(yu) 家店鋪正在售賣“愛因斯坦的腦子”,售價(jia) 從(cong) 幾角到幾元不等,銷量最高的一家賣出超8萬(wan) 單。任選一家下單之後,記者收到了一段700多字的祝福:願智慧之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願你的創造力和洞察力如繁星般閃爍……
激烈競爭(zheng) 之下,不少商家玩出新花樣,上線了“社交腦”“麵試腦”“學霸腦”等細分產(chan) 品,還有店鋪推出了“更適合中國寶寶體(ti) 質”的“孔子的腦子”“魯迅的腦子”。
比商品本身更有創意的,是消費者的留言。
在評論區,有人問“買(mai) 到了什麽(me) ”,幾位買(mai) 家回複稱“腦細胞”“一股神力”“討個(ge) 彩頭”;還有人問“管用嗎”,下麵的回複令人捧腹:“生活能自理了”“高考考了一萬(wan) 多分”“正在研究超導體(ti) ”,儼(yan) 然一場自娛自樂(le) 。
記者觀察到,按照情緒需求,平台上的虛擬情緒商品大致可以分為(wei) 四類。一是祈福型,例如“好運噴霧”“愛因斯坦的大腦”;二是娛樂(le) 型,例如“野生霸王龍”“虛擬蚊子”;三是療愈型,例如“罵醒戀愛腦”“心靈樹洞”;四是陪伴型,例如“叫醒哄睡”“雲(yun) 監工”。
南開大學社會(hui) 學院社會(hui) 心理學係教授管健分析稱,當前,情緒價(jia) 值成為(wei) 年輕人買(mai) 單背後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年輕人追求情緒價(jia) 值的最大化,商家大膽創新情緒資源挖掘,在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的合力推動之下,“情緒經濟”正不斷解鎖出消費新場景。
提供心靈慰藉和情感出口
“電子祈福很流行,這是我們(men) ‘00後’的時尚。”一場求職麵試結束後,焦急等待之餘(yu) ,王溪入手了一份“好運噴霧”,並留下自己的願望,讓商家幫忙“施法”。“其實就是買(mai) 個(ge) 心安,看著客服發來的吉祥話,忐忑和焦慮就能減輕一些,如果我能通過,一定到評論區還願。”王溪告訴記者。
“進度怎麽(me) 樣了”“今晚能完成嗎”“不要看手機”……最近,正在為(wei) 5月的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苦讀的喬(qiao) 澤,花300多元購買(mai) 了一個(ge) 月的“雲(yun) 監督”服務。每晚7時,他和監督員準時相會(hui) 在“騰訊會(hui) 議”,對方通過視頻監督他自習(xi) 3個(ge) 小時,並按照製定好的學習(xi) 計劃檢查完成情況。
“白天要上班,晚上難以集中注意力,有人拽一把會(hui) 好一些。”對喬(qiao) 澤來說,監督員更像一個(ge) “不會(hui) 不耐煩”的朋友,“陷入自我懷疑時會(hui) 開導我,疲憊時會(hui) 鼓勵我,開小差時會(hui) ‘罵醒’我,備考的時光單調又寂寞,有了陪伴更容易堅持下去”。
同樣花錢買(mai) “情緒”的,還有剛剛開始“北漂”的關(guan) 晨。陌生的城市,嚴(yan) 厲的領導,每當在新環境中受挫,她都會(hui) 下單“心靈樹洞”,對著客服傾(qing) 吐一番。“不想讓家人擔心,身邊也沒有境遇相同的朋友,我的負麵情緒需要一個(ge) ‘垃圾桶’。”電話另一端的聲音總是溫柔可親(qin) ,發泄般地大哭一場後,關(guan) 晨又有了再出發的勇氣。
“情緒消費是需求,社會(hui) 心態是起點。”管健表示,現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價(jia) 值選擇更趨多元,青年難免會(hui) 在各種價(jia) 值碰撞中產(chan) 生困惑和焦慮,虛擬情緒商品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心理慰藉和情感出口。
此外,管健認為(wei) ,隨著消費“從(cong) 有到優(you) ”的升級,青年一代對物質的要求相對飽和,對情感的訴求越來越高,更加關(guan) 注商品提供的情緒體(ti) 驗。作為(wei) “數字原住民”,他們(men) 利用數字技術尋求情感個(ge) 性化體(ti) 驗服務,這也是表達自我、彰顯個(ge) 性、尋求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
商品可虛擬,規則不能缺
“心靈樹洞”泄露消費者隱私,“失戀陪伴”變相提供不良服務……作為(wei) 一種新業(ye) 態,“情緒消費”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漏洞。
“一些虛擬情感類商品打法律和道德的‘擦邊球’,不僅(jin) 違反社會(hui) 公序良俗,而且給青年人的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帶來負麵影響。”管健表示,亟待出台相關(guan) 法律法規,建立更有效的投訴和預警機製,讓情緒消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減少市場風險和消費糾紛。
在北京誌霖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清鑫看來,監管部門應盡快明確虛擬情緒商品的準入標準、單個(ge) 產(chan) 品價(jia) 格上限等;電商平台要加強對虛擬情緒商品的上架審核,對商品展示、交易內(nei) 容、售後服務等作出規範;商家要加強自律,不做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chuan) ,應提醒消費者所購商品的特殊性,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馬俊巍告訴記者,虛擬情緒商品的走俏,反映出年輕人在主動尋求情感支持,這提示我們(men) 要完善社會(hui) 心理服務體(ti) 係,加強對青年群體(ti) 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建設更全麵、更真實的人際支持係統,幫助他們(men) 建立更加自信平和、從(cong) 容樂(le) 觀的生活態度。
“虛擬商品隻能短暫地滿足個(ge) 體(ti) 被陪伴、被關(guan) 懷、被安慰的情感需要,很難實現高質量的情感撫慰,唯有基於(yu) 人際陪伴的,可觸摸、可感知、被溫暖的親(qin) 密關(guan) 係才能幫我們(men) 走出情緒泥沼。”管健建議,青年群體(ti) 要把握情緒消費的邊界,增強消費風險防範意識和信息安全底線思維,同時避免沉迷於(yu) 虛假情感而不能自拔,陷入數字化情感漩渦而影響理性生活。
(部分受訪者為(wei) 化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