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 或源自人際困擾

發布時間:2024-04-12 14:27: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陳升磊

  在網絡用戶低齡化趨勢明顯的當下,是什麽(me) 導致了青少年的網絡偏差行為(wei) ?3月下旬,記者從(cong) 山東(dong) 聊城大學了解到,該校教育科學學院教師陳彥壘及其團隊對1120名中國青少年進行深入研究後發現,現實生活中的人際困擾和網絡社會(hui) 支持可以顯著增加青少年的網絡偏差行為(wei) ,而網絡道德則可顯著降低這種行為(wei)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旗下《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通訊》上。

  防治網絡偏差行為(wei) 迫在眉睫

  “青少年價(jia) 值觀不穩定,受暗示性強,易衝(chong) 動,抵禦外界不良信息能力差,更容易產(chan) 生網絡偏差行為(wei) 。”陳彥壘表示。

  據了解,網絡偏差行為(wei) 包括網絡欺淩、網絡欺騙、網絡濫用、網絡攻擊等網絡環境中的不良行為(wei) ;而網絡道德是指人們(men) 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wei) 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和準則。在研究中,陳彥壘團隊發現網絡道德對人際困擾與(yu) 網絡偏差行為(wei) 之間的關(guan) 係存在一種“U型”的中介調節作用。也就是說,對於(yu) 道德水平高且人際困擾程度較低的個(ge) 體(ti) ,網絡道德能夠抵消人際困擾對網絡偏差行為(wei) 的影響;當人際困擾超過某一臨(lin) 界值時,網絡偏差行為(wei) 會(hui) 激增,特別是在網絡道德水平較高的個(ge) 體(ti) 中。這也意味著,道德對偏差行為(wei) 的控製作用隻在一定範圍內(nei) 有效。

  在我國,網民低齡化已成為(wei) 一大趨勢。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等部門共同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3億(yi) ,未成年網民規模不斷擴大。2018—2022年,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cong) 93.7%增長到97.2%,基本達到飽和狀態。

  在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絡偏差行為(wei) 時有發生,以至於(yu) 青少年的網絡偏差行為(wei) 成為(wei) 當前教育心理研究的熱點。

  “當個(ge) 體(ti) 在現實世界中遇到人際關(guan) 係問題,互聯網可能是其尋求解決(jue) 方案的突破口。”陳彥壘表示,在現實世界中遭遇人際困擾的個(ge) 體(ti) 可能會(hui) 試圖在網絡中滿足自己需求,因此在現實和網絡中表現出明顯的雙重人格特征。

  該團隊發現,網絡社會(hui) 支持在遭遇人際困擾與(yu) 網絡偏差行為(wei) 產(chan) 生之間發揮著中介作用,而網絡道德能夠負向調節網絡社會(hui) 支持對網絡偏差行為(wei) 的影響。這意味著,現實的人際困擾會(hui) 誘發網絡偏差行為(wei) ,網絡的社會(hui) 支持又會(hui) 進一步加速網絡偏差行為(wei) 的產(chan) 生。

  基礎教育應加強網絡素養(yang) 培養(yang)

  網絡社會(hui) 支持是指個(ge) 體(ti) 在情感及交流中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並因此而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程度。“大多數研究認為(wei) 網絡社會(hui) 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一個(ge) 積極因素。”然而,陳彥壘團隊的研究發現,青少年通常期望擁有自己的網絡空間,那裏充滿了支持他們(men) 的追隨者,這可能會(hui) 鼓勵越軌行為(wei) 。

  “與(yu) 高中生相比,大學生的網絡偏差行為(wei) 更多。”陳彥壘團隊的這一發現與(yu) 國內(nei) 現有研究的結論矛盾。之前,有研究認為(wei) ,整個(ge) 教育過程中,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表現出更高的越軌行為(wei) 。陳彥壘認為(wei) ,“與(yu) 高中生相比,大學生的網絡偏差行為(wei) 更多”現象的產(chan) 生,是因為(wei) 高中嚴(yan) 格控製手機的使用。然而,一旦他們(men) 進入大學,互聯網無處不在,手機不僅(jin) 給他們(men) 一種對世界的控製感,而且促進了隻有在虛擬世界中才可能產(chan) 生的對經驗現實的重建。同時,父母、老師關(guan) 注度不足和同伴之間的模仿都導致對網絡偏差行為(wei) 缺乏監督和控製。他建議:“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網絡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應該提前在基礎教育中進行,而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和評估體(ti) 係需要調整。”

  “城市青少年比農(nong) 村青少年表現出更嚴(yan) 重的網絡偏差行為(wei) 。”陳彥壘表示,這是因為(wei) 城市青少年更頻繁地使用互聯網,但也因為(wei) 中國目前的互聯網文化以城市文化為(wei) 中心,而農(nong) 村文化的曝光率、吸引注意力率和點擊率都較低。

  據了解,這項研究從(cong) 現實與(yu) 虛擬網絡的綜合視角出發,為(wei) 各界理解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wei) 的產(chan) 生機製提供了新的視角。

  (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