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長春漢服愛好者開課講古代妝造

呂盛楠 發布時間:2023-03-20 09:3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如何製作簪花、漢服怎麽(me) 穿最好看……在吉林長春,越來越多的年輕漢服愛好者樂(le) 於(yu) 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他們(men) 通過開辦公益課堂的方式,將自己最擅長的技藝教給更多有著相同愛好的市民。

  3月19日,在吉林省青年社會(hui) 組織孵化基地,漢服愛好者們(men) 自發組織開設了“簪娘課”和“明製妝造”兩(liang) 個(ge) 公益課堂,吸引不少市民參加。

  2011年出生的李美萱、楊月涵和啜銘軒相約參加了“簪娘課”。還在上小學的她們(men) 在家長和同學的影響下,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

  【同期】小學生 李美萱

  (簪子)流傳(chuan) 了很長時間,我認為(wei) 做它(簪子)很有意義(yi) 。

  【解說】近年來,參與(yu) 推廣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公益活動的長春市民越來越多。當地的青年漢服愛好者定期麵向社會(hui) 舉(ju) 辦公益課堂等活動。

  鄧碧君是一名“90後”寶媽,擅長製作各種各樣的古代頭飾,也樂(le) 於(yu) 將傳(chuan) 統手工藝教給更多人。為(wei) 了上好這個(ge) 公益課,她提前準備了15份發簪的材料包,並手把手教市民製作。

  鄧碧君介紹,她由此結識了很多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e) 的朋友。

  【同期】漢服愛好者 鄧碧君

  做傳(chuan) 統首飾的公益課的話,是想讓更多人通過自己動手,去接觸傳(chuan) 統手工藝,讓更多人喜歡。不單單基於(yu) 年輕人,中年或者是老年人,(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慢慢地去融入每一個(ge) 年齡階層。

  【解說】正如鄧碧君所說,今年65歲的張雲(yun) 霄和她的兩(liang) 位同齡好友就非常喜愛漢服文化。張雲(yun) 霄退休前就職於(yu) 服裝學校,從(cong) 時裝到漢服,從(cong) 發簪到妝麵,她學習(xi) 起來得心應手。

  張雲(yun) 霄表示,一件衣服、一支珠釵,它們(men) 的背後濃縮了一個(ge) 時代的文化,承載著厚重的曆史。

  【同期】漢服愛好者 張雲(yun) 霄

  製作漢服,我們(men) 穿著漢服美拍(拍照),我們(men) 把漢服推向舞台,我們(men) 在舞台上展示漢服的模特、舞蹈,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

  【解說】參加了當天活動的漢服愛好者韓佳育收獲頗豐(feng) 。韓佳育說,這些服飾、妝發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寬容、包容等特點的一種體(ti) 現形式,很多內(nei) 容值得不斷學習(xi) 和體(ti) 會(hui) 。

  【同期】漢服愛好者 韓佳育

  我其實是比較樂(le) 於(yu) 和大家介紹漢服(文化),向大家傳(chuan) 播漢服的知識的,但平時日常生活中漢服融入現代生活是有一個(ge) 過程的,我可能會(hui) 說搭配著時裝來,一點一點的,穿比較時尚的料子的漢服,像這種漢服,比較符合製式的傳(chuan) 統漢服,可能更多是在一些節日或者活動,作為(wei) 禮服來穿。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