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6日電 題:“老北京”頻現“新地標” 建築煥新賦能城市新生
中新社記者 徐婧 杜燕
“在北京看展,我會(hui) 第一個(ge) 想到798。”對北京市民小張而言,798藝術區(簡稱“798”)像一個(ge) 文化“補給站”。她的觀展計劃中,目前排在第一位的是7月16日開展的“莫奈、梵高與(yu) 現代主義(yi) 大師真跡展”。
798藝術區曾是建於(yu) 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重點工業(ye) 項目718聯合廠,即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21世紀以來,在盡量保持工業(ye) 化時期建築風格的基礎上,諸多藝術家工作室和當代藝術機構聚集於(yu) 798,逐漸形成了一個(ge) 藝術群落。
如今,這裏匯集了畫廊、藝術展示空間、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鋪、餐飲酒吧以及動漫、影視傳(chuan) 媒、出版等各類文化機構400餘(yu) 家,每年舉(ju) 辦近4000場文化藝術活動,吸引約千萬(wan) 人次中外遊客到訪。
圖為(wei) 7月13日,觀眾(zhong) 在798藝術區參觀展覽。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798是北京老廠房轉型文化產(chan) 業(ye) 園的代表。近年來,北京以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為(wei) 載體(ti) ,不斷提升文化產(chan) 業(ye) 規模化、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水平,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七成以上的市級園區由老舊廠房改造而成,越來越多的工業(ye) 遺存與(yu) 現代文化產(chan) 業(ye) 融合重生,有效助力城市更新。
“我們(men) 負責把路修好,把樹種好,其他的留給藝術家。”798藝術區負責人楊進維介紹說,2022年是798建廠70周年,798藝術區本著“修舊如舊”和“給藝術留白”的設計理念,對園區業(ye) 態、產(chan) 業(ye) 、空間進行了重新規劃,把核心區域留給文化藝術與(yu) 國際交流機構,目前園區整體(ti) 文化藝術類業(ye) 態占比達78.65%。
作為(wei) 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798藝術區吸引了來自19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5家國際文化藝術類機構紮根,已開展畢加索、安迪·沃霍爾、莫蘭(lan) 迪等國際藝術名家作品展覽活動。
最近一次去798,小張發現園區內(nei) 多了搭載著冰淇淋和麵包的無人車。“這還是第一次在這類園區見到無人售賣車,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景觀。”她說。
城市文化滋養(yang) 著年輕的業(ye) 態,也讓老地標重煥新生。始建於(yu) 清光緒年間的吉祥戲院,是老北京內(nei) 城第一家戲院,譚鑫培、梅蘭(lan) 芳等京劇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1993年,為(wei) 配合王府井地區整體(ti) 開發,吉祥戲院被拆除。
曆經28載,重建的吉祥大戲院於(yu) 2021年7月回歸王府井。兩(liang) 年來,戲院推出京劇、昆曲、現代舞劇、地方戲演出和“吉祥藝術課堂”戲曲文化普及活動等,力圖提升在年輕觀眾(zhong) 中的“存在感”。
圖為(wei) 7月13日拍攝的吉祥大戲院。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首先要講好自己的故事。”吉祥大戲院董事長富博洋說,作為(wei) 一家見證了京劇發展的戲院,從(cong) 試運營起,戲院就把傳(chuan) 統大戲演出放在重要位置。記者看到,京劇《趙氏孤兒(er) 》《穆桂英掛帥》等,都在今年七月的演出名單中。
去“老吉祥”看電影曾是很多人難忘的記憶。“為(wei) 了讓如今的吉祥與(yu) 更多年輕人接軌,我們(men) 重啟電影放映功能,還拓展了文創業(ye) 務。”富博洋介紹說,本月推出的吉祥咖啡,以“玉堂春”“貴妃醉酒”等戲曲元素命名,備受青睞。戲院還正在研發戲曲盲盒,以吸引更多人走進這家百年老字號。
從(cong) “老”到“新”,變化的還有市民家門口的文化場所。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白傑指出,北京堅持“文物+”融合發展,不斷拓展文物工作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途徑與(yu) 領域。同時,探索文物建築活化利用新路徑,調動各區、社會(hui) 力量等參與(yu) 文物保護與(yu) 活化利用工作。
位於(yu) 西城區的新市區泰安裏建於(yu) 1915年至1918年,仿上海的裏弄式格局,突破了北京城市四合院的建築形式,成為(wei) 民國時期建築主動西化的代表。這裏曾是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但因時代發展逐漸衰落。
今年4月,由新市區泰安裏改造而來的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與(yu) 公眾(zhong) 見麵,這是西城區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中首個(ge) 亮相項目。
長約70米的弄堂坐落著兩(liang) 排小樓,樓內(nei) 有為(wei) 周邊居民提供藝術展覽、運動生活、戲劇繪畫體(ti) 驗的公共文化交流基地;有定期舉(ju) 辦文學沙龍、讀書(shu) 會(hui) 等活動的沉浸式閱讀空間;還有舉(ju) 辦傳(chuan) 統建築專(zhuan) 展和臨(lin) 展的民國文化體(ti) 驗站……“活”起來的文物建築與(yu) 現代生活融合發展,使這裏成為(wei) 代表新文物、新青年、新生活的城市地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