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第一視點記者手記丨情滿景寧,鳳凰展翅——寫在全國唯一佘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之際

發布時間:2024-04-12 08:57:00來源: 潮新聞

  

  風含情,水含笑,山含春。浙南的佘族自治縣——景寧,人們(men) 載歌載舞,喜迎來客,共襄盛事——

  40年前,經國務院批準,景寧佘族自治縣正式成立,也成為(wei) 目前全國唯一的佘族自治縣、華東(dong) 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40年間,讓民族地區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成為(wei) 浙江幹部群眾(zhong) 矢誌不渝的追求。

  2002年和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兩(liang) 次調研景寧,走村莊、訪農(nong) 戶、看茶山、議發展。其後,他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勉勵景寧跟上時代步伐。而景寧,也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的發展道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指出:“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麵小康、現代化,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

  恰逢景寧佘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之際,我們(men) 走進這裏,感悟“一個(ge) 也不能少”的初心,探尋民族山區縣跨越高山的啟示。

  (一)

  景寧,隸屬浙西南革命老區麗(li) 水市,“九山半水半分田”。

  縣城內(nei) ,有一地標,名“團結門”。四根立柱,雙重飛簷頂,立於(yu) 川流不息的人民中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men) 建造這座門樓,為(wei) 紀念佘族自治縣成立,也寄托“民族團結進步”的願望。

  曆經多少風雨,記錄多少變遷——

  1984年,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guan) 規定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際,浙江省委、省政府報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景寧佘族自治縣。

  曆史,開啟新的一頁。

  郵電大樓、人民醫院等先後建成,縣城氣派初具;景青公路、景泰公路等陸續動工,通道日漸開闊;靠著水電、食用菌等產(chan) 業(ye) ,增收也有了眉目……

  世紀之交,景寧人自豪宣布:2000年,財政收入首破億(yi) 元大關(guan)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8億(yi) 元,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

  “這一速度,跟自己比是快,跟周圍比還是慢。”時任縣委副書(shu) 記彭嶽舜感慨,當時的景寧,既有空間窘迫、資源分散等先天障礙,還有產(chan) 業(ye) 薄弱、動力不足等後天煩惱。和全省一道建成小康社會(hui) ,難度很大。

  彼時,大山之外,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東(dong) 風勁吹,浙江不少地方步入高速發展期。

  對於(yu) “差距”,1994年起到景寧駐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辦事處工作的葉峰,感受鮮明:“與(yu) 景寧結成對口扶貧縣後,鄞縣在一處工業(ye) 園中劃出1平方公裏,設立浙江景鄞扶貧經濟開發區。最多時,這塊‘飛地’的稅收占景寧財政半壁江山,兩(liang) 地經濟規模有天壤之別。”

  重重壓力下,大家很焦慮:佘族以鳳凰為(wei) 圖騰,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佘族自治縣,景寧這隻鳳凰,何時能翱翔天際?

  2002年11月21日,習(xi) 近平同誌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4天後,他帶隊到景寧調研。

  在福建工作時,習(xi) 近平同誌曾深入佘族村寨,對佘族作了比較係統的了解。

  他親(qin) 自撰寫(xie) 了《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guan) 於(yu) 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佘族經濟要更開放些》等文章。其中寫(xie) 道,“考慮閩東(dong) 的脫貧問題不能不考慮佘族問題”。

  調任浙江後,他依然牽掛佘族群眾(zhong) ,關(guan) 心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首次調研景寧,就召集市縣幹部,專(zhuan) 門開了一次座談會(hui) 。

  從(cong) 佘族文化和革命曆史說起,習(xi) 近平同誌有感而發:“佘族自治縣全國隻有一個(ge) ,是景寧最大的特色,也是麗(li) 水很重要的特色。”

  他說:“佘族的特色、山區的特點、後發的特征,這‘三特’都是你們(men) 的優(you) 勢,有的是現實優(you) 勢、有的是潛在優(you) 勢。”

  但是,相比全省兩(liang) 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景寧發展明顯滯後,多項數據掉在“省尾”。

  針對這一現實,習(xi) 近平同誌強調,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欠發達地區不能留下盲區死角,貧困鄉(xiang) 鎮一個(ge) 也不能掉隊。

  理念一脈相承,囑托一以貫之。

  從(cong) 2002年到2007年,在景寧,在麗(li) 水,在浙江其他欠發達地區,習(xi) 近平同誌反複強調,“全麵小康,一個(ge) 都不能少”。

  其間,他作出指示批示,勉勵景寧“跟上時代步伐”。

  “習(xi) 書(shu) 記站得高、看得遠,對景寧今後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勉勵我們(men) 走在全國民族自治縣(旗)前列。數次調研講話和批示中,他也為(wei) 今後的工作指明了具體(ti) 方向。”彭嶽舜說,今天,從(cong) 省級幫扶舉(ju) 措,到綠色發展之路,從(cong) 佘族文化保護,到推進“小縣大城”,都是按照習(xi) 近平同誌當年的思路,一件件落實,一步步深化,一項項取得成效。

  鳳凰騰飛,迎來了新一輪東(dong) 風。

  (二)

  中國地圖上,把120個(ge) 少數民族自治縣(旗)圈出,你會(hui) 發現,它們(men) 與(yu) 邊遠地區、革命老區、山區等高度重合。

  景寧也不例外,集“老、少、邊、山、欠發達地區”於(yu) 一體(ti) ,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不易。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拉一把、扶一程。

  兩(liang) 次調研景寧,習(xi) 近平同誌都強調,省裏出台的一係列扶持政策措施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同時要與(yu) 時俱進,加大力度。

  2006年9月10日。

  一個(ge) 景寧人深深銘記的日子,一個(ge) 鐫刻在全縣發展大事記中的日子。

  這天,習(xi) 近平同誌在一份專(zhuan) 報上作出批示:景寧作為(wei) 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應重點研究並采取進一步加強的舉(ju) 措予以支持。

  原來,一個(ge) 多月前,時任省人大常委會(hui) 領導到景寧開展執法檢查,深感民族地區發展仍有不足。回到杭州,調研組撰寫(xie) 報告,對扶持景寧加快發展提出具體(ti) 建議。

  9月12日,省領導按照批示,要求省委政研室開展先行研究。隨後,16家省直部門和單位進行專(zhuan) 題研究。

  10月18日,省領導召開協調會(hui) ,明確11個(ge) 重點項目幫扶措施。

  會(hui) 上,還確定了一項重要任務——研究製定扶持景寧佘族自治縣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

  專(zhuan) 為(wei) 一個(ge) 縣製定政策,而且是扶持政策,不是改革試點。

  這在浙江尚無先例。

  針對當時存在的諸多意見,最終,省委、省政府從(cong) 關(guan) 懷少數民族地區角度、從(cong)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高度作出決(jue) 策、形成共識。

  2008年5月,浙委53號文件出台。

  “5大方麵、19項扶持政策,這是舉(ju) 全省之力扶持景寧,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時任景寧縣委辦幹部毛華慶說,看到文件那刻,他激動得手都在抖。

  大山深處,如沐春風。

  到2011年,景寧縣域生產(chan) 總值突破30億(yi) 元,較2007年翻了近一番。

  歲月流轉,真情不改。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民族工作。他強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

  牢記囑托,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2年,浙委115號文件出台,加大力度,繼續支持景寧加快發展;

  2018年,省政府專(zhuan) 題會(hui) 議明確,加強幫扶,支持景寧加快發展。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浙江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曆史使命。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在區域協調發展上有新探索。

  2022年,省委、省政府決(jue) 定:以景寧為(wei) 樣本,量身定製扶持政策,支持景寧走山區縣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省級政策迭代之際,“山海協作”同步升級——

  近年來,與(yu) 景寧結對的縣區,從(cong) 最早的鄞州一地,擴展到溫嶺、海鹽、上虞、寧海四地;協作思路,從(cong) “問海借力”變為(wei) “優(you) 勢互補”;幫扶模式,從(cong) “異地開發”到“產(chan) 業(ye) 鏈深度合作”……

  “山”與(yu) “海”,攜手共進。

  2023年,僅(jin) 景寧與(yu) 四地共建的12個(ge) “飛櫃”,年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就超5000萬(wan) 元,帶動2.4萬(wan) 餘(yu) 農(nong) 民增收。

  (三)

  鶯飛草長,澄照鄉(xiang) 三石村的惠明茶基地,迎來了一批特別的“工人”——

  200多隻羊,吃掉雜草,留下羊糞,滋養(yang) 土地。

  因為(wei) 生態有機無汙染,剛剛過去的明前茶季,基地茶葉賣出了每斤最高5000元的價(jia) 格。

  惠明茶,成了惠民茶!

  猶記得,2002年11月,在景寧賓館召開的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當地發展把脈定向。他直截了當地說:“景寧一定要走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後,他又用大篇幅,逐一分析了旅遊、茶葉、竹木等生態產(chan) 業(ye) 。

  聽說惠明茶是景寧特色茶,曾獲巴拿馬萬(wan) 國博覽會(hui) 金獎,他囑咐當地幹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業(ye) 經濟的潛力是很大的。”“這個(ge) 品牌要打大一點,響一點。”

  三石村,是景寧種茶最早、規模最大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70年代起,村裏租賃土地、逐步開發,將茶園麵積擴展到310畝(mu) 。村民可以采茶打零工,村集體(ti) 年收入穩定在10萬(wan) 元以上。

  考察的人絡繹不絕,時任三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初南卻陷入迷茫:打響品牌,先要擴產(chan) ,但種茶收益不如打工收入,村民願種嗎?

  浙江綠茶行業(ye) ,有西湖龍井等珠玉在前,競爭(zheng) 激烈,惠明茶能脫穎而出嗎?

  這一當口,習(xi) 近平同誌來到三石村考察。

  2005年8月10日,傍晚6時許,天色漸暗。

  等在村裏的陳初南,心情從(cong) 期待到失落,他想:“原定4點多到,都這個(ge) 點了,習(xi) 書(shu) 記肯定不來了。”

  就在這時,一輛中巴車穿過暮色,停在了馬嶺頭茶葉基地入口。習(xi) 近平同誌如約而至。

  原來,他是看完景寧東(dong) 坑鎮的地質災害點和泰順烏(wu) 岩嶺自然保護區後趕來的,之後還要趕到麗(li) 水開會(hui) 。這一路,盤山路多,很不好走。

  天快黑了,習(xi) 近平同誌堅持爬上茶山,看一眼茶葉長勢。他叮囑村幹部,“好好發展這個(ge) 生態產(chan) 業(ye) ”。

  本有些猶豫的陳初南,鼓起了信心和幹勁:要帶著村民好好幹一場,給全縣做個(ge) 榜樣。

  有人擔心:“種這麽(me) 多,銷路不好怎麽(me) 辦?”

  有人反對:“好好的地不種田,茶苗送我都不要!”

  為(wei) 此,村幹部專(zhuan) 程到武夷山等地取經,又挨家挨戶詢問意見,定下“村集體(ti) +合作社+村民”模式——土地,由村集體(ti) 和縣土管局統一流轉;開發種植,交給茶企;栽後三年,村民可自己管理,或繼續委托企業(ye) 經營;收益部分,70%給村民。

  2005年冬,首批茶苗栽下,麵積近800畝(mu) 。

  同一時間,景寧縣裏通過惠明禪寺建設、區域品牌打造等,做大惠明茶名氣。“三四年後,效益出來,之前反對的村民都種上茶了。”陳初南說,三石村裏,沒有一片閑地。

  而且,這片葉子,還在不斷進階——

  2009年,請來省裏專(zhuan) 家,優(you) 化品種,畝(mu) 均效益翻番;

  2010年,投資100多萬(wan) 元,建起茶青交易市場;

  此後,引進10多家茶企,拉長產(chan) 業(ye) 鏈;

  2021年,創新“養(yang) 羊控草、引鳥控蟲”模式,生態茶畝(mu) 產(chan) 最高達2萬(wan) 元。

  眼下,景寧惠明茶種植麵積達7.6萬(wan) 畝(mu) ,產(chan) 值6.74億(yi) 元。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這樣的故事接續發生。

  鶴溪畔的廢棄礦廠,變為(wei) 懸崖之上的“天空之城”,2022年至今,接待遊客20餘(yu) 萬(wan) 人次;

  “景寧600”農(nong) 產(chan) 品,不用吆喝,照樣銷路不愁,累計銷售額超40億(yi) 元;

  水、空氣等生態產(chan) 品,能抵押、貸款、交易,大均鄉(xiang) 的碳匯,一年“賣”出近30萬(wan) 元;

  ……

  逐“綠”前行,點“綠”成金。

  單說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項,去年達到28100元,位居全國120個(ge) 自治縣(旗)前列。

  (四)

  全國唯一的佘族自治縣,佘族文化是獨特資源。

  藍延蘭(lan) 6歲起跟著外婆,學得了一手好技藝。兩(liang) 根竹棍,一個(ge) 竹片,數根彩線,手指一挑一撥間,編織出一條條彩帶。

  這是佘族人的生活用品,能當腰帶、背帶、刀鞘帶,可裝飾衣服,也是定情信物。

  但在經濟社會(hui) 變遷中,傳(chuan) 統技藝變得落寞。“買(mai) 條腰帶十幾元,織一米多長的彩帶,需要個(ge) 把星期,費時又費力,還賺不了錢。”藍延蘭(lan) 說,最可惜的是,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也放棄了,寧可采茶葉、打零工。

  2002年調研期間,習(xi) 近平同誌結合福建情況,與(yu) 景寧作了一些比較,“福建那邊有三月三歌會(hui) ,還有烏(wu) 飯節,咱們(men) 這邊有沒有?”

  “寧德那邊有佘族村、佘族寨,來了客人就送個(ge) 彩帶,熱情好客,挺獨特的。”

  “我在寧德時還建了一個(ge) 佘族博物館,我們(men) 這邊有沒有?”

  他叮囑在場幹部:“佘鄉(xiang) 的特色要充分展現出來,文化方麵還要挖掘一下,肯定還會(hui) 有更好、更豐(feng) 富的東(dong) 西。”

  歌會(hui) 、烏(wu) 飯節、彩帶……一個(ge) 個(ge) 名詞,讓苦惱於(yu) 如何打造城市名片的景寧人,眼前一亮。

  博物館籌建工作,交到了時任縣文化館館長梅麗(li) 紅手中。

  她記得,那時縣城用地緊張,有人建議博物館建到敕木山上,那是景寧佘族人口最早定居的地方。

  但山上交通不便、村居分散,工程建設費事,客流更無法保障。

  最終,縣委、縣政府力排眾(zhong) 議:這個(ge) 館建在縣城中心,占地3400平方米,投資3000萬(wan) 元。

  2012年3月,中國佘族博物館開放,成為(wei) 展示民族曆史、體(ti) 驗民俗文化的新地標。

  同時,景寧通過設立佘族文化發展基金、製定《景寧佘族自治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推進佘語、佘歌、佘舞、佘服等保護傳(chuan) 承。

  藍延蘭(lan) 開在東(dong) 弄佘村的彩帶館,遊客和學生越來越多,年均超過3000人次。

  這些年,她手中的彩帶,也有了更豐(feng) 富的色彩,有了漢字、花紋、佘族符號等組合編織樣式。它們(men) 打破傳(chuan) 統風格,跳出佘族人家,變成旅遊產(chan) 品、文創產(chan) 品,激活文化自信,走入千家萬(wan) 戶。

  “現在,我就擔心想學的人太多,教都教不過來!”藍延蘭(lan) 笑著說。

  今天,我們(men) 行走浙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朵朵盛開——

  漢族人周仁建,與(yu) 妻子藍愛蘭(lan) 一同返鄉(xiang) ,創新佘族綠曲酒工藝,他們(men) 開在大均古街的酒坊,年營業(ye) 額已超20萬(wan) 元;

  全省382個(ge) 民族村,通過“同心共富·百村結對”等,實現“集體(ti) 經濟薄弱村”全麵摘帽;

  海寧“五朵金花工作室”、柯橋“阿凡提工作室”、雞鳴山社區“莎莎工作室”等,每天講述著少數民族群眾(zhong) 創業(ye) 、就業(ye) 、生活的故事……

  (五)

  探索綠色發展、挖掘特色文化之際,一個(ge) 煩惱,也困擾著景寧和其他山區縣。資源如何統籌?

  九山半水半分田。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景寧就有779座。山多地少,鎮村分散。再加上季節性降雨明顯,地質災害易發區麵積占縣域90%以上。

  此前走遍100多個(ge) 村後,景寧大搬快聚辦公室副主任柳衛香心裏一驚:80%以上自然村,常住人口占戶籍人口的8%!

  偏遠的大山深處,花巨資通了公路、電和其他設施,使用效率低不說,未必能很好解決(jue) 發展問題,也不利於(yu) 生態保護。

  回過頭看,在浙江工作時,習(xi) 近平同誌已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並作出相應部署。

  2005年8月10日,習(xi) 近平同誌再訪景寧,實地考察了東(dong) 坑鎮何村(現新和村)一處地質災害點。

  烈日當頭,一行人戴著草帽,汗水仍順著額頭不斷流下。

  “我們(men) 原想在路邊匯報,習(xi) 書(shu) 記堅持要上山勘察。”時任何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洪克貴說,前一年,台風“泰利”襲擊浙南。狂風暴雨後,平橋後山出現裂縫,部分山體(ti) 下沉一米。如遇強降雨,時刻威脅山下16戶村民生命安全。

  黃泥小道,雜草叢(cong) 生,習(xi) 近平同誌沿坡而上。

  站在山頭,聽完匯報,他嚴(yan) 肅叮囑當地幹部,景寧地質災害點較多,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在解決(jue) 這一關(guan) 乎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大事上,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考慮。

  在麗(li) 水其他地方調研時,習(xi) 近平同誌也多次強調,加快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實行“內(nei) 聚外遷”,實行“小縣大城關(guan) ”“小鄉(xiang) 大集鎮”。

  2006年初,平橋啟動搬遷。

  洪克貴記得,當時,部分村民情緒很大。上世紀50年代,他們(men) 從(cong) 山頂下來、搬到山腰。1998年,因白鶴電站建設,搬到了平橋。安居沒幾年,又麵臨(lin) 第三次搬遷。

  剛開始,村幹部連連吃到“閉門羹”。

  當麵遇上,村民就賭氣說:“幹脆讓泥石流砸掉幾間房,讓你們(men) 受處分!”

  一點點磨,講危害、講政策、講前景。還有,黨(dang) 員幹部帶頭搬遷。

  慢慢地,大家想法轉過來了:住在山裏提心吊膽,交通也不方便,買(mai) 包鹽還得跑鎮裏。新安置點就在鎮區,搬過去造新房,住得安心舒適,找工作都容易些。

  73位村民順利轉移、陸續搬遷。

  村民蘭(lan) 李清說,之前,老房年久失修,婚都沒法結,搬遷當年,他就結了婚,前年生了二胎。眼下,一家四口住150平方米的房子,很是美滿。

  “小縣大城關(guan) ”“小鄉(xiang) 大集鎮”。

  10餘(yu) 年來,這一創新思路,引領山鄉(xiang) 實現“生態保護好、城市換新顏”良性循環——

  人口,從(cong) 散到聚,4.17萬(wan) 群眾(zhong) 搬離高山遠山;

  布局,從(cong) 零碎到統籌,縣城為(wei) 核,外舍新區、澄照副城“雙星”閃耀,周邊鎮村串“珠”成鏈。

  群山之間,一個(ge) 新景寧創造出來了。

  (六)

  “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

  寥寥數字,重逾千鈞;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

  今天,我們(men) 越深入景寧,越能深刻感受到各級政府對民族地區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感覺到“一任接著一任幹”的堅守執著,感悟到“誌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力量。

  40年來,從(cong) 山溝穀底起步,景寧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ye) ,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全麵小康、奔向共同富裕,寫(xie) 就了山坳飛出金鳳凰的傳(chuan) 奇——

  看綠色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從(cong) 散到精,生態工業(ye) 從(cong) 無到有,風情旅遊由點及麵。2023年,縣域生產(chan) 總值曆史性地突破百億(yi) 關(guan) 口,達102.82億(yi) 元。

  看特色文化。“中國佘鄉(xiang) 三月三”等活動、“佘家飄歌”等品牌、山哈大劇院等地標,不斷增強縣域吸引力。2023年,實現旅遊收入22.7億(yi) 元。

  看城鄉(xiang) 麵貌。城鎮化率,從(cong) 1984年的6%,增長至2023年的61.25%。城鄉(xiang) 收入差距,從(cong) 1984年的5.42∶1,縮小至2023年的1.77∶1。

  看縣域綜合實力。在全國120個(ge) 自治縣(旗)中的位置,不斷前移,躍居前列。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榮光。”

  民族地區發展的新篇章,已經開啟。

  明天,漢、壯、佘等多民族共同的節日“三月三”,就將如期而至。在春和景明的時節裏,在歡欣鼓舞的氛圍中,我們(men) 祝願景寧——

  40年,青春不老,芳華正好。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