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 江蘇多地家長被“請”進法院
最近,淮安、南京、無錫等地法院,先後發出《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令》或《家庭教育令》,責令有關(guan) 家長到法院或婦聯接受家庭教育指導。“責令”的法律依據,是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
法院文書(shu) 折射了哪些家庭教育問題?法律如何管好“帶娃”這件家事?給“熊家長”糾偏還要做些什麽(me) ?
法院責令指向哪些“熊家長”?
不同的法律文書(shu) ,指向不同的家庭教育問題。
1月1日8時30分,盱眙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hui) 專(zhuan) 職委員、二級法官周婷,向一名家長宣讀《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令》。隨後,法院對這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周婷告訴記者,這名家長的孩子涉及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孩子曾經品學兼優(you) ,在父母離婚後缺乏家庭教育,受人蠱惑走上犯罪道路。直到孩子服刑,他的父親(qin) 還未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如何正確進行家庭教育。
1月10日,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發出的《家庭教育令》,涉及一起未成年人探望權的執行案。不滿兩(liang) 周歲的小女孩,在父母離婚後,按調解協議由父親(qin) 直接撫養(yang) ,母親(qin) 應每月探望兩(liang) 次、每次一天。父親(qin) 王某以前妻家中寵物致女兒(er) 出現丘疹為(wei) 由,將女兒(er) 帶至外地。因母女較長時間未能相見,母親(qin) 張某向法院申請執行。法院責令王某限期到法院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並要求他從(cong) 女兒(er) 的情感需求出發,保障張某每月探望女兒(er) 兩(liang) 次。
1月10日,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發出的《家庭教育令》,同樣與(yu) 離婚家庭相關(guan) 。父母離婚後,孩子先隨母親(qin) 生活,後改由父親(qin) 撫養(yang) 。因父母關(guan) 係緊張,母親(qin) 未經孩子父親(qin) 同意,帶著孩子離開無錫,也沒有送孩子上學。父親(qin) 向法院起訴,要求變更撫養(yang) 權,由他撫養(yang) 孩子。訴訟過程中,母親(qin) 承認錯誤,並將孩子帶回無錫,重返學校。法院的《家庭教育令》要求,這名母親(qin) 必須關(guan) 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確保孩子的受教育權,無正當事由不得頻繁變更孩子的學習(xi) 、生活環境,也不得再以孩子的健康、安全作為(wei) 威脅,做出不當言行。
同一天,連雲(yun) 港市中級人民法院向兩(liang) 起婚約財產(chan) 糾紛案件的當事人發出《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令》。法官表示,當事人為(wei) 未成年子女訂立婚約並放任其與(yu) 他人同居生活,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應對當事人進行訓誡並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1月12日,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向未成年人唐某某的父親(qin) 發出《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令》。原來,法官在辦理一起盜竊案件時發現,唐某某初中即輟學,長期與(yu) 社會(hui) 閑散人員交往。唐某某的父親(qin) 作為(wei) 監護人疏於(yu) 管教,未能及時發現、製止、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wei) 。法官還了解到,唐某某的弟弟在上小學。為(wei) 幫助唐某某父親(qin) 正確履行對兩(liang) 個(ge) 孩子的監護職責,促使其“依法帶娃”,法院責令唐某某父親(qin) 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記者搜索發現,省外多地法院、檢察院也依據家庭教育促進法發出相關(guan) 法律文書(shu) ,被要求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的“熊家長”中,多數對孩子疏於(yu) 管教,孩子涉嫌犯罪。
法律咋管家庭教育“家事”?
在網絡上,人們(men) 紛紛議論,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台,讓法律管起了帶娃這件“家事”。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愛武告訴記者,江蘇、浙江等省份此前已出台家庭教育促進方麵的地方條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台,是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麵就家庭教育問題專(zhuan) 門立法。
法律如何管教育孩子這件“家事”?周婷透露,對發不發這份指導令,盱眙法院內(nei) 部起初意見不統一,反對者認為(wei) 法院司法應當保持謙抑性,司法幹預應當適度,而且法官手上案件很多,非常忙碌。讚同者認為(wei) ,法院不僅(jin) 要審查犯罪事實,還要找到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而且家庭教育促進法賦予法院根據情況對未成年犯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的權力。一番研判後,院內(nei) 達成共識,這名未成年犯的家長今後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對孩子能否回到正軌尤為(wei) 重要,法院應當幫助家長,與(yu) 家長一起為(wei) 孩子出一份力。
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鎖金村法庭庭長邵小波認為(wei) ,發出《家庭教育令》,是一種既人性化又體(ti) 現法律威懾力的手段。她說,家庭教育促進法以及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都規定,父母離異的情況下,不直接撫養(yang) 子女的父親(qin) 或者母親(qin) 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yi) 務。“我們(men) 從(cong) 離婚案件中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出發,在采取強製執行措施前,先發出一份《家庭教育令》,是想盡可能減少探視糾紛對未成年人的二次傷(shang) 害。”
玄武法院選擇這起案件發出《家庭教育令》,首先是為(wei) 了樹立一個(ge) 觀念——家庭教育是需要父母雙方共同配合來完成的。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意義(yi) 之一,在於(yu) 強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一個(ge) 共同體(ti) ,這個(ge) 共同體(ti) 不因父母離異而改變。其次,針對在離異後或離婚訴訟過程中不時發生的搶奪藏匿孩子的情況,發出一個(ge) 警示——探視是不直接撫養(yang) 子女的一方關(guan) 愛孩子的方式,是合法權利。
新吳法院與(yu) 無錫市婦聯“智慧父母”沙龍合作,將家庭教育學習(xi) 與(yu) 婦聯組織的溫情溝通相結合。法官要求接收《家庭教育令》的家長到婦聯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希望以溫馨的溝通方式,引導家長審視自我、發現問題、糾正錯誤。
發出教育令之後怎麽(me) 跟進?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我是一名法官,也是一名家長,我呼籲全社會(hui) 的家長們(men) 都要重視家庭教育。”周婷對記者說,“家庭教育促進法是一部倡導性的法律,不是奔著‘追究家長責任’這個(ge) 目的去的,但也對家長有所告誡,如果家庭教育出現嚴(yan) 重問題,法院有權介入幹預。”
那麽(me) ,通過法律手段,將家長“請”進法院接受教育後,法院還應做些什麽(me) ?
邵小波說:“案件的起因是母親(qin) 沒法探視孩子,而探視情況法院是可以了解的。我們(men) 會(hui) 關(guan) 注孩子的成長情況,包括長期還是短期在外地生活。孩子在道德品質、身體(ti) 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yang) 、行為(wei) 習(xi) 慣等方麵的情況,孩子母親(qin) 也會(hui) 向我們(men) 反饋。”玄武法院籌劃借著發出《家庭教育令》的契機,邀請家庭教育方麵的機構、專(zhuan) 家,對法院今後強製當事人接受家庭教育指導進行研討,推動形成工作機製。
在盱眙,有一個(ge) 縣婦聯組織成立的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包括教師、心理谘詢師、職業(ye) 規劃師、醫生、法律工作者等,目前有40多人。盱眙法院計劃組織家庭教育講師團,對每個(ge) 收到指導令的家長開展教育。周婷還告訴記者,法院發出的指導令、教育令,其後續教育、追蹤、回訪和評價(jia) 有一定強製力。盱眙法院將為(wei) 收到指導令的家庭建檔,自指導令發出之日起,對相關(guan) 家庭開展持續追蹤回訪——子女服刑期間,每月對家長追蹤回訪一次,子女服刑期滿釋放後每年追蹤回訪一兩(liang) 次,在追蹤回訪滿5年後,法院對當事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進行綜合評價(jia) 。如果評價(jia) 認為(wei) 涉案未成年人父母在法院傳(chuan) 喚教育後,依然無法盡到監護職責,則評價(jia) 結果可作為(wei) 審慎依法撤銷相關(guan) 父母監護人權利的重要依據。
陳愛武說:“《家庭教育指導令》不是一發了之,法院等部門還要給家長對接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資源,這個(ge) 教育是‘點對點’的。政府要給家長學習(xi) 家庭教育的資源,而且家長必須學,最後還有評估機製。”
評估,是陳愛武關(guan) 注的一個(ge) 重點。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省級政府或設區市政府應當組織有關(guan) 部門製定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規範和評估規範。她說:“這一法律出台前,對於(yu) 家庭教育沒有規範化的評估,一般是辦案人員和委托人在共同回訪後得出評估結論。現在將評估規範化,有措施、有落實也有反饋,能夠更好地發揮法律作用。”
“依法帶娃”還涉及誰?
東(dong) 南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向真認為(wei) ,目前法院發出的一些《家庭教育令》涉及離婚父母,其實家庭教育促進法也對“隔代撫養(yang) ”的家庭做出提醒。“隔代撫養(yang) ”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形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家庭中承擔主要撫養(yang) 者的角色,可能存在過度溺愛孩子、不能給孩子恰當的成長指導等問題,而孩子也感受不到足夠的父母關(guan) 愛。
在馬向真看來,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施行,相當於(yu) 對家長們(men) 提出“持證上崗”的要求。翻開這部法律,人們(men) 會(hui) 發現就如何當好父母已經做了明確規定。比如,第三條規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任務”;第十七條列舉(ju) 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九種具體(ti) 方法,包括親(qin) 自參與(yu) 、相機而教、嚴(yan) 慈相濟、平等交流等。
陳愛武提醒,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促進法不僅(jin) 僅(jin) 針對“有問題”的家長,而是麵向所有家長以及未來將成為(wei) 家長的社會(hui) 成員。“父母和監護人是實施家庭教育的主責人,不僅(jin) 他們(men) 需要學習(xi) 家庭教育,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未來將成為(wei) 父母的人,都需要學習(xi) 家庭教育。此外,孩子成長不同階段所需的家庭教育不一樣,因而家長要持續學習(xi) 家庭教育。”
陳愛武認為(wei) ,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各級政府提出具體(ti) 要求,如國務院製定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省級以上政府統籌建設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務平台、縣級以上政府組織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zhuan) 業(ye) 隊伍等。可以說,國家對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是舉(ju) 國家之力支持推動家庭教育。
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殷飛強調,家庭教育促進法既要求父母“依法帶娃”,也要求政府、社會(hui) 依法促進家長“依法帶娃”。政府、學校以及各類社會(hui) 組織,不僅(jin) 要向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的智力支持,也要更細致了解具體(ti) 家庭的教育困境、挑戰,為(wei) 家長們(men) 提供幫助,特別是為(wei) 一些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起碼服務,讓家長能夠擁有更多時間、精力和資源承擔好家庭教育的義(yi) 務與(yu) 責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但家庭教育絕不僅(jin) 僅(jin) 是家長的事。家庭教育促進法發出響亮的提醒:“依法帶娃”是全社會(hui) 都應該上好的一堂課。
□ 本報記者 徐冠英 金亦煒 李睿哲 徐睿翔
通訊員 黃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