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雙減”催生課後教育係統重建

發布時間:2022-01-18 16: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探索】

  實踐與(yu) 書(shu) 本誰多誰少、既要減負又要高質量發展如何兼顧——

  “雙減”催生課後教育係統重建

  呂文清(中關(guan) 村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原負責人)

  “雙減”政策落地百天,觸發鏈式反應,課後教育開啟曆史性係統重建。目前各地課後教育重心,已開始由基礎服務轉向專(zhuan) 業(ye) 設計,學校廣泛征詢課程項目,多方協調社會(hui) 資源。寒假臨(lin) 近,我們(men) 的方向目標如何把握?體(ti) 係結構如何保障?中外經驗教訓怎樣汲取?課後教育關(guan) 涉2億(yi) 學生發展,需遵循高質量發展方針,根據社會(hui) 發展需求、人的成長規律和學習(xi) 原理,進行係統設計、專(zhuan) 業(ye) 架構、生態布局。

   “雙減”強力驅動,需求多重疊加,課後教育重建定位如何把握?

  “雙減”披荊斬棘,為(wei) 課後教育重建開辟了道路。但課後教育重建是一項不可急就的社會(hui) 係統工程,不但自身體(ti) 量大、要求高、承載多,而且結構複雜、形態多樣,還要與(yu) 高質量發展、核心素養(yang) 、五育並舉(ju) 、育人模式等工作協同,麵臨(lin) 需求多重疊加的挑戰。目前全球課後教育,從(cong) 要素維度可歸結為(wei) 四類:一是素質提升類,包括藝術、科技、體(ti) 育、創製等項目,以技藝學習(xi) 、拓展、提升為(wei) 主旨;二是課業(ye) 補習(xi) 類,包括數理化生、語言及音體(ti) 美等課程,以查補、熟練、提分為(wei) 主旨;三是認知拓展類,包括科學、社會(hui) 、人文、國學等內(nei) 容,以博識、解惑、問道為(wei) 主旨;四是社會(hui) 實踐類,包括社團活動、社區服務、社會(hui) 參與(yu) 及生活技能等活動,以組織、協作、統籌為(wei) 主旨。由此不難看出,課後教育覆蓋基礎教育及終身成長的所有方麵,堪稱學生全麵和個(ge) 性發展的基石。

  那麽(me) ,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目標看,貫穿這些活動的統領性觀念是什麽(me) ?我歸結為(wei) 一句話,即通過實際參與(yu) 問題解決(jue) 過程發展技能、整合知識、形成素養(yang) 。這是課後教育的本質所在,也是課後教育與(yu) 課內(nei) 學業(ye) 及校外實踐的根本差異。所以,課後教育具有獨立的育人功能,把握其定位要強調三個(ge) 關(guan) 鍵點:完整教育包括三個(ge) 基本功能,課後教育承載其一,不可或缺;課後教育功能好比“三通”,這一關(guan) 節的缺失和錯位,將導致全鏈條梗阻;課後教育是課內(nei) 教育的“進階”,應發展為(wei) 更高一個(ge) 層級的教育形態。

  從(cong) 教育整體(ti) 育人功能看,自18世紀現代學校產(chan) 生以來,教育功能被分化為(wei) 三。一是書(shu) 本知識傳(chuan) 授,主要由課內(nei) 完成;二是實踐知識習(xi) 得,主要由校外完成。三是從(cong) 書(shu) 本到實踐還有一個(ge) 連接和橋梁,完成知識應用各要素的聯通、整合和再加工,主要由課後完成。按照社會(hui) 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各類人才進入社會(hui) 之前,既要完成底層知識積累,構建起良好開放的知識結構,又要學會(hui) 做事,能夠應對終身學習(xi) 和基本生活的問題,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曆,完成基本的社會(hui) 化教育,為(wei) 職場創建做好準備。基礎教育時長十五年,如果缺少課後的“知行整合”,意味著把這一整合功能推後到職場,那樣不但浪費更大,而且很難達到高水準的“知行合一”。

  從(cong) 教育整體(ti) 育人過程看,課後教育前承接課內(nei) 知識輸入,後聯通校外實踐輸出,即應該發揮“三通”作用。按照人的成長規律,課後教育的整合,是從(cong) 課內(nei) “知道”到校外“創建”的中間關(guan) 節,創建之前要學會(hui) 如何做,達到“會(hui) 做”程度,形成“知道”—“會(hui) 做”—“創建”完整通路。缺少“會(hui) 做”這一關(guan) 節,很難跨越到“創建”水平。按照教育專(zhuan) 業(ye) 邏輯,“三通”是實體(ti) 功能,需要通過專(zhuan) 門的課程項目,把課內(nei) 學習(xi) 的知識、概念、方法等,通暢地應用於(yu) 實踐,對接到真實情境中,支持現實問題解決(jue) ,這也是課後教育本質和價(jia) 值所在。

  從(cong) 教育整體(ti) 育人機理看,二戰後70年全球教育變革不斷,主要聚焦育人方式,核心是知識教學與(yu) 實踐活動整合與(yu) 平衡,先後經過學科教學、學科整合、主題式教學、任務式教學、融合式教學,進化到了目前的項目式教學和跨學科實踐。現在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世界發達地區的中小學課堂,多是以問題解決(jue) 為(wei) 軸心的“工作式”課堂,學生能夠像專(zhuan) 家一樣研究問題,真實經曆各種問題解決(jue) 的完整探索過程,在研究和實踐中建構知識。我們(men) 目前基本上還是學科教學,已經到了必須突破的時候。“雙減”驅動下課後教育重建正當其時,在不顛覆現有教育教學體(ti) 製和考試評價(jia) 模式的情況下,應借鑒項目式教學經驗,發展出以問題解決(jue) 為(wei) 主體(ti) 的整合式課後教育形態,把課內(nei) 和課後、校外打通,實現整體(ti) 優(you) 化、提質、增效。

  再看中外教育百年變革,基本都聚焦於(yu) 知識與(yu) 實踐誰多誰少及二者如何互動平衡。國際早期對這個(ge) 問題的探索,多是采用知識與(yu) 實踐“二合一”的融合思路。進入21世紀,小布什2001年發布《不讓一個(ge) 孩子掉隊》法案,提出成績責任製和高標準、年度學業(ye) 監測、強製補習(xi) 教育等7個(ge) 優(you) 先議題。此計劃因強化書(shu) 本知識,片麵追求分數而備受詬病。2015年底,奧巴馬簽署《讓每個(ge) 孩子成功》法案,又減少測試,弱化問責,力推綜合學習(xi) 和跨學科實踐,為(wei) 項目式學習(xi) 、STEM等一批創新教學方式提供了創生空間。我國自恢複高考至上世紀末的20多年,采用應試牽引策略,側(ce) 重知識教學,進入本世紀初,2001年啟動大規模課程改革,重點解決(jue) 學生創新、實踐和責任能力不足,除了課程內(nei) 容體(ti) 係、教學方法和考試評價(jia) 改革外,還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專(zhuan) 門學科。這20年的啟示是,單一學科還支撐不起這種全麵的結構性變革,知識灌輸和應用實踐的割裂仍難彌合,知行合一的底層邏輯仍難建構。

  既要減輕負擔,又要高質量發展,課後教育重建專(zhuan) 業(ye) 邏輯何解?

  “雙減”的眾(zhong) 多期待中,有的看重輕鬆簡行,有的看重個(ge) 性選擇,有的看重提質增效,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hui) 等不同主體(ti) 及其不同層麵有著不同訴求。

  這些期待傳(chuan) 導到課後教育的重建,既有社會(hui) 需求邏輯的考量,更有學生發展和育人邏輯的考量。隨著課後教育的常態運行,應更多聚焦教育專(zhuan) 業(ye) 邏輯的考量。目前多數學校課後主要安排作業(ye) 輔導、自由閱讀、零散項目等活動,處於(yu) 基礎運行水平,隻可滿足社會(hui) 家庭初級需求,如何充分發揮課後教育的專(zhuan) 門育人功能,應該是當下麵臨(lin) 的核心議題。以往我們(men) 的慣性思維,認為(wei) 課後是課內(nei) 的延伸、補充或拓展,似乎填充什麽(me) 內(nei) 容都沾邊,整個(ge) 教育體(ti) 係理所當然被視為(wei) 以課內(nei) 知識教學為(wei) 中心的線性結構和邏輯鏈條。但20世紀90年代,這種觀念在全球範圍內(nei) 被終結,以情境建構、社會(hui) 參與(yu) 、協作學習(xi) 為(wei) 支架的新學習(xi) 理論得以確立,教育發達地區的課堂已經進化為(wei) 場景式、項目式、綜合式形態,課後更是多為(wei) 跨學科實踐和研究項目範式。所以我們(men) 強調,課後教育要歸位專(zhuan) 業(ye) 邏輯,按照“三通”的功能定位,做“雙減”的泄洪道,做課內(nei) 提質增效的蓄能庫,做校外實踐創新的研習(xi) 場。

  課後教育為(wei) “雙減”泄洪,重在統合、整合、融合上著力。通過做事打通校內(nei) 外、課內(nei) 外,多個(ge) 學習(xi) 要素統一在一件事上,做深做透,以一馭十,實現“以減促增”,轉變“增量”思維。目前美國強調解決(jue) 課程教學上“一英裏寬、一英寸深”的問題,東(dong) 西海岸的課堂普遍采用項目式學習(xi) 、問題式學習(xi) 、工作式學習(xi) ,對我們(men) 也是很好的提示。

  課後教育為(wei) 課內(nei) 提質增效蓄能,重在真實情境、真實問題、真實經驗上著力。強調“背景”,在真實情境下探究,把知識還原在真實事件中,讓學生尋找學習(xi) 的源頭,發現知識的來龍去脈,增強觀察力、理解力和定位能力;強調“問題”,研習(xi) 需要真實解決(jue) 的問題,把項目活動連接為(wei) 真實生活生產(chan) 事理,讓學生有機會(hui) 揣摩到學習(xi) 的本質,發現知識的價(jia) 值,體(ti) 會(hui) 做事的意義(yi) ,增強內(nei) 驅力、把控力和獲得感;強調“經驗”,在項目活動中建構經驗,在項目活動中能跟自我對話,跟社會(hui) 對話、跟世界對話、引導學生去探索生活的本質,去發現更好的自己,去開啟更大的世界,增強內(nei) 省、心智能力和成長感。

  課後教育要為(wei) 實踐創新打底,重在發現潛力、發掘潛力、發展潛力上著力。目前我國中小學課堂,仍多是以知識學習(xi) 為(wei) 主的大班講授式。按照社會(hui) 學原理,這種大一統學習(xi) 模式,總是約有三分之一適應,三分之一強推,三分之一屏蔽。孩子們(men) 學習(xi) “不成功”往往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多是課程形態、教學方式、空間環境的適切度不夠,孩子們(men) 渴望著找到自己的發展通道。這就需要在課後、家庭和社會(hui) 學習(xi) 設置中給出更多選擇。發現潛力,就是要把課後辦成學生深度探索的時空。按照綜合學習(xi) 新型課堂理念設計課後服務,以真實學習(xi) 項目為(wei) 主要內(nei) 容,以活動和實踐為(wei) 主要實施方式,努力讓每個(ge) 學生都有自主研習(xi) 的項目、場地和環境。發掘潛力,就是要把課後辦成學生學力賦能的時空。按照項目式學習(xi) 方式設計課後研習(xi) 活動,突出能力提升,強化問題解決(jue) 、團隊協作和創意創新,努力讓每個(ge) 學生都有解決(jue) 問題的經曆和表達的機會(hui) 。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8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