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津采兩會:攜手同心 打造鄉村振興新風貌

發布時間:2022-03-09 10:43:00來源: 天津日報

  共同富裕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zhong) 的共同期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依靠共同奮鬥,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ge) 不能掉隊。”當前,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是在農(nong) 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更是在農(nong) 村。那麽(me) ,如何更好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攜手邁向共同富裕?在津全國人大代表和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集思廣益,貢獻良策,就多措並舉(ju) 保障糧食安全、讓農(nong) 業(ye) 用水“細水長流”、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和人才建設等方麵提出許多真知灼見。

  保障糧食安全 端牢中國飯碗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確保糧食能源安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糧食安全是我國長期追求的目標,切不能丟(diu) 掉危機意識回避潛在風險。”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hui) 副主任臧獻甫建議,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新征程中,要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多措並舉(ju) 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要推動種子企業(ye) 高質量發展,培育本土種業(ye) ‘航空母艦’。”張金英、臧獻甫建議,重點扶持實力較強的大型石化企業(ye) 並購、參股種子企業(ye) ,鼓勵大型國有種子企業(ye) 整合地方育種科研機構、農(nong) 技推廣機構、農(nong) 資服務機構,打造“育繁推”一體(ti) 化“航母企業(ye) ”。

  張金英、臧獻甫建議,要加強飼料糧生產(chan) 和儲(chu) 備,優(you) 化糧食生產(chan) 結構,因地製宜推進“糧改飼”政策實施,大力發展飼草型養(yang) 殖業(ye) 。同時,提升飼料糧儲(chu) 備調控能力,用好國際飼料糧市場。同時,提升糧食生產(chan) 防災減災能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nong) 業(ye) 保險全覆蓋,加強防禦技術研究,開展區域性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試驗,加大技術推廣應用。

  “要促進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深入落實‘藏糧於(yu) 地’計劃,大力發展節水農(nong) 業(ye) 。”張金英、臧獻甫建議,適度擴大休耕輪作範圍,加大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投入,推進耕地汙染綜合治理,因地製宜推廣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張金英、臧獻甫建議,要保障儲(chu) 備糧質量安全,促進農(nong) 藥、化肥、地膜減量化使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環境修複治理,加大對糧食倉(cang) 儲(chu) 設施的投入,健全儲(chu) 備運行機製。同時,要支持糧食企業(ye) “走出去”,建立海外生產(chan) 基地和倉(cang) 儲(chu) 加工園,逐步形成全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集群,並加強糧食安全國際合作,形成更加公平穩定、可持續的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ti) 係。

  加強約束變廢為(wei) 寶 讓農(nong) 業(ye) 用水“細水長流”

  水是農(nong) 業(ye) 的命脈。“進一步開辟非常規農(nong) 業(ye) 用水水源,加大城鄉(xiang) 生活汙水的無害化處置,達到農(nong) 田灌溉用水要求後,安全回用於(yu) 農(nong) 業(ye)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農(nong) 業(ye) 水資源的緊缺狀況,降低由於(yu) 缺水造成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損失。”全國政協委員、台盟市委會(hui) 主委劉朝霞建議,加強城鄉(xiang) 生活汙水處理再生,讓農(nong) 業(ye) 用水“細水長流”。

  “伴隨著經濟社會(hui) 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工業(ye) 、城市用水量激增,致使農(nong) 業(ye) 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用水問題迫在眉睫。”如何突破這一瓶頸?劉朝霞說,大量的城鄉(xiang) 生活汙水一旦經適度處理,盡量保留氮磷等營養(yang) 元素,達到農(nong) 田安全回用標準回用後,不但彌補了農(nong) 業(ye) 用水的不足,同時推動氮磷循環利用,減少肥料投入,可以實現“變廢為(wei) 寶”。她建議,建立健全城鄉(xiang) 生活汙水處理再生回用農(nong) 業(ye) 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製度,從(cong) 立法上建立一種鼓勵和支持城鄉(xiang) 生活汙水再生後回用農(nong) 業(ye) 的管理製度,約束和限製農(nong) 區的汙水灌溉。

  “開展係統規劃,統籌城市生活汙水排放管網和農(nong) 田灌溉管網。”劉朝霞說,建議對擬采用城鄉(xiang) 生活汙水處理再生後進行灌溉的地區必須開展係統規劃,規劃的內(nei) 容包含灌區的選擇,汙水的水量、水質及再生工藝,再生水的輸送、儲(chu) 存、淨化措施及水質的監督管理等,統籌城市生活汙水排放管網和農(nong) 田灌溉管網的合理布局,確保安全回用。

  同樣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用水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市水務局總工程師周潮洪。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走訪調研,她發現我國部分地區在有效灌溉麵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農(nong) 業(ye) 用水量出現緩慢增長的趨勢,“部分地區還出現了農(nong) 業(ye) 和生態爭(zheng) 水的情況,使得部分農(nong) 業(ye) 用水得不到完全保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nong) 業(ye) 抗旱能力不足。”周潮洪說。

  對此,周潮洪建議應加強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作用。各地應因地製宜、因水製宜編製農(nong) 業(ye) 發展規劃和本地的《“十四五”農(nong) 業(ye) 節水專(zhuan) 項規劃》,加強規劃水資源論證,按照總量控製指標和用水效率控製指標,在缺水地區,要調整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發展高效節水作物,發展高產(chan) 作物,保證糧食安全,“一定要杜絕以需定供的不科學、不合理供水方式。加強農(nong) 業(ye) 水資源利用的監管及考核,建議把農(nong) 業(ye) 用水水資源考核與(yu) 河長製考核結合起來。”周潮洪說。

  同時,完善鼓勵農(nong) 業(ye) 節水的政策,提高農(nong) 業(ye) 用水計量率,建立農(nong) 業(ye) 水價(jia) 綜合改革的長效機製,推動農(nong) 業(ye) 節水;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農(nong) 業(ye) 節水和水價(jia) 改革;加強農(nong) 業(ye) 節水技術研究,大力推行低成本高效節水技術;建立農(nong) 業(ye) 節水獎懲機製。此外,周潮洪建議應進一步完善農(nong) 業(ye) 節水設施運行管護機製,大力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節水設施運維人員,積極探索推廣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運管模式。

  告別“空心化” 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越走越寬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全國人大代表、東(dong) 麗(li) 區華明街胡張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寶玲說,如今,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數量在減少、年齡在老化,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尚處於(yu) 初步發育階段,農(nong) 村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

  “農(nong) 村人力資源‘空心化’的實質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效益比較低,缺乏吸引力,農(nong) 村人力資源日趨匱乏,已成為(wei) 製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突出瓶頸。”為(wei) 此,楊寶玲建議,應在加強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產(chan) 品服務的同時,大力實施鄉(xiang) 村人才培育工程。

  談到具體(ti) 舉(ju) 措,楊寶玲認為(wei) ,應大力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對符合條件的職業(ye) 農(nong) 民進行資格認證,製定出台支持職業(ye) 農(nong) 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農(nong) 民提高素質,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同時,實施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培育工程,加大對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種養(yang) 大戶、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等新型主體(ti) 的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其加快成長,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為(wei) 了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越走越寬,還應大力倡導‘返鄉(xiang) 創業(ye) ’,建議市級部門製定出台支持社會(hui) 資本、城市市民到農(nong) 村投入產(chan) 業(ye) 開發,外出務工人員回鄉(xiang) 創業(ye) ,境外企業(ye) 到農(nong) 村投資建廠的具體(ti) 政策,加強農(nong) 業(ye) 招商引資,打破城鄉(xiang) 人才流動製度障礙,加速推進城鄉(xiang) 人才互動、要素流動。”楊寶玲說。(記者 孟若冰 劉平 韓雯 張雯婧 李國惠)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