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 代代傳承
勾描、刻版、印刷、彩繪、裝裱……一道道精心細致的工序之後,一張活靈活現的楊柳青年畫熱熱鬧鬧地呈現在人們(men) 眼前,平添了一份節日的喜慶。這是紀錄片《過年的畫》開頭的一幕。
這部由天津市委宣傳(chuan) 部、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西青區委聯合出品的5集紀錄片,講述了天津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非遺保護,需要我們(men) 關(guan) 注”“盼著過年,張貼年畫的場景曆曆在目”……隨著紀錄片的熱播,留言和熱議隨之而來。
楊柳青木版年畫發源於(yu) 明代,在40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逐漸形成了複雜的工序流程,體(ti) 現出其獨特的刻、繪結合的工藝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是‘物’,製作、形成它們(men) 的技術和曆史才是真正的非遺,製作年畫的非遺技藝,就是通過年畫那張紙來承載的。”《過年的畫》顧問陳雍表示。
成長於(yu) 楊柳青古鎮的中國民間美術史學家王樹村老先生,將一生獻給了楊柳青年畫的發掘保護,即使走向人生的終點,最惦記的還是“那張紙”。孫子王進接過爺爺的接力棒,搜集整理了6000多幅楊柳青年畫,多次無償(chang) 送展,隻為(wei) 讓大家看到真正的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畫社的雕版師傅劉傑,至今用的還是30多年前踏進這一行時,師傅為(wei) 他親(qin) 手做的兩(liang) 把月牙刻刀。一張張年畫背後,是對藝術的精研沉潛。在傳(chuan) 統技藝的精進發掘之路上,劉傑傾(qing) 注了畢生心血。
70多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霍慶有,是霍氏古一張楊柳青木版年畫傳(chuan) 承人。他說:“祖上做了近百年的年畫,到我這輩兒(er) 不能斷了。”為(wei) 了賡續技藝,他從(cong) 打鐵做刻刀、選購顏料宣紙的環節開始,將楊柳青年畫的“產(chan) 業(ye) 鏈”重新串聯起來。
《過年的畫》刻畫了30多個(ge) 飽含情感、充滿張力的人物故事,其中既有非遺傳(chuan) 承人、藝術院校師生,也有年畫老店後人、新一代年畫工作者。該片以嚴(yan) 謹的曆史考據、真實的創作細節和溫暖的藝術情感,呈現出當下對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發展的思考。
“這部作品展現了濃濃的鄉(xiang) 愁,一代代守望者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堅守和追求。”該片總導演祖光表示。該片總撰稿、執行導演張玲感慨,兩(liang) 年多的攝製過程中,自己和團隊成員曾經數次淚灑拍攝現場。
“我們(men) 要正視非遺和當代生活存在的‘時差’,也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保護和傳(chuan) 承非遺的行列。時代在變、生活在變,非遺如何守正創新,是需要不斷思考的命題。”張玲說。
《人民日報》( 2022年03月24日 第 1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