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繪出美麗新畫卷(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發布時間:2022-05-29 21:3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孟夏時節,行走川陝革命老區,綿延山嶺草木蔥蘢,隨處可見老區百姓幸福笑臉。

  近年來,川陝革命老區幹部群眾(zhong)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齊頭並進。

  生活美、產(chan) 業(ye) 旺、生態好,川陝革命老區,正繪出美麗(li) 新畫卷。

  生活美:“搬”出幸福來

  走進秦巴山深處的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排排嶄新安置樓白牆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間。

  “種了青菜、點了豆子,香蔥長得也不錯!”脫貧戶汪顯平彎著腰,忙著侍弄社區裏的“安心菜園”。

  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汪顯平告別山上土坯房,搬進了山下新樓房。“走,進屋看。”跟著汪顯平打開家門,三室兩(liang) 廳的房子寬敞整潔、窗明幾淨。

  2020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平利縣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易地搬遷是解決(jue) 一方水土養(yang) 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zhong) 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jue) 後,後續扶持最關(guan) 鍵的是就業(ye) 。樂(le) 業(ye) 才能安居。

  “眼下,老家山上還留著5畝(mu) 茶園。我在鎮上打工,外加修電器營生,全家日子過得順心。”汪顯平端來一盆清水,淘洗剛從(cong) “安心菜園”采回的果蔬。

  環繞錦屏社區走一圈,學校、超市、醫院、公交站等設施一應俱全。4家社區工廠裏,200多名婦女織鞋襪、做線圈,在家門口上班。

  “白天,大家忙工作。一到晚上,人們(men) 跳廣場舞、打太極拳,不少年輕人還來打球,社區裏熱火朝天……”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江慧麗(li) 說。

  如今,平利縣“山上興(xing) 產(chan) 業(ye) ,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全縣110個(ge) 集中安置區裏,8萬(wan) 餘(yu) 名搬遷群眾(zhong) 樂(le) 享新生活。

  一路行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這裏曾是川陝革命根據地核心區,當時數萬(wan) 名群眾(zhong) 踴躍參軍(jun) 。時光荏苒,如今脫貧攻堅已取得勝利,老區群眾(zhong) 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赤溪鎮西廂村,小河裏水流潺潺。脫貧戶嶽俊洪挽著褲腳站在河邊,等著上遊遊客坐船漂流而來。

  “最近這陣子,遊客多了。”每到5月,嶽俊洪便在村裏的漂流基地上工,“力氣有處使,心就安了。”

  前些年,嶽俊洪住大山深處的土坯房,加上母親(qin) 患病,“窮得叮當響”。2018年,全家搬進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老嶽高興(xing) 之餘(yu) 有點擔心:家搬了,離田遠了,靠啥生活?

  很快,村裏引進公司建起漂流基地、遊樂(le) 場。如今,他在家門口上班。“在村裏鼓勵下,我跟兒(er) 子一商量,開始養(yang) 黃羊。”老嶽好學,參加了職業(ye) 技能培訓,學了不少技術,“現在養(yang) 了150隻黃羊,全家年收入有十幾萬(wan) 元。”

  “如今,巴中已有22.53萬(wan) 名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ye) ,其中易地搬遷勞動力10.98萬(wan) 人。”巴中市人社局副局長羅碧林介紹,讓易地搬遷戶安居樂(le) 業(ye) ,當地一方麵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引進重點企業(ye) ,另一方麵鼓勵脫貧戶創辦民宿、養(yang) 殖場等。“近2.7萬(wan) 人次脫貧勞動力參加職業(ye) 技能培訓,就業(ye) 能力不斷提高。”

  產(chan) 業(ye) 旺:腰包鼓起來

  “白茶樹喜陽怕澇,少澆水,才能長勢旺。”走進四川省青川縣喬(qiao) 莊鎮瓦礫村,白茶園管護隊隊長趙堂榮向村民柳丕富傳(chuan) 授管護茶苗訣竅。

  按老趙教的法子,茶苗種得綠油油,看得柳丕富心生歡喜。

  2018年,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心下,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向青川縣陸續捐贈“白葉一號”茶苗540萬(wan) 株,在瓦礫村和周邊地區建成“白葉一號”受捐茶苗基地1517畝(mu) 。

  “白葉一號”落戶青川後,趙堂榮被聘為(wei) 瓦礫村“管護隊長”。從(cong) 一開始的“小白”,到現在的“土專(zhuan) 家”,趙堂榮學得認真。參加了不少次縣裏舉(ju) 辦的現場交流會(hui) ,他還曾被派往浙江培訓,“不同季節,有不同管護方法。茶苗長得好,全靠人勤勞……”

  茶園裏,像柳丕富這樣既種茶又學技術的村民有幾十名。“在這兒(er) 務工,活不累,還離家近。”趙堂榮說,學到技術運用到自家茶園裏,每年鮮葉采摘量可增加30%。

  今年3月,趙堂榮精心管護的72畝(mu) 白茶,初次大規模采摘獲得500餘(yu) 斤鮮葉。村民在務工之外,開始享有采茶收益。

  “下一步,我們(men) 將補基地、補加工、補品牌、補營銷,進一步做強‘白葉一號’全產(chan) 業(ye) 鏈。”廣元市政協副主席、青川縣委書(shu) 記龍兆學介紹。如今,青川縣茶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茶園麵積達27.4萬(wan) 畝(mu) ,茶葉產(chan) 量8000噸,實現綜合產(chan) 值25億(yi) 元。

  群山環抱中,陝西省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進入了木耳采摘的時節。

  走進村口大棚,噴淋灌溉係統正給木耳澆水。看著菌棒上鑽出一簇簇“小耳朵”,村民殷書(shu) 鋒臉上泛起笑容。

  在金米村,殷書(shu) 鋒是種植示範戶,也是木耳管理員。村裏2019年開始發展木耳產(chan) 業(ye) ,殷書(shu) 鋒跟著技術員學藝,漸漸成了行家,“今年種了11萬(wan) 袋木耳,預計能賺8萬(wan) 元。”

  2020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前往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進村培訓中心、智能聯棟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種和種植流程,詢問木耳價(jia) 格、銷路和村民收入等,誇獎他們(men) 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chan) 業(ye) 。

  如今,嚐到木耳“甜頭”的,不光是殷書(shu) 鋒。在金米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木耳。“今年春季,全村種了400萬(wan) 袋。”金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正森介紹,有150戶600多人參與(yu) 到木耳產(chan) 業(ye) 鏈上。通過電商,這一簇簇“金耳朵”將銷往全國各地。

  大山深處,“小木耳”長成“大產(chan) 業(ye) ”。截至目前,柞水縣累計發展木耳專(zhuan) 業(ye) 村65個(ge) 、生產(chan) 基地80個(ge) 、大棚2519個(ge) ,帶動1.5萬(wan) 戶農(nong) 民持續增收。

  生態好:護出綠色來

  “穿過這油鬆林,山梁背後,就是一片銳齒櫟。”身著迷彩服,穿梭在秦嶺茂密林間,王軍(jun) 崗對腳下的坡坡嶺嶺如數家珍。行至山頂舉(ju) 目四望,不同海拔的林梢上,嫩黃過渡至深綠,好似一幅大自然的“調色盤”。

  身為(wei) 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楊家溝保護站護林員,王軍(jun) 崗和3位同事一道,守護著洋縣境內(nei) 這片近4000公頃的森林。

  “森林防火、科研監測、病蟲害防治……”談及崗位職責,王軍(jun) 崗語氣堅定,“我們(men) 要當好秦嶺生態的守護者。”

  洋縣青山綠水間,也是“東(dong) 方寶石”朱鹮的棲息樂(le) 園。自發現7隻朱鹮後的40年間,洋縣護鹮打出“組合拳”:朱鹮活動區內(nei) ,禁止開礦、狩獵、砍林伐木;建立保護站、救護飼養(yang) 中心、自然保護區……如今,數千隻朱鹮從(cong) 洋縣一隅擴展至秦巴地區,“自覺護鹮”的意識,已融入當地百姓點滴生活。

  從(cong) 秦嶺深處,行至大巴山腹地,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1933年10月,紅四方麵軍(jun) 在此間主動出擊,獲得宣(漢)達(縣)戰役勝利,川陝革命根據地和川東(dong) 遊擊區連成一片。在紅色精神感召下,宣漢幹部群眾(zhong) 一代代接續奮鬥,在紅色老區築起綠色夢想。

  吃罷早飯,漆樹土家族鄉(xiang) 護林員朱尚勇出門巡山,拿著喇叭邊走邊喊,“不準攜帶火種進山,保護野生動植物……”他負責500多畝(mu) 林區,其中有100多株世界瀕危植物崖柏。

  在宣漢縣,像朱尚勇這樣的護林員共有3085名,分散在各大林區。作為(wei) 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宣漢境內(nei) 有蒼鬆、紅豆杉等1000餘(yu) 種喬(qiao) 灌植被,雲(yun) 豹、赤腹鷹等100餘(yu) 種珍稀動物在此繁衍生息。

  “為(wei) 守護大巴山自然生態,我們(men) 實施‘增綠、見綠、護綠’行動,設立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轄區內(nei) 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100%。”宣漢縣生態環境局局長王小偉(wei) 說,“落實河(湖)長製,加強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複。多措並舉(ju) ,嗬護青山綠水。”

  2021年,四川省、陝西省發布相關(guan) 文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xing) 發展,提出加強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做好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生態修複,讓子孫後代樂(le) 享綠水青山。

  《人民日報》( 2022年05月27日 第 06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