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南京社區幹部主動探訪困難群眾:不隻送錢送物 更有精準服務
《人民日報》2022年07月07日 第13版 版麵截圖
原題:在江蘇南京,社區幹部主動探訪困難群眾(zhong) ,排查解決(jue) 生活難題——
不隻送錢送物 更有精準服務(保障好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③)
核心閱讀
成立工作小組專(zhuan) 項排查,不斷拓寬求助渠道,建立數據庫實時預警,因人製宜開展救助……江蘇省南京市采取多項舉(ju) 措,將更加精準的服務送到困難群眾(zhong) 家門口。
臨(lin) 近中午,記者跟隨社區工作人員來到許梅家時,她正在廚房準備午餐。廚房的桌麵上,切成丁的番茄、新鮮的蔥末、剛炒出的一盤雞蛋一字排開,飯香飄進了客廳。
“早上趁著女兒(er) 還沒醒,去張大爺家打掃了衛生,回來剛好做飯,兩(liang) 不耽誤。”許梅說。
今年3月以來,在江蘇省南京市統一開展的“特殊困難群體(ti) 救助幫扶專(zhuan) 項排查整治行動”中,棲霞區堯化街道堯新社區副主任張莉走訪了解到許梅一家在疫情中的困難,幫助她找到兼職,貼補家用還能照顧家裏——不隻是簡單的送錢送物,這份兼職讓她更有獲得感。
上門走訪解難題
真情服務送到家
“還能適應嗎?和老人相處得怎麽(me) 樣?”剛坐下,張莉便問道。“很方便,時間也靈活,適應得很好。”許梅話語中滿是感激。
許梅夫妻倆(lia) 以前在上海工作。2020年,2歲的女兒(er) 患上一種罕見病,從(cong) 會(hui) 說會(hui) 走到漸漸癱瘓在床。兩(liang) 人辭了工作回到南京老家,丈夫張強當上一名外賣員,負責全家生活開銷和女兒(er) 每月的康複費用,許梅則全職照顧孩子。
對於(yu) 這個(ge) 家庭,社區一直十分關(guan) 注。在張莉的幫助下,許梅去年為(wei) 孩子申請到殘疾證,每月獲得補貼共1240元;逢年過節還有社區共建單位送上慰問金、慰問品。
今年4月,張莉和同事對照困難群眾(zhong) 名單上門走訪時,許梅向她傾(qing) 吐了心中的想法:自己想幹個(ge) 兼職貼補家用。但女兒(er) 離不了人,自己也沒有什麽(me) 技能證書(shu) ,隻能在家做做手工活。
回去後,張莉想起堯化街道有一個(ge) “時間銀行”誌願服務項目,比較符合許梅的情況。於(yu) 是第二天,張莉再次上門走訪,詢問許梅是否願意利用碎片時間,為(wei) 社區高齡老人掃掃地、做做飯,累積的時間可以兌(dui) 換生活用品或在需要時兌(dui) 換照護服務。為(wei) 方便她隨時回家照顧女兒(er) ,特意安排了隔壁樓棟、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許梅立即答應下來,在5月中旬正式“上崗”。
記者從(cong) 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3月以來,由街道包村幹部牽頭,以村(居)兩(liang) 委成員、村民小組長、網格員為(wei) 主體(ti) ,吸收社工等參與(yu) ,南京成立摸排工作小組2614個(ge) 、摸排工作人員10168人,高效有序推進特殊困難群體(ti) 救助幫扶專(zhuan) 項排查。通過走訪,全市共梳理排查已納入保障和服務的A類對象14.7萬(wan) 人、未納入保障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難或風險的B類對象2776人,因人製宜采取“資金+物質+服務”的立體(ti) 化救助方式,最大程度發揮社會(hui) 救助的綜合效應。
多重渠道接訴求
臨(lin) 時救助快速辦
下午1點不到,秦淮區五老村街道民生保障部副部長楊春與(yu) 救助中心負責人張玲玲匆匆吃過午飯,就帶上基本材料出發了。
這天上午,秦淮區民政局收到一件南京12345政務熱線工單。工單顯示:來電人劉靈是一名盲人,去年和妻子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本有肢體(ti) 殘疾的妻子患上紅斑狼瘡,3月、4月的疫情更讓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積蓄花光了,妻子過幾天要拿藥,如果中斷就有生命危險”。區民政局工作人員當即與(yu) 劉靈電話溝通,核準常住地與(yu) 救助需求,根據屬地原則第一時間轉辦至五老村街道。
楊春聯係上劉靈,約好午後就上門。記者也跟著他們(men) 一起前往。從(cong) 街道出發,步行15分鍾後,來到位於(yu) 龍台國際大廈12層的這家盲人按摩店。
“劉師傅,我們(men) 是五老村街道的工作人員。您在熱線中反映遇到困難,我們(men) 這次來了解一下具體(ti) 情況……”張玲玲拖過一張凳子,坐在了劉靈旁邊。
“我和妻子每月醫藥費得三四千元。”劉靈說,小店因疫情關(guan) 閉近3個(ge) 月,沒有收入來源,和房東(dong) 商量減免了一半租金。現在積蓄花光了,妻子的醫藥費還差了一點,他愁得睡不著覺。
楊春對劉靈出示的身份證、殘疾證、診斷證明等進行核查並拍照留存,又指導他的妻子填好臨(lin) 時救助申請書(shu) ,然後掏出一個(ge) 信封:“這是從(cong) 社區臨(lin) 時救助備用金中先行支取的2000元,你來數一數。”
“不用數,不用數,感謝政府給我們(men) 送來救命錢!”劉靈沒想到立即就能領到救助金,激動得有點哽咽。
記者看了看時間,從(cong) 進店到出門,還不到半小時。“臨(lin) 時救助實行先行救助、後補程序,回去後,我們(men) 再走完後續流程。”楊春告訴記者,根據南京市《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對受疫情影響無法返崗複工、連續3個(ge) 月無收入來源,生活困難且失業(ye) 保險政策無法覆蓋的農(nong) 民工等未參保失業(ye) 人員,未納入低保範圍的,經本人申請,由務工地或經常居住地街鎮或區民政部門發放一次性臨(lin) 時救助金,幫助其渡過生活難關(guan) 。
建立信息數據庫
自動預警快幫扶
這天,社工上門時,高明既感動又意外:“真沒想到你們(men) 會(hui) 來。”
走進這個(ge) 二層樓的自建房,一眼就看到客廳旁邊的一個(ge) 小房間,靠門口的桌子上擺滿了藥盒。今年33歲的高明是江寧區淳化街道濱淮社區的村民,2020年患上尿毒症後一直在家中的無菌隔間裏做腹透。妻子在食品廠工作的工資成為(wei) 家裏唯一的收入來源,但受疫情影響,廠子減產(chan) ,工資也隨之減少。
然而,自己還沒有申請低保,社工就找上了門。這是怎麽(me) 回事?
原來,是南京市民政局的“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與(yu) 快速響應係統”在起作用。記者在現場看到,係統大屏上,滾動著一條條包含人名、地址、觸發情形等內(nei) 容的實時信息。當有新的預警提示時,工作人員立即進行處理。
南京市民政局救助處工作人員張益蘭(lan) 介紹,這些數據來自人社部門的失業(ye) 金領取人員、應急管理部門的災害過渡期生活救助人員等14個(ge) 部門32類人群的專(zhuan) 項數據資源。目前在庫人員51萬(wan) 多人,基本覆蓋了全市中低收入人群。
當在庫人員陷入困境時,係統會(hui) 自動預警。記者從(cong) 屏幕上看到,2020年係統運行以來,在庫人員累計觸及四類情形的信息共2635條。但這並不意味著2635人都符合低保或臨(lin) 救等救助條件。這份名單還要與(yu) 民政、公安、人社等8個(ge) 部門提供的社保、不動產(chan) 、車輛等17個(ge) 條線實時數據“碰撞對比”,排除大多數已經在保的人員之後,全方位分析剩餘(yu) 人員的家庭經濟狀況。
係統會(hui) 將預警信息推送給相應的工作人員。濱淮社區社工丁宇收到短信後上門核實情況,並指導高明準備低保申請材料。“通過大數據分析研判,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精準畫像、立體(ti) 救助,變‘人找政策’為(wei) ‘政策找人’,讓不了解政策而未發起申請的救助對象,也能得到有效救助。”張益蘭(lan) 介紹。
截至6月底,南京低保在保3.29萬(wan) 戶4.5萬(wan) 人,低保邊緣家庭為(wei) 3490戶6669人,支出型困難家庭57戶113人,在冊(ce) 特困供養(yang) 人員1.29萬(wan) 人。上半年,全市臨(lin) 時救助累計5117人次,平均救助標準達到1982元/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