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資源下鄉 鄉土文化上雲(深閱讀·關注數字鄉村建設)
今年1月,《數字鄉(xiang) 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印發,就鄉(xiang) 村網絡文化振興(xing) 行動,提出築牢鄉(xiang) 村網絡文化陣地,推進鄉(xiang) 村文化資源數字化。
村文化禮堂吸引了更多的鄉(xiang) 親(qin) ,“三農(nong) ”題材視聽節目收獲了不少觀眾(zhong) ,農(nong) 村地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技藝得到了數字化保存……記者在浙江、河北、貴州走訪了解到,各地落實舉(ju) 措、推進創新,著力推動鄉(xiang) 村網絡文化繁榮發展。
精準匹配,文化大餐送進村
下午4點,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港胡村村民張國英來到村文化禮堂,在“潯禮e家”文化信息平台前,熟練地點擊屏幕,打開“文化講堂”視頻節目觀看。老伴江文忠喊她回家吃飯,張國英這才注意到,時間已經過了1個(ge) 多小時。
“今天看了黃梅戲《女駙馬》,我打算跟大家排練這個(ge) ,準備在下次文藝匯演上表演。”回家路上,張國英跟老伴分享當日的收獲和打算。江文忠也很高興(xing) :“這可比之前在家裏打麻將好多啦!”
近年來,南潯區推進基層宣傳(chuan) 文化陣地數字化建設,整合各類優(you) 質資源下沉一線。港胡村文化禮堂引入區裏統一匹配的“潯禮e家”文化信息平台後,許多村民像張國英一樣成了忠實用戶。
港胡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錢建強介紹,平台融合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南潯”“文化點單”“文化講堂”等內(nei) 容,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一站式平台,為(wei) 百姓提供數字化“文化大餐”。
村民胡祥林是書(shu) 法愛好者,提到“潯禮e家”,他不住點讚:“以前要跑到鎮裏上書(shu) 法課,現在我點點屏幕就能預約區裏的老師免費授課,方便得很。”
“村民喜歡什麽(me) 、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提供什麽(me) 。”南潯區委宣傳(chuan) 部部務會(hui) 議成員、社科聯副主席章蓉說,“潯禮e家”文化信息平台實行“村裏點、鎮上報、區裏送”機製,可以實現供與(yu) 需的精準匹配。
如今,村裏參加舞蹈排練、歌唱比賽、戲曲表演、旗袍走秀等文藝活動的人多了起來,文化氛圍頗為(wei) 濃鬱。
據介紹,接下來,南潯區將推進基層宣傳(chuan) 文化陣地數字化建設2.0版,加強“潯禮e家”與(yu) 移動端、電腦端銜接,讓村民不出家門就能在線享受優(you) 秀公共文化資源。
雲(yun) 端輔導,專(zhuan) 家授課隨時聽
小麥進入返青期,河北省正定縣永盛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李永有些擔心:“去年雨水大、播種晚,麥苗苗情不如往年。”
拿出手機,打開“雲(yun) 上智農(nong) ”應用程序,選擇“冀農(nong) 雲(yun) 課堂”,李永點開了“冬小麥科技壯苗專(zhuan) 項行動”課程視頻。“可將磷酸二氫鉀、芸苔素內(nei) 酯、含氨基酸水溶肥等混合,噴施葉麵肥……”李永根據專(zhuan) 家教的方法,買(mai) 回肥料噴灑。不久,小麥長勢由弱轉壯,問題得到解決(jue) 。
“以前遇到問題就著急,現在通過‘雲(yun) 課堂’,很多問題能通過學習(xi) 解決(jue) 。”自從(cong) 2019年安裝了“雲(yun) 上智農(nong) ”,李永逐漸習(xi) 慣從(cong) “雲(yun) 課堂”找答案,“不僅(jin) 能學到種植管理技巧,還能從(cong) 中及時了解惠農(nong) 政策”。
除了視頻課程,“雲(yun) 課堂”還會(hui) 定期組織專(zhuan) 家直播授課。“專(zhuan) 家課堂隨時聽,請教問題‘麵對麵’,這在以前可做不到。”李永說。
“隨著科技進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依托互聯網課堂進行農(nong) 技推廣,有助於(yu) 培育適應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需求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更好地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服務。”正定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工作人員邊新忠說。
為(wei) 加強冬小麥田間管理、保障夏糧豐(feng) 收,今年以來,河北依托國家和省農(nong) 業(ye) 科教服務雲(yun) 、“雲(yun) 上智農(nong) ”等平台推出了“冬小麥科技壯苗專(zhuan) 項行動”係列課程。“課程直播當天有近10萬(wan) 人次觀看,深受農(nong) 民歡迎。”河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科教處副處長鄭福祿介紹,目前,全省通過科教雲(yun) 等平台錄製、發布農(nong) 業(ye) 技術視頻或課件共412個(ge) 。
“未來,我們(men) 將根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情況、農(nong) 民需求,進一步豐(feng) 富網絡課堂內(nei) 容,創新傳(chuan) 播形式,把農(nong) 業(ye) 技術和惠農(nong) 政策送進千家萬(wan) 戶。”鄭福祿說。
存儲(chu) 保護,非遺技藝全記錄
“72道做紙工序,用兩(liang) 台機器、耗時3個(ge) 多月才拍完。”提及拍攝皮紙製作技藝的情景,80歲高齡的羅守全說。
羅守全生活的香紙溝,位於(yu) 貴州省貴陽市烏(wu) 當區新堡布依族鄉(xiang) ,因造紙技藝精湛而得名。這裏生產(chan) 的皮紙,成品綿韌、平整潤柔,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羅守全是家族造紙第三代傳(chuan) 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皮紙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羅守全所說的拍攝,屬於(yu) 對皮紙製作技藝的記錄保護,是貴州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的項目之一。
“工藝比較複雜,單靠語言,說不清楚。”羅守全說,過去學習(xi) 這門技術,要靠口耳相傳(chuan) 、手把手地教。現在,借助數字化手段,人們(men) 可以看視頻,快速了解製作工藝,“這樣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學習(xi) 這門技藝。”
烏(wu) 當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胡曉蓉介紹,非遺數字化記錄手段多樣,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後期製作中還借助3D等技術,形成音視圖文全覆蓋的數據存儲(chu) ,為(wei) 研究、宣傳(chuan) 、傳(chuan) 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留下寶貴資料。
皮紙製作技藝省級傳(chuan) 承人胡宗亮將自家房屋打造成以紙為(wei) 主題的民宿,采用親(qin) 手製作的花草紙和書(shu) 畫紙裝飾客房,如今一到節假日,遊客盈門。“數字化記錄資料,有助於(yu) 吸引更多人關(guan) 注這項古老的工藝,也會(hui) 有更多遊客來研學、現場體(ti) 驗,進一步助力村子發展。”胡宗亮說,下一步他還將和村民開發更多的紙質工藝品,把這項祖輩留下的工藝發揚光大。
自2015年啟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以來,貴州已完成34名傳(chuan) 承人的數字化記錄保護工作,共采集成果圖片2.04萬(wan) 張,視頻、音頻資料700餘(yu) 小時,工作卷宗約272萬(wan) 字,數據素材資料1萬(wan) 多GB,涉及項目共245項。
本期統籌:張佳瑩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8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