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真問題 想出好點子(一線行走)
“勤溜達、多動腦”,摸透社情民意,就能發現真問題,想出好點子
說話聲音洪亮、做事風風火火,天津市北辰區瑞景街道寶翠花都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林則銀,在這裏幹了14年。
林則銀愛動腦筋肯鑽研,跑得多了,好點子就冒了出來。“社區有256位空巢老人,22位獨居老人,他們(men) 是我工作的重點。”林則銀說。“王奶奶家的燈晚上沒亮,會(hui) 不會(hui) 是生病了?”“張大爺家的窗簾早上沒拉開,會(hui) 不會(hui) 是摔跤了?”……社區老人多,通過細心觀察,林則銀提出了“早看窗簾晚看燈”工作法,作為(wei) 基層治理經驗在全區推廣。
起初,林則銀也遇到過一些“小麻煩”。為(wei) 了解決(jue) 鄰裏糾紛、高空拋物、樓道積水、台階塌陷等問題,她費了不少口舌,但收效不大。後來,林則銀向群眾(zhong) 問、向其他社區的幹部學,在社區成立了“民情懇談會(hui) ”,調動群眾(zhong) 積極性,鼓勵大家共同參與(yu) 社區治理。黨(dang) 員老孫退休以後熱心社區事務,林則銀將其吸納進來。如今老孫已是社區“睦鄰調解工作室”的成員,鄰裏之間鬧矛盾,他總是積極幫助化解。在老孫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參與(yu) 到社區治理中,解決(jue) 了不少問題。
社區情況複雜多變,精細化治理不能光靠書(shu) 本,基層幹部要勤跑多看,深入到每家每戶。通過常敲空巢老人門、常串困難群眾(zhong) 門、常叩重點人群門、常守居民小區門、常開休閑文明門,林則銀在深入群眾(zhong) 的過程中,找準了發力的關(guan) 鍵。
以前,社區老人普遍反映買(mai) 菜難、做飯難,林則銀積極爭(zheng) 取,盤活社區閑置資源,建成了社區食堂。林則銀說,要把這些老人照顧好,得把他們(men) 當成自己的親(qin) 人。林則銀對老人們(men) 好,老人們(men) 也喜歡她,親(qin) 切地稱她“林子”。
林則銀的辦法為(wei) 啥多?辦事為(wei) 啥受群眾(zhong) 支持?“到群眾(zhong) 中去,探實情、知民意”是她這些年社區工作的重要心得。要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問題,必須先摸清難題是什麽(me) 。坐在辦公室裏,問題不會(hui) 主動送上門。“勤溜達、多動腦”,摸透社情民意,就能發現真問題,想出好點子。
(作者為(wei) 本報天津分社記者)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6日 第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