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鄉村 發展添活力(聚焦鄉村人才振興)
核心閱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人才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要創新鄉(xiang) 村人才工作體(ti) 製機製,充分激發鄉(xiang) 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xiang) 村創新創業(ye) 。”
近年來,各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大力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隊伍規模持續擴大,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示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有力支撐。
懂技術、善經營,高素質農(nong) 民示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
天府糧倉(cang) ,稻畦縱橫,禾秧搖曳。“前腳收完麥子、後腳育秧栽苗,一年兩(liang) 季,一茬接著一茬幹。”四川省廣漢市金魚鎮種糧大戶劉健說。
雖然是90後,可劉健和種地打了多年交道,“我的性格就是敢想敢幹,這些年用了不少新技術,種地蹚出了新路子。”
劉健的稻田,苗壟筆直,株距勻稱:“秘訣是北鬥自動導航駕駛係統。衛星‘指路’,自動規劃路線,插秧機跑得直,秧苗插得齊。”
劉健講起種田經:“天上飛的有植保無人機,地上跑的有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收割機。我還添置了糧食裝載機、烘幹機,與(yu) 最初相比,每畝(mu) 投入成本可減少30%,小麥增產(chan) 50斤。”
回想起最初返鄉(xiang) 的時候,劉健自嘲“五穀不分,僅(jin) 有一股子熱情”。他說:“這些年我一直參加農(nong) 廣校培訓,向專(zhuan) 家請教,跟同行交流,一點點摸索出了門道。”如今,劉健經過遴選考核成為(wei) 高素質農(nong) 民。
“長期以來,鄉(xiang) 村麵臨(lin) 人才數量不足、素質偏低等問題,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亟須一支知農(nong) 愛農(nong) 實用人才隊伍。”中央農(nong) 業(ye) 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胡永萬(wan) 說,“我們(men) 實施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計劃,廣泛吸納農(nong) 民,開展教育培訓,提升技術技能,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農(nong) 民湧現在廣袤田野。目前全國每年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80萬(wan) 人,其中種糧大戶17萬(wan) 人。高素質農(nong) 民隊伍中,超六成為(wei) 規模經營農(nong) 戶,五成以上實現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生產(chan) ,一半以上加入了合作社或與(yu) 農(nong) 業(ye) 企業(ye) 建立了產(chan) 業(ye) 鏈接。
頭雁引領群雁齊飛。高素質農(nong) 民充分發揮聯農(nong) 帶農(nong) 作用,把小農(nong) 戶納入現代農(nong) 業(ye) 。
管好近3000畝(mu) 地,靠啥?“40多台套農(nong) 機、12位農(nong) 機手,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不僅(jin) 每畝(mu) 平均成本節省200多元,有的地塊小麥畝(mu) 產(chan) 還能突破1500斤。”山東(dong) 省招遠市錦程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張桂玲底氣十足。
“我托管了1700多農(nong) 戶的土地,大夥(huo) 兒(er) 都享受到了先進農(nong) 機帶來的便利。”張桂玲介紹,“這台220馬力拖拉機,可是十裏八鄉(xiang) 最先進的。去年秋冬種遇上連陰雨,小農(nong) 機下不了地。多虧(kui) 了這台大拖拉機勁兒(er) 大、輪胎寬,讓小麥及時播種。”
作為(wei) 山東(dong) 省農(nong) 廣校煙台市分校培育的1.9萬(wan) 多名高素質農(nong) 民中的一員,張桂玲的種地方式一直在升級,“參加培訓、考察交流,思路慢慢打開了。從(cong) 小打小鬧到集中流轉,再到土地托管,抱團闖市場才能共贏。”
示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目前,超七成的高素質農(nong) 民為(wei) 周邊農(nong) 戶提供技術指導和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支持,平均每人帶動17戶。“他們(men) 發揮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上的優(you) 勢,以土地托管、訂單生產(chan) 、引領示範等方式,帶動農(nong) 民發展產(chan) 業(ye) ,促進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胡永萬(wan) 介紹。
培訓課堂連田間接“雲(yun) ”端,擴大覆蓋麵,提高服務針對性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大力培養(yang) 鄉(xiang) 土人才。各地著力完善機製,創新方式,精準對接需求,助力廣大農(nong) 民全麵發展。
“高粱種子籽粒小,埋深了,不好出苗,3厘米左右最佳。”高粱地裏,農(nong) 技員邊操作邊講解,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種植大戶楊帆記下要點。
今年開春,楊帆打算改種高粱,可心裏沒底,“翻技術書(shu) 、上網搜資料,說啥的都有,看得雲(yun) 裏霧裏,要是有人帶著種,那該多好!”
如何精準滿足廣大農(nong) 民的培訓需求,如何保證學習(xi) 效果,鳳翔區農(nong) 廣校探索建立田間學校。聽到消息,楊帆第一時間報了名。“田間學校開在合作社裏,種植能手一對一教,選什麽(me) 種子、咋樣施肥、農(nong) 機怎麽(me) 操作,幾堂課學下來就能入門。”楊帆說。
“田裏上課,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楊帆信心滿滿,“水肥追得及時,高粱苗躥得高。我和企業(ye) 簽了訂單合同,保底價(jia) 收購,就盼著今年能有好收成。”
“我們(men) 和產(chan) 業(ye) 帶頭人合作,把學校建在產(chan) 業(ye) 鏈上,讓農(nong) 民願意學、學得會(hui) 。”鳳翔區農(nong) 廣校校長郭曉紅介紹,圍繞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全區累計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7.2萬(wan) 人次,培訓農(nong) 村實用人才16.7萬(wan) 人次,助農(nong) 增收2.4億(yi) 元。
胡永萬(wan) 介紹,農(nong) 廣校從(cong) 教師隊伍、實訓基地、教學資源等環節發力,提升培訓質量,並支持各類社會(hui) 力量和資源多渠道、多領域參與(yu) ,創新培育機製,打造更精準的培訓體(ti) 係。
為(wei) 擴麵增效,培訓不僅(jin) 連田間,還接上了“雲(yun) ”端。各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共享優(you) 質教學資源,打造在線學習(xi) 平台。
“好老師都在手機裏,隨時隨地能‘充電’。”鳳翔區秦綠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強青軍(jun) 說,“忙完一天農(nong) 活後,我總會(hui) 抽出時間看直播、上網課。”
打開“鳳翔農(nong) 民手機學校”APP,政策匯總、實用技術、市場營銷等課程應有盡有。“最近我一直跟著老師學短視頻剪輯、線上銷售,咱不僅(jin) 要把櫻桃種好,還要賣得俏。”強青軍(jun) 說。
“多用豎屏,多拍細節,晚上7點左右發布效果最好。”說起學習(xi) 成果,強青軍(jun) 打開話匣子,“觀看量最高的一條短視頻有4.9萬(wan) 人次。”
流量帶來銷量。“來自大城市的客戶越來越多了,線上銷量逐漸超過了一半,一年賣櫻桃就能有30多萬(wan) 元的收入。”強青軍(jun) 算起賬。
“開辦手機學校,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學員離校不離訓、畢業(ye) 不停學,實現了終身學習(xi) 。”郭曉紅說。截至去年底,學員接收各類實用技術信息超過782萬(wan) 條,受益群眾(zhong) 近10萬(wan) 人。
“接下來,我們(men) 要擴大培育覆蓋麵,提高人才培養(yang) 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把農(nong) 民培育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規劃,讓農(nong) 民‘能學願學’‘願學盡學’。”胡永萬(wan) 說。
做好培育服務,創新長效機製,在產(chan) 業(ye) 中發現人、培養(yang) 人
從(cong) 家電銷售員到葡萄產(chan) 業(ye) 能手,河北省晉州市怡嘉樂(le) 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李蒼英實現了跨界創業(ye) 。
多年前,看到老鄉(xiang) 們(men) 種的葡萄不好賣,李蒼英深受觸動,“賣葡萄跟賣家電一個(ge) 道理,市場認的是過硬的品質、叫得響的牌子。”
提升品質,打綠色牌,李蒼英說幹就幹:用蚯蚓糞改良土壤,發展富硒有機葡萄,走高端市場。可就在李蒼英幹得紅紅火火的時候,葡萄遇上了病蟲害。“技術是咱的短板,我趕緊找農(nong) 廣校專(zhuan) 家,邊學邊幹。”李蒼英說,“成立家庭農(nong) 場、注冊(ce) 品牌、參加展銷會(hui) ,農(nong) 廣校沒少牽線搭橋,我們(men) 的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去年收入過了百萬(wan) 元。”
幫扶給力,還得增強內(nei) 力。“上馬葡萄幹加工線,殘次果也能賣上好價(jia) 錢。建設田間公路和停車場,建設采摘園區,遊客可購可賞可玩,三產(chan) 融起來,產(chan) 值預計能再翻番。”李蒼英說。
“返鄉(xiang) 人才大多從(cong) 事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我們(men) 開展基地、線上、線下一站式培育服務,引進龍頭企業(ye) ,對接市場信息,搭建三產(chan) 融合發展平台,營造良好的創業(ye) 環境,讓高素質農(nong) 民回得來、留得下。”石家莊市農(nong) 廣校校長許曉東(dong) 說。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石家莊市農(nong) 廣校引入傳(chuan) 統大豆製品現代化工藝技術集成,成立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帶動優(you) 質大豆種植兩(liang) 萬(wan) 餘(yu) 畝(mu) ;為(wei) 平山等地引進種植連翹和珍珠油杏項目。僅(jin) 2021年,農(nong) 廣校嫁接項目10個(ge) ,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2600人。
引才用才長效機製不斷創新,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體(ti) 麵的職業(ye) ,讓廣袤田野成為(wei) 吸引人才的磁鐵。
“我在田裏泡了十來年,從(cong) 門外漢變成了高級農(nong) 藝師。”廣漢市墾豐(feng) 果蔬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黃達安說,“有了職稱,可以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的定額補貼,還可以在銀行獲得貼息貸款,幹事創業(ye) 的勁頭更足了。”
“經過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考核、麵試,合格後就能頒證。”黃達安說,“不管是種植管護還是銷售運營,我都積累了豐(feng) 富經驗,輻射帶動周邊蔬菜種植戶近萬(wan) 戶。”
完善人才評價(jia) ,各地不斷探索,江蘇省昆山市開展高素質農(nong) 民職稱評審,注重實際技能和業(ye) 績,放寬評審條件。湖北省宜都市用好職稱評定指揮棒,將參評者工作實績、技術水平、帶動效應、取得的經濟社會(hui) 效益等作為(wei) 主要評價(jia) 依據。
“在產(chan) 業(ye) 中發現人、在產(chan) 業(ye) 中培養(yang) 人、在產(chan) 業(ye) 中用好人,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質農(nong) 民隊伍,長期穩定紮根鄉(xiang) 村,服務支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胡永萬(wan) 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9日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