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從“一鋼獨大”到“車輪滾滾”
馬鞍山,是一座什麽(me) 樣的城市?
同樣的問題,時間讓答案變得不同。
過去,答案是:這是一座“鋼城”,依鋼而建、因鋼而興(xing) 。
現在,馬鞍山人底氣十足地回答:這是一座“生態福地,智造名城”!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生態環境優(you) 良,綠色成為(wei) 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兩(liang) 種答案的背後,是這座城市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刻理解與(yu) 生動實踐:走“開放路”、打“創新牌”,馬鞍山讓發展逐“綠”,轉型加“數”。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馬鞍山GDP突破2000億(yi) 元,由2012年的1210.54億(yi) 元,提升到2021年的2439.33億(yi) 元,實現經濟總量翻一番;十年年均增長8.7%、高於(yu) 安徽省0.3個(ge) 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也從(cong) 5.5萬(wan) 元上升到11.3萬(wan) 元、居安徽省第3位。
滔滔江水,浪濤激越。馬鞍山錨定製造業(ye) 三年倍增計劃,如同疾駛的車輪,滾滾向前!
“老樹”發“新芽”
資源型城市的生長曆程大體(ti) 相似:先有礦業(ye) 經濟,後有城市經濟。馬鞍山,亦是如此。
馬鞍山,因鋼而盛,“盛”了一方人。幾十年來,鋼鐵、機械、鑄造,為(wei) 這座城市帶來無數的財富與(yu) 榮光。
馬鞍山,因鋼而名,“名”了一座城。活躍的產(chan) 業(ye) ,厚重的文化,浸潤著這方沃土,“江南一枝花”,名揚天下。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
當“老”技術無以承載當今新“百態”,“老”資源難以支撐城市新“百業(ye) ”,轉型不可避免。
對於(yu) 以工業(ye) 起家、靠製造業(ye) 吃飯的馬鞍山來說,工業(ye) 轉型,就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再過一個(ge) 星期,寶武集團馬鋼軌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車輪軋製二線的幾名“新員工”正式上崗,它們(men) 有個(ge) 統一的名字,叫“寶羅”機器人。
把鋼錠搬運到加熱爐底的指定位置、控製加熱爐爐門的啟閉、再把達到加熱要求的鋼錠出爐,並給軋製線上料……這幾天,對於(yu) “寶羅”的“實習(xi) ”,該公司設備管理部高級主任師耿培濤讚不絕口。
“不僅(jin) 能減少人力,還能最大程度避免因人工操作失誤或設備固有缺陷造成的損失,從(cong) 而有效提高產(chan) 品質量和生產(chan) 效率。”耿培濤說。
現在,已經有230名“寶羅”機器人,在馬鋼集團的多個(ge) 生產(chan) 線“上崗”,讓員工從(cong) 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危險係數高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將精力投入到更高附加值的產(chan) 品和服務中,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轉型升級。
機器換“人”、工藝換“智”、管理換“腦”,馬鋼集團的轉型,就是馬鞍山轉型升級的縮影。
2021年,馬鞍山工業(ye) 增加值978.41億(yi) 元,近年來年均增長9.6%;規上工業(ye) 企業(ye) 數1201家,比10年前增加562家,增長87.9%;營業(ye) 收入達到3958.67億(yi) 元,比10年前增長92.8%;利潤總額達到193.71億(yi) 元,比10年前增長84.2%。
從(cong) “製造”,到“智造”,一字之變,蘊含的是這座資源型城市加速轉型、跳出“周期”的深層邏輯。
“小苗”成“大樹”
在采訪馬鞍山產(chan) 業(ye) 發展的過程中,記者明顯地感受到,幹部、企業(ye) 家口中專(zhuan) 業(ye) 術語的變化,讓人印象深刻。
以前,“鋼鐵”“機械”“產(chan) 值”曾經是馬鞍山人掛在嘴邊的話題;現在,“畝(mu) 均效益”“技改”“科技研發”等則成了他們(men) 的口頭禪。
用語之變,折射著馬鞍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堅實步伐。
位於(yu) 馬鞍山經開區的華騏環保,2020年獲安徽省專(zhuan) 精特新冠軍(jun) 企業(ye) ,2021年初登陸深交所創業(ye) 板,2021年成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華騏環保正畫出一家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的成長曲線。
而這條曲線,最近三年,明顯上揚。分析其原因,華騏環保董事會(hui) 秘書(shu) 陳亮認為(wei) ,這離不開馬鞍山在3年前推行的“畝(mu) 均論英雄”改革。
當粗放型增長模式走到邊際,馬鞍山必須尋找新的出路。2018年底,馬鞍山市對標“杭嘉湖”,在安徽省地級市中率先建立起“畝(mu) 均效益”綜合評價(jia) 體(ti) 係。
“別看這個(ge) 詞聽上去帶著‘土氣’,但影響之廣,超乎很多人想象,它代表著過去‘數量論英雄’的評價(jia) 體(ti) 係不再適用,高質量經濟指標登上舞台。”馬鞍山市經信局綜合法規科科長趙文翔說。
馬鞍山以“畝(mu) 均稅收”等高質量發展指標為(wei) 重點,構建起科學有效的評價(jia) 體(ti) 係,按得分順序評出四類企業(ye) ,以“正向激勵+反向倒逼”精準發力扶優(you) 汰劣,倒逼企業(ye) 轉型升級。
“去年公司畝(mu) 均稅收超90萬(wan) 元/畝(mu) ,在馬鞍山排名第一,並且連續三年獲得畝(mu) 均效益A級評價(jia) ,而做到這些,創新是重要‘加分項’。”陳亮說。
為(wei) 了增加畝(mu) 均效益,華騏環保圍繞城鎮汙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村鎮汙水處理等領域持續開展全方位的科技創新,目前擁有有效專(zhuan) 利近百項,研發投入年增長率突破20%。
畝(mu) 均效益促進企業(ye) “追新賦智”的放大、倍增效應,在華騏環保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畝(mu) 均論英雄”改革,馬鞍山還有智能製造標杆示範、鑄造產(chan) 能綜合評價(jia) 改革等一係列措施。如此“精耕細作”,讓馬鞍山種出了一片片經濟“高產(chan) 田”,一個(ge) 個(ge) 企業(ye) “小苗”加速成長,擁有“冠軍(jun) 相”。
近十年來,馬鞍山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年均增幅超25%、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值比重從(cong) 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1年的35.9%。
“跨界”變“無界”
在轉型中不斷前行的馬鞍山,如何拓寬發展空間?
“一座城市的發展,總與(yu) 幾個(ge) 關(guan) 鍵節點密切相關(guan) 。抓住大機遇,順勢而為(wei) 乘勢而上,往往就能迎來更大發展空間。長三角一體(ti) 化,就是馬鞍山麵臨(lin) 的一個(ge) 大機遇。”馬鞍山發改委綜合科副科長陳守勝如是作答。
隨著長三角一體(ti) 化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在市場的強驅動、政府的強牽引下,產(chan) 業(ye) 協同合作如靜水深流。馬鞍山青浦工業(ye) 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與(yu) 傳(chuan) 統的工業(ye) 園區不同,馬鞍山青浦工業(ye) 園是由馬鞍山經開區與(yu) 上海青浦工業(ye) 園區共建。2019年12月20日,雙方共同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協議一經簽訂,立刻吸引了海底撈智慧工廠、中鋼諾泰長材智能製造等多個(ge) 項目簽約落地。
海底撈智慧工廠項目、匯源高端食品包裝項目、獨鳳軒骨味調味料華東(dong) 生產(chan) 基地……在青浦工業(ye) 園,“無中生有”打造出的綠色食品產(chan) 業(ye) 集群,寫(xie) 就了滬皖兩(liang) 地攜手打造產(chan) 業(ye) 集群的佳話。
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馬鞍山全市域、全領域與(yu) 滬蘇浙同頻共振,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數據是有力證明——
2012—2021年,馬鞍山固定資產(chan) 投資年均增長13.5%。實際利用省外億(yi) 元以上項目資金,從(cong) 2012年的378.8億(yi) 元,增至2021年的1389.6億(yi) 元,其中來自滬蘇浙地區資金占比過半。
交通是生動寫(xie) 照——
寧安高鐵、商合杭鐵路、合福鐵路建成通車,鄭蒲港鐵路成為(wei) 長三角地區首個(ge) 完工並通過驗收的鐵水聯運工程。馬鞍山港貨物吞吐量突破億(yi) 噸,成為(wei) 長江下遊第5個(ge) 億(yi) 噸大港。
項目是鮮活注腳——
中國寶武和馬鋼集團、浙江吉利和華菱星馬戰略重組。全市9個(ge) 縣區、開發園區與(yu) 滬蘇浙重點園區簽署15份合作協議,所有縣區、開發園區與(yu) 滬蘇浙重點園區合作共建全覆蓋。
……
產(chan) 業(ye) 轉型,關(guan) 山重重。
但乘著長三角一體(ti) 化東(dong) 風,馬鞍山在物理空間的打通、化學效應的相融中,導入富有集聚效應的高端要素,打造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的蝶變之地,讓人們(men) 強烈感受著老工業(ye) 城市的“年輕態”。
逐夢高質量發展的馬鞍山,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