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用古瓷片講述中國之美

發布時間:2022-09-28 16:45:00來源: 北京日報

  原標題:用古瓷片講述中國之美

  一塊不起眼的古瓷片,被鑲嵌在旗袍上、眼鏡上、手鐲上、掛墜上,成為(wei) 獨一無二的國潮文創產(chan) 品。

  前門楊梅竹斜街裏有家小店——采瓷坊。在這裏,不但可以欣賞國潮文創之美,還可以動手體(ti) 驗古老的瓷器修複技藝。店麵雖小,卻能讓每一塊古瓷片出彩,煥發新生。

  王京是采瓷坊的主理人,家裏往上數四輩,都是手藝人,經營著一間工坊。采瓷坊的老店主王慎祥就是王京的叔叔。

  上小學時,王京無意中看見爺爺往一個(ge) 床帳的掛鉤上鏨花紋。“老手藝人的手怎麽(me) 這麽(me) 巧,小小的掛鉤也能做文章。”那時的王京驚歎。銀色的掛鉤上綻開“花朵”,在她小小的心中種下了美的“種子”。

  興(xing) 趣歸興(xing) 趣,青少年時期對手藝人的認知很淺,王京也沒想過自己要成為(wei) 一個(ge) 手藝人。大學畢業(ye) 那會(hui) ,就想著找個(ge) 穩定的工作,所以進了雜誌社,一幹就是十幾年。

  可是,人生總是充滿奇遇。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期間,收集有大量古瓷殘片的王家店鋪成了首博供應商之一,首博要求提供有創新元素的中國風古瓷文創產(chan) 品。這下,60多歲的叔叔慌了。

  “手藝他在行,創意他不行呀,於(yu) 是就想起了大學學工業(ye) 設計的我。”王京說,經過慎重考慮,她決(jue) 定轉行,以大齡新人的身份參與(yu) 采瓷坊的創意工作。

  要想搞創意先要做匠人,學會(hui) 傾(qing) 聽和欣賞,因為(wei) 每片瓷片的質感紋理、背後的故事都是不同的,要一點點去摸索。

  剛到工廠一線的王京是小白。“開始連給銀器拋光的活都幹不好。”王京說,自己的手藝是用若幹瓷片“喂”出來的。慢慢地,“拙手”成巧手。

  “第一件作品做出來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什麽(me) 叫時間留下來的禮物。”王京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瓷器是有生命的,破碎不是它們(men) 的終結。當我們(men) 賦予它創意和設計時,它會(hui) 重新煥發光彩。”

  金剛鑽一點,經過鋦的工藝,再點綴上別針,一款袖珍、時尚的胸針誕生了。別在旗袍上,白瓷的微光與(yu) 布料的鮮豔交相輝映,不起眼的瓷片重獲新生。

  和父輩相比,王京更重要的角色是瓷器文化的傳(chuan) 播者。

  架起手機,線上陶瓷知識講座開始了,主講人正是王京。

  “瓷片拚成的旗袍太神奇了!硬的材質做出了軟的觀感。”“陶瓷修複技藝能化腐朽為(wei) 神奇,修複完的好像比原來更好看了。”陶瓷愛好者們(men) 邊聽邊線上交流。

  采瓷坊內(nei) ,陶瓷修複技藝體(ti) 驗課也常開常新。“我們(men) 不僅(jin) 走進校園,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了解、喜歡陶瓷文化,還走進大使館,推廣這門技藝。古陶瓷的衍生品兼具實用性和美感,傳(chuan) 播效果特別好。”王京說。

  去年,王京和團隊為(wei) 12家駐華使館和5家中小學提供常態化古瓷知識講座及修複體(ti) 驗活動,參與(yu) 人數超13000人次。大家既陶冶了情操,也打開了一扇新的認識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窗口。

  “瓷器是最中國的符號,懂了瓷器的美,才懂中國的美。我希望做中國之美的傳(chuan) 播者。”王京說。(北京日報記者 張驁)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