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力量
近年來,“文博熱”席卷中華大地,在廣袤的鄉(xiang) 間,一座座鄉(xiang) 村博物館蓬勃生長,成為(wei) 亮眼的人文景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鄉(xiang) 村曆史文化的載體(ti) ,鄉(xiang) 村博物館在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脈、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旅融合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熱潮中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
紮根鄉(xiang) 土,留存文化記憶
走進廣東(dong) 省江門市江海區禮樂(le) 街道東(dong) 紅村,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映入眼簾。在這個(ge) 麵積2.2平方公裏的村落中,分布著8間鄉(xiang) 村博物館。舂米機、捕魚船、紡車、煤油燈……博物館裏的老物件展示著當地的農(nong) 耕文化和傳(chuan) 統民俗。
東(dong) 紅村曆史悠久,村莊原始麵貌保存較好,有百年以上古民居600多間。在2018年開展的“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中,東(dong) 紅村修繕恢複560餘(yu) 座古民居,維持其原有格局,以利用促保護,打造了“民俗嫁妝”“竹編家具”“龍舟文化”等8間各具特色的鄉(xiang) 村博物館。館內(nei) 的展品大多是“三清三拆三整治”時村民們(men) 清理出的農(nong) 具、舊家具、日用品等,這些老物件在鄉(xiang) 村博物館中“變廢為(wei) 寶”,作為(wei) 村史民俗的見證,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
在風景秀麗(li) 的浙江杭州超山風景區東(dong) 園東(dong) 側(ce) ,3座明清時期的徽派老房子靜靜矗立,這就是江楠糕版藝術館,今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鄉(xiang) 村博物館名單中。這是一家專(zhuan) 業(ye) 收藏糕點製作模具的博物館,藏品多達6000餘(yu) 件,除了常見的木質糕版,還有瓷質糕版、南唐年間的石質糕版等。館內(nei) 展覽講述了糕版與(yu) 風土習(xi) 俗的密切關(guan) 係、糕版的發展變化以及不同地區的糕版文化。
博物館二樓設有兩(liang) 間體(ti) 驗教室,觀眾(zhong) 在這裏可以體(ti) 驗製作糕團。每逢中秋、重陽等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館內(nei) 會(hui) 舉(ju) 辦用傳(chuan) 統糕版製作糕點的活動。此外,江楠糕版藝術館還在塘棲第一小學成立分館,定製糕版文化係列課程,並培養(yang) 小小講解員,讓孩子們(men) 了解江南水鄉(xiang) 的民俗,感受糕版文化的魅力。
“鄉(xiang) 村博物館作為(wei) 鄉(xiang) 村中的公共文化設施,連接鄉(xiang) 村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共同記憶,形成鄉(xiang) 村的文化共同體(ti)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侯曉蕾對本報記者說,“鄉(xiang) 村博物館更強調‘以人為(wei) 本’,強調從(cong) 文物保護轉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yu) 利用,鼓勵多元主體(ti) 參與(yu) 文化保護實踐,突出博物館的體(ti) 驗功能、民俗文化的活態傳(chuan) 承。”
文旅融合,帶動鄉(xiang) 村經濟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與(yu) 建在城市裏的考古類、藝術類博物館不同,鄉(xiang) 村博物館聚焦於(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以及他們(men) 的需求,有助於(yu) 增強農(nong) 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鄉(xiang) 村的氛圍更加和諧。”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副主席、上海大學教授安來順認為(wei) ,鄉(xiang) 村博物館具有複合型的功能定位,既是凝聚鄉(xiang) 情民心的紐帶,又是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平台。博物館的建設及相關(guan) 活動的開展,能夠提升鄉(xiang) 村旅遊的吸引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動力。
位於(yu) 江西省新餘(yu) 市渝水區良山鎮下保村的農(nong) 耕文化展示館,自2015年建成開館後就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當地趁熱打鐵,成立了文化旅遊公司,在參觀展覽的基礎上,開發更多體(ti) 驗性項目,增強鄉(xiang) 村旅遊的趣味性。在農(nong) 耕文化體(ti) 驗區,遊客可以進行種菜、采摘、燒柴火等農(nong) 事活動,感受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倉(cang) 的全過程,體(ti) 驗打麻糍、切糖片、做米圓、釀米酒、做豆腐等農(nong) 家樂(le) 項目。文旅融合帶來了人氣和商機,小小的村子一年能吸引遊客30餘(yu) 萬(wan) 人次。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餘(yu) 元,大家心裏樂(le) 開了花。
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甌窯小鎮,甌憶文化博物館是了解甌窯曆史、領略製瓷技藝的熱門打卡地。館內(nei) 展示了500多件古今甌窯瓷器,並開設非遺體(ti) 驗區,編製了豐(feng) 富多彩的課程,開發了備受青少年歡迎的研學遊路線。在近距離感受甌窯文化的同時,遊客還可以體(ti) 驗甌繡、綢塑、糖畫、永嘉麥餅等當地非遺項目。體(ti) 驗式消費的火爆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ye) ,並為(wei) 年輕人提供了留在當地發展的機會(hui) 。不少年輕人來到博物館,學習(xi) 甌窯燒製技藝。
多元參與(yu) ,突出地方特色
今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發布《浙江省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十四五”期間全省將建成鄉(xiang) 村博物館1000家。這是全國範圍內(nei) 首份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指南,從(cong) 基本定義(yi) 、建設要求、服務要求、運營管理要求、認定程序等方麵對鄉(xiang) 村博物館進行了規範。《指南》中這樣定義(yi) 鄉(xiang) 村博物館:“鄉(xiang) 村博物館是位於(yu) 鄉(xiang) 村範圍內(n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以重點展示、傳(chuan) 播、收藏和傳(chuan) 承地域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鄉(xiang) 村生產(chan) 生活、非遺保護、產(chan) 業(ye) 發展見證物,向公眾(zhong) 開放,具有博物館功能的文化場館。”
在業(ye) 界專(zhuan) 家看來,《指南》回應了鄉(xiang) 村博物館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比如主題不清、同質化嚴(yan) 重、缺乏與(yu) 所在地關(guan) 聯,等等。《指南》強調鄉(xiang) 村博物館要有固定的基本陳列,展覽主題明確,內(nei) 容多樣,體(ti) 現鮮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館一品”的地方特色。
“鄉(xiang) 村博物館的建設要強化鄉(xiang) 村特性與(yu) 差異性,構建各具特色、優(you) 勢互補、以點帶麵的網絡化格局,打通博物館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裏’。”侯曉蕾說。
博物館建起來了還要活下去,運營管理所需的人力財力不足是擺在很多鄉(xiang) 村博物館麵前的現實困難。
安來順認為(wei) ,鄉(xiang) 村博物館要想實現長久、良性的發展,需要社會(hui) 力量的廣泛參與(yu) ,應推動博物館與(yu) 當地其他文化資源整合,形成鄉(xiang) 村文化的聚集地。
侯曉蕾指出,鄉(xiang) 村居民是鄉(xiang) 村博物館建設的真正主力軍(jun) 和受益人,建設初期雖然依靠政府推動,但真正盤活鄉(xiang) 村生態、經濟、社會(hui) 發展,還是要靠村民自身的能動性。“應當建立鄉(xiang) 村博物館運營的多方參與(yu) 機製,包括政府資助、社會(hui) 捐贈、博物館自籌、專(zhuan) 項資金運作等。同時給村民帶來工作崗位,推動民生發展。”
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政策指引下,鄉(xiang) 村博物館發展前景廣闊。“鄉(xiang) 村博物館要成為(wei) 村民的精神家園,要和旅遊產(chan) 業(ye) 、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等實現共贏發展,讓所有利益相關(guan) 方找到公約數、畫出同心圓,共同繪製鄉(xiang) 村美好生活圖卷。”安來順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