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 江蘇淮安洪澤區:綜合管護見實效 汩汩清水潤農田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探索農(nong) 田水利設施管護機製改革,管護經費由改革前的每年3823萬(wan) 元減少到1676萬(wan) 元,水資源利用率由65%提升至74%——
綜合管護見實效 汩汩清水潤農(nong) 田(人民眼·加強農(nong) 田水利建設③)
引子
冬日暖陽下,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濱河村村民趙可寶,正忙著清理村裏的一條鬥渠。
“這片範圍內(nei) ,4700米農(nong) 路、120畝(mu) 莊台、13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7條河溝、4條農(nong) 渠、4個(ge) 泵站、6個(ge) 水閘、1座橋,都由我管護。”趙可寶說。
“趙可寶的管護事項,涉及農(nong) 村小型水利工程、環衛保潔等多個(ge) 方麵,過去分別由相關(guan) 部門聘不同的人管理,管護效果並不理想,‘各掃門前雪’現象時有發生。”濱河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石玉喜感慨道,“現在由他一人管,人員少了,費用降了,效果反倒好了。”
農(nong) 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難,並非洪澤區獨有的問題。水利部、財政部2013年3月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ti) 製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仍存在管護主體(ti) 缺失、管護責任難以有效落實等問題,嚴(yan) 重影響了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充分發揮”“建立社會(hui) 化、專(zhuan) 業(ye) 化的多種工程管護模式”。
2013年10月,洪澤區(時為(wei) 洪澤縣)入選水利部公布的全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ti) 製改革示範縣名單;次年11月,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農(nong) 村改革試驗區,承擔農(nong) 田水利設施產(chan) 權製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製試點任務。
堅持係統觀念,洪澤區整合農(nong) 村小型水利工程管護、農(nong) 村環衛保潔、農(nong) 村交通設施管護、農(nong) 村公共綠化設施管護、農(nong) 村公共場所管護事項,統籌資金安排、人員管理等,探索出農(nong) 村公共環境“五位一體(ti) ”綜合管護新機製。“目前全鎮綜合管護人員180餘(yu) 人,每年管護經費約385萬(wan) 元。”岔河鎮水利站工作人員晁如久說。
今年3月,水利部辦公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農(nong) 田水利設施管護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勵地方人民政府將小微型農(nong) 田水利設施納入農(nong) 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範圍,實行‘多位一體(ti) ’綜合管護。”
趙可寶是濱河村7名綜合管護員之一。管護員如何履職?綜合管護機製改革取得哪些成效?前不久,記者走進洪澤區實地探訪。
管護員趙可寶——
“綜合管護,成本降了,效果好了。我們(men) 既是改革參與(yu) 者,也是受益者”
“這些工具是專(zhuan) 門用來清理水花生的,水花生夏天生長旺盛,很容易造成溝渠堵塞。”工作間隙,趙可寶向記者展示防水衣、刀子、鑼鉤等專(zhuan) 用工具,“夏天一大早,趁著暑氣還沒有上來,我們(men) 穿上防水衣,先拿刀子切割水麵下的水花生,再用鑼鉤一鉤一鉤往岸上拖。”
“有時候還得用點技巧,憑點經驗。”趙可寶說著指了指溝渠流經的一處涵洞,“那個(ge) 位置最難清理,我們(men) 就打開水泵,利用水的衝(chong) 擊力將水花生衝(chong) 出來。”
2014年9月,洪澤區開始探索農(nong) 田水利設施綜合管護機製改革,趙可寶受聘成為(wei) 村綜合管護員。身兼多職,他幹起工作格外認真,“既負責路麵保潔,又負責水麵打撈、泵站維護報修等。”
清理完河道垃圾,趙可寶開始巡護農(nong) 田,檢查灌溉泵站,為(wei) 即將到來的冬小麥灌溉做準備。“泵站沒問題,可農(nong) 渠上有幾處被農(nong) 機撞裂了,要趕緊報修。”趙可寶記下了損壞農(nong) 渠的位置和長度後說,“過去,對農(nong) 渠管護不太仔細,破了就用泥巴糊一糊,等不能用了再大修。現在管護得勤,有問題及時修。”
濱河村所在的洪澤區境內(nei) 河網密布,農(nong) 田灌排渠係發達,小微型水利設施多,要管好這些水利設施並不容易。“岔河鎮曾做過測算,要管護到位,需要管護員380餘(yu) 名、年管護經費600餘(yu) 萬(wan) 元,這單靠水利部門難以解決(jue) 。”晁如久介紹。
河道清理及時了,農(nong) 渠管護跟上了,管護經費減少了。以岔河鎮為(wei) 例,過去全鎮一年的環衛保潔、公共綠化、水利設施等各項管護經費合計約700萬(wan) 元,管護員超過300名。“目前全鎮綜合管護人員180餘(yu) 人,管護經費下降至每年約385萬(wan) 元。”岔河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郭孝洋介紹。
洪澤區水利局局長袁安全用“三減少三提升”概括綜合管護改革成效:管護人員由2014年前的4158人減少到現在的927人、管護經費由每年3823萬(wan) 元減少到1676萬(wan) 元、管護環節由4級減少到2級,工程完好率由88%提升到98%、水資源利用率由65%提升至74%、群眾(zhong) 滿意度由80%提升至98.52%。
“綜合管護,成本降了,效果好了。我們(men) 既是改革參與(yu) 者,也是受益者。”趙可寶負責管護的13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裏,種著自家的20畝(mu) 水稻、小麥。“過去灌溉跟不上,現在灌溉及時,稻田‘喝’上了清潔水,稻米產(chan) 量、品質都有提高。”
“我家水稻畝(mu) 產(chan) 從(cong) 2014年前的1300多斤增長到今年的1500多斤,每斤稻穀收購價(jia) 從(cong) 過去的1.1元提高到今年的1.6元。”趙可寶感慨,“好水產(chan) 好米,好米賣好價(jia) 。”
濱河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石玉喜——
“探索實施每周例會(hui) 、管護員互幫互助等製度,村黨(dang) 委組織協調,大家定期碰頭,合力解決(jue) 難題”
初冬時節,濱河村一片高標準農(nong) 田內(nei) ,3台大型收割機正收割著水稻,經脫粒機脫粒,吐出一顆顆飽滿結實的稻粒,粉碎了的秸稈從(cong) 收割機尾部輕輕揚起。不遠處,11月初收割的一片稻田裏,已經播下冬小麥,高的長到了8厘米,嫩嫩綠綠一大片。
站在村部2樓一間會(hui) 議室向外看,搶收搶種的田間景象盡收眼底。濱河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石玉喜正召集全村7名綜合管護員開周例會(hui) ,討論田間秸稈的處理問題。
“大部分秸稈收割處理後,由社會(hui) 化服務公司負責收運。但村裏一些莊台前後、河道兩(liang) 邊還有零星秸稈,清理的難度不小。”趙可寶頭一個(ge) 發言。
原來,岔河鎮水網密布,房前屋後的零星地塊都被種上莊稼。稻穀收割時節,村民們(men) 種在零星地上的毛豆等也該收獲了。豆莢采摘後,剩餘(yu) 的秸稈被丟(diu) 棄在原地。有的零星地緊挨河道,到下一季種油菜時,上一季的秸稈就被直接推下河,造成溝渠堵塞。
“這事兒(er) ,一個(ge) 人分片管護工作量大,這一片的秸稈剛清理完,那一片又流過來了。”“有的秸稈是從(cong) 上遊河裏順水流下來的……”
聽管護員們(men) 你一言我一語說完後,石玉喜順勢建議:“還得用好管護員互幫互助機製,大家集中連片作業(ye) ,合作清理。清理的時候多和村民聊聊天,多講秸稈回收的好處。管護管護,管的人多了,護的工作量就輕了。”
開完例會(hui) ,管護員們(men) 分了工立即行動。一人開手扶拖拉機,兩(liang) 人拿掃帚將附近秸稈掃到一堆,兩(liang) 人負責裝到拖拉機上。一上午時間,清理了好幾處地方。將拖拉機開到村裏的秸稈集中收儲(chu) 點,兩(liang) 名管護員已在這裏等候卸貨。
“推行綜合管護模式,我們(men) 探索實施每周例會(hui) 、管護員互幫互助等製度,村黨(dang) 委組織協調,大家定期碰頭,合力解決(jue) 難題。”石玉喜說,“劃片分工,是強調各自管護責任,鼓勵比學趕超。互幫互助,是合力解決(jue) 問題,避免各自為(wei) 戰。”
兩(liang) 個(ge) 多月前,幾名管護員來到村民趙學勤家,打算幫他鏟除種在河道護坡上的蔬菜,對方不樂(le) 意了:“河道近在自家門口,為(wei) 啥不讓種菜?”“河對岸的王同甫家怎麽(me) 能種?他還當過村幹部,咋不帶個(ge) 頭?”
這兩(liang) 年,濱河村開展生態河道建設,集中清理了3萬(wan) 立方米的河道淤泥,兩(liang) 岸陸續栽上了女貞、紅葉石楠等2萬(wan) 棵綠化樹木,還在河道邊鋪上了草皮。“為(wei) 防止農(nong) 藥、化肥流入河道,村裏要求河岸2米範圍內(nei) 不能亂(luan) 墾亂(luan) 種,但還是有一些村民在河道護坡上種菜,隻靠管護員上門勸說,效果有限。”趙可寶說。
後來,石玉喜帶著村幹部先到王同甫家做工作,並舉(ju) 一反三,要求在河道護坡種菜的村裏黨(dang) 員、幹部,帶頭先鏟自家菜。又上門到趙學勤家,為(wei) 他解心結:“我們(men) 岔河鎮的大米有名,離不開優(you) 質的灌溉水源,眼前損失了幾平方米菜地,但和優(you) 質大米賣個(ge) 好價(jia) 錢相比,哪個(ge) 更劃得來?”
村幹部帶頭解難題,管護員們(men) 的工作更好做了。“我們(men) 按所劃片區各負其責,很快完成了護坡清理。”趙可寶說,“通過清淤整治、護坡管護等措施,村裏河道水質已從(cong) 過去的劣五類提升到三類以上。”
岔河鎮水利站考核員晁如久——
“嚴(yan) 格退出機製,考核動真碰硬,規範了管護員隊伍管理,增強了管護實效”
跟隨趙可寶在村裏巡護,正巧遇上岔河鎮水利站考核員晁如久帶著兩(liang) 名同事來村檢查。
“上個(ge) 月我的考核結果是良好,哪裏扣分啦?”趙可寶開門見山。
“莊台垃圾沒有及時清理,扣了4分。”晁如久翻開考核記錄本,找到當時的記錄。
“我每天檢查一遍,可能一些死角沒注意到。”趙可寶說。
“那幾天風很大,也可能是別的片區刮過來的。”晁如久笑著說道,“得空還得多轉轉、多盯盯,一些重點場所多檢查幾遍。”
翻開綜合管護員考核評分表,考核滿分100分,細化到河道溝渠管護、河道漂浮物打撈、道路堆積物清理等5個(ge) 大項、30個(ge) 小項。晁如久介紹,村幹部每月會(hui) 對本村管護員打分,鎮水利站也會(hui) 派考核員到各村考核,“鎮裏派來的考核員都不是本鎮居民,每天下沉2到3個(ge) 村,一周對每個(ge) 村輪訪一次,通過常態化巡查,努力做到考核結果客觀公正。”
考核結果分為(wei) 優(you) 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個(ge) 等次,和管護員工資績效掛鉤。優(you) 秀的全額發放片區管護費,良好的發放95%,合格的發放90%。“優(you) 秀等級不超過總數的30%。濱河村上個(ge) 月的考核中,一名管護員獲得優(you) 秀,趙可寶等幾個(ge) 人被評為(wei) 良好。”晁如久說。
每年年初,濱河村都會(hui) 公開發布不同片區管護員招聘信息,鼓勵村民競聘。“綜合管護模式改革之初,水利部門已對全村的農(nong) 田水利工程逐一排查、登記編號。管護費根據不同片區管護工作繁重程度精細測算,我們(men) 村最難管的片區年定額管護費超3萬(wan) 元。趙可寶負責的片區,溝渠、泵站等數量適中,年定額管護費1.63萬(wan) 元。”石玉喜告訴記者,“我們(men) 簽訂合同,嚴(yan) 格按合同管理。根據考核結果,按相應等次按月發放管護費。對連續考核不合格的,啟動退出機製。”
2021年,岔河鎮桃園村管護員李帆(化名)連續3個(ge) 月考核不合格,被村裏辭退。李帆不服氣,找晁如久討說法。晁如久翻開合同,上麵清晰地寫(xie) 明:如當月考核等級不合格,取消當月管護經費,連續3個(ge) 月考核等級不合格,本合同自動解除。這讓李帆無話可講。
既考核管護員,也考核各個(ge) 村。晁如久說:“我們(men) 每個(ge) 月組織全鎮26個(ge) 村的村兩(liang) 委負責人現場述職,結合村管護員整體(ti) 月度考核情況,現場評比、現場打分。排名前三的予以獎勵,後三名通報批評,每月考核結果納入鎮對村年終目標考核。”
“嚴(yan) 格退出機製,考核動真碰硬,規範了管護員隊伍管理,增強了管護實效。”晁如久說,近年來岔河鎮對管護員整體(ti) 隊伍考核優(you) 良率達到約85%。
洪澤區河長辦業(ye) 務負責人徐承軍(jun) ——
“借助信息化、智慧化管理係統,線上監管,線下調查,織密兜牢管護網絡”
走進淮安市洪澤區灌區管理所信息中心,“智慧灌區”電子大屏上,15塊分屏實時滾動顯示著各個(ge) 河道、溝渠等不同場景。“298個(ge) 攝像頭,監控全區16條骨幹河道的主要河段以及水閘、泵站等水利設施,方便我們(men) 及時發現解決(jue) 問題。”洪澤區灌區管理所信息化技術員李曉罡說。
“東(dong) 雙溝鎮與(yu) 岔河鎮交界河段,發現一些水上漂浮物。”前段時間,李曉罡通過監控發現這一異常,當即將情況上報洪澤區河長辦業(ye) 務負責人徐承軍(jun) 。徐承軍(jun) 向兩(liang) 鎮河長辦反饋,雙方均回複:“不是我們(men) 的責任。”
到底是哪一方的責任?監控角度存在觀察盲區,徐承軍(jun) 第一時間帶隊到現場調查。一起前來的督查員閔祥峰現場操控無人機,沿著河道在兩(liang) 鎮交界處逆流而上飛行了500多米,傳(chuan) 回畫麵顯示,上遊東(dong) 雙溝鎮的幾名管護員正將水花生、秸稈、雜草等推向下遊。
閔祥峰按下快門,將證據交給徐承軍(jun) 。回到辦公室,徐承軍(jun) 立即填寫(xie) 了“河長辦問題交辦單”,將證據材料及整改要求發至東(dong) 雙溝鎮河長辦,要求7個(ge) 工作日內(nei) 回複整改落實情況。
東(dong) 雙溝鎮立即開展調查。原來,由於(yu) 連日陰雨,該河道在兩(liang) 鎮交界處的道路不好走,為(wei) 圖省事,管護員便直接將雜物推到了下遊。“根據考核規定,幾名管護員當月考核被評為(wei) 不合格等次,我們(men) 第一時間整改,並向上級部門報告整改結果。”東(dong) 雙溝鎮河長辦業(ye) 務負責人、水利站站長戚壽龍說。
“對管護員來說,難免有顧不到、走不到的角落,個(ge) 別人員也存在積極性不高、管護效果不好的問題。我們(men) 借助信息化、智慧化管理係統,線上監管,線下調查,織密兜牢管護網絡。”徐承軍(jun) 說。
線上線下結合,還能及時發現泵站、閘門等設備損壞情況。在灌區管理所信息中心,畫麵實時切換,可以隨時調取不同渠係灌溉流速、水量等信息,“區裏在各灌溉農(nong) 渠上安裝了超過2000個(ge) 流量計,水速為(wei) 零或者顯示水流過於(yu) 緩慢時,說明農(nong) 渠有損壞,我們(men) 會(hui) 聯係所在片區管護員實地查看、驗證報修。”徐承軍(jun) 介紹,線上線下合力監管,洪澤區42條圩堤、6100餘(yu) 條小溝級以上排灌溝渠、約1.01萬(wan) 座小型水利設施管護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洪澤區水利局局長袁安全——
“省、市、區、鎮、村五級河長形成縱向到底的工作體(ti) 係,農(nong) 田水利特別是跨界河道的管護效果明顯提升”
“袁局長,這事兒(er) 有點難辦!”
一次,洪澤區水利局局長袁安全帶著班子成員調研草澤河治理問題時,岔河鎮沈渡村村幹部晁東(dong) 旭向他反映問題。
原來,這條全長27公裏、貫穿洪澤區東(dong) 西向的骨幹排澇河道,上下遊、左右岸的矛盾問題越來越突出。草澤河下遊的左岸是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右岸是淮安市金湖縣呂良鎮,河道管護工作涉及不同區縣,管理難度較大。
那天,沈渡村管護人員發現河道中出現了汙水,認為(wei) 是對岸偷排造成的,但呂良鎮卻不承認,雙方各執一詞。
“因涉及不同區縣,河對岸的問題我們(men) 管不了,同時管護員主要負責保潔清理,對亂(luan) 搭亂(luan) 建、亂(luan) 排亂(luan) 放等需要采取行政手段解決(jue) 的問題,沒有執法權。”晁東(dong) 旭對袁安全說。
2020年初,借力河長製湖長製在全國深入推行的契機,洪澤區探索將河長製湖長製工作與(yu) 綜合管護工作融合,有效統籌河湖功能調理、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治理,打造具有縣區特色的治水機製。該區整合區、鎮級河長辦與(yu) 農(nong) 村公共服務綜合管護辦公室力量,抽調環保、衛生、規劃、交通、水利等部門技術骨幹合署辦公,實行人員、事務統一調配管理。隨後,這一做法在淮安市逐步推廣。
“河長製湖長製全麵實施,推動農(nong) 田水利設施管護工作不斷走深走實。”袁安全說,“總河長由各級黨(dang) 政主要領導擔任,高位協調推動,省、市、區、鎮、村五級河長形成縱向到底的工作體(ti) 係,農(nong) 田水利特別是跨界河道的管護效果明顯提升。”
草澤河上下遊、左右岸的管護難題,也在市級河長辦協調下得以解決(jue) 。
“2020年7月,洪澤區、金湖縣兩(liang) 個(ge) 區縣的河長辦副主任、水利局局長,在淮安市河長辦負責人見證下簽訂了全市首個(ge) 跨界河道聯防共治協議,將跨界河道兩(liang) 岸管護由各自為(wei) 政轉為(wei) 攜手合作。”袁安全說,根據協議內(nei) 容,岸坡、堤內(nei) 由兩(liang) 縣區各自管護,河麵以1年為(wei) 周期,由洪澤區、金湖縣輪值管護,同時兩(liang) 縣區分單雙月輪流牽頭組織聯合巡查。
草澤河下遊流經2個(ge) 鄉(xiang) 鎮8個(ge) 村莊,洪澤區岔河鎮沈渡村與(yu) 對岸金湖縣呂良鎮張壩村共用約2公裏長的河道。“過去,我們(men) 隻管河道的這一半,但水是流動的,有時還會(hui) 為(wei) 了亂(luan) 排亂(luan) 放、垃圾浮萍等發生爭(zheng) 執。從(cong) 今年10月到明年10月,草澤河由洪澤區負責管護,這段時間整個(ge) 河麵垃圾清理都由我們(men) 負責。”沈渡村綜合管護員孫道懷說,“我每天都駕船到河麵上巡查,如果發現對岸有排汙等現象,馬上拍照取證,聯係上級河長辦推動解決(jue) 。”
為(wei) 更好地加強聯防共治,這兩(liang) 年洪澤區還在草澤河重要河段沿岸安裝了13個(ge) 高清監控攝像頭,幫助管護人員及時發現問題。袁安全說:“下一步,兩(liang) 區縣還將探索實施上下遊、左右岸生態補償(chang) 機製,讓管護工作更見實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