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淮安洪澤:耕作更科學 農田綠色更肥沃
推行秸稈還田、推廣深翻作業(ye)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江蘇淮安洪澤區——
耕作更科學 農(nong) 田綠色更肥沃(美麗(li) 中國·關(guan) 注生態低碳農(nong) 業(ye) 發展①)
從(cong) 周邊村鎮收上來的麥秸稈,被運送到公司的發酵車間;裝載機將秸稈、雞糞按一定比例攪拌並泡水,經過“建堆發酵”工藝處理,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一樣的混合物表麵就會(hui) 布滿菌絲(si) ,成為(wei) 雙孢菇生長所需的培養(yang) 基。秸稈就這樣變廢為(wei) 寶了。
淮安市洪澤區地處江蘇省北部,水網密布,土壤肥沃,是典型的魚米之鄉(xiang) ,全區耕地麵積59.18萬(wan) 畝(mu) ,是中央農(nong) 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
洪澤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李飛介紹,近年來,該區在推行秸稈還田、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等方麵積極探索,實現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統一,高標準農(nong) 田覆蓋率達95.68%,秸稈還田率達59%,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8%。
點草成金,破解秸稈利用難題
記者在位於(yu) 洪澤區三河鎮的江蘇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men) 將一批已經發酵完成的培養(yang) 基送到立體(ti) 菇房,在上麵播撒菌種,再經過30天左右的時間生長,這批雙孢菇就可以銷往全國各地。據統計,該公司每天生產(chan) 雙孢菇近70噸。
“雙孢菇是草腐菌,秸稈是它們(men) 的最優(you) 原料,雙孢菇‘吃’了培養(yang) 基,能生長得顏色白、個(ge) 子大。”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洪龍傑說,公司選址在這裏,原因之一就是看中這裏小麥秸稈資源豐(feng) 富。
紫山公司所在的三河鎮雙壩村,就是提供原料的重要基地。“每年6月,與(yu) 紫山公司合作的收儲(chu) 企業(ye) 會(hui) 來村裏收秸稈。”雙壩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延波介紹,農(nong) 戶們(men) 將麥子收割後,大量的秸稈就被拋撒在田裏,秸稈收儲(chu) 隊開著摟草機將秸稈攏成30到50厘米寬的長條,再開著打包機將秸稈打捆,然後用叉車叉到運輸車上,送往紫山公司。
夏收季節,如何防止秸稈焚燒、拋河引發環境汙染,是王延波最頭疼的事情。“適量的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肥力,但如果太多,不僅(jin) 田地不需要,還會(hui) 造成汙染。以前,還有人會(hui) 偷偷點火焚燒秸稈,汙染空氣,還造成安全隱患。也有人幹脆將秸稈堆放田頭、推下河道,遇到降雨,秸稈會(hui) 腐爛發臭,汙水進入河流又造成水質下降。”王延波說,前些年,每到夏收時,全體(ti) 村組幹部就要全天24小時巡邏。
現在,這樣的壓力減輕了。全村9700畝(mu) 耕地輪茬離田。秸稈收儲(chu) 企業(ye) 直接與(yu) 村委會(hui) 對接,並給予村民一定補貼,這兩(liang) 年幾乎沒有秸稈亂(luan) 燒亂(luan) 拋現象。
洪澤區農(nong) 村能源服務站站長杜國防介紹,該區實施“政府引導、企業(ye) 實施、鎮村服務、農(nong) 戶參與(yu) ”的產(chan) 業(ye) 化運作機製,全年實現秸稈離田40萬(wan) 畝(mu) ,構建多種產(chan) 業(ye) 鏈條。對開展秸稈離田的村,洪澤區給予10元/畝(mu) 工作經費補助;對參與(yu) 企業(ye) 提供50%左右的購置機械設備補助,以及10元/噸到30元/噸的秸稈離田收儲(chu) 利用補貼,大大提高了積極性。
犁耕深翻,增加土壤肥力,減少農(nong) 藥使用
春節之後,溫度提升,洪澤區東(dong) 雙溝鎮郭貝村的加陽家庭農(nong) 場裏,小麥進入分蘖期。“這個(ge) 冬天低溫少雨,但小麥依然長勢很好——枯葉少、雜草少、蟲害減少。”42歲的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徐加陽說,這離不開近兩(liang) 年推廣的生態型犁耕深翻作業(ye) 。
前年開始,洪澤區試點犁耕深翻,農(nong) 戶自願報名。徐加陽流轉了1100畝(mu) 耕地,種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麥。當過農(nong) 機手的他懂得深翻的好處,當年9月初就攜帶身份證、土地流轉合同到鎮農(nong) 村工作局申報。11月底水稻收割完成、小麥種植之前,區裏統一安排農(nong) 機手來深翻。
此前,洪澤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組織了農(nong) 機手培訓,徐加陽也參加了。他向記者細細介紹其中“學問”:“深度要在20厘米以上,秸稈覆蓋率要超過90%,要達到規定深度、深淺一致,地表平坦、犁底平穩,犁到頭、耕到邊……”
這項試點在郭貝村推廣時,有些農(nong) 戶糾結深翻的幾天工期會(hui) 耽誤農(nong) 活,或者擔心翻耕之後地不平整。洪澤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組織鄉(xiang) 親(qin) 們(men) 到加陽家庭農(nong) 場參觀,並請徐加陽給他們(men) 算了一筆賬。和普通還田相比,犁耕深翻技術和設備更為(wei) 先進。大馬力拖拉機上使用液壓翻轉犁,並安裝有智能芯片,對作業(ye) 的時間、位置、軌跡、深度等全麵記錄。
“犁耕深翻時,雜草、秸稈作為(wei) 肥料被翻下去,底下的新土被翻上來,腳踩在上麵,原本板結梆硬的耕作層變得鬆軟厚實,化肥使用量減少了20%左右。同時,蟲卵也被翻下去,深埋到土裏20厘米處,來年蟲害就少,每季至少可節省一次打藥。”徐加陽說。
洪澤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機推廣站站長王康寧介紹,生態型犁耕深翻是一項環境友好型惠農(nong) 措施,一方麵,土壤有機質含量可提高3.1克/千克,每畝(mu) 耕地的需肥量降低了;另一方麵,深翻又減少了田間的雜草量和病蟲害的發生率,種植戶對農(nong) 藥和除草劑的使用量也大大下降,進一步減輕了環境負荷。
2021年開始,洪澤區被江蘇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列為(wei) 全省實施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的試點縣之一,每年試點3萬(wan) 畝(mu) 。洪澤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統一組織機手免費為(wei) 種植戶進行深翻作業(ye) ,由財政承擔全部深翻作業(ye) 費用。
精準用水,高標準農(nong) 田節水增效
在洪澤區岔河鎮濱河村一組南側(ce) ,一片1815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下方,埋藏著4排共1100多米長的管道,管道鋪設在廢棄農(nong) 渠下方80厘米處,上麵覆上土、分層壓實,再種植上兩(liang) 季農(nong) 作物,增加了30多畝(mu) 農(nong) 田麵積。
這裏為(wei) 什麽(me) 要鋪設管道?
洪澤區地勢西高東(dong) 低,是一個(ge) 從(cong) 洪澤湖流向白馬湖的自流灌區。其中,緊鄰白馬湖的岔河鎮四麵環水,農(nong) 戶需要提水灌溉。建設於(yu) 上世紀90年代的部分泵站逐漸老舊,有些村民便通過柴油發動小泵滿足自己的用水需求。
“這就產(chan) 生了兩(liang) 個(ge) 問題:用水效率不高、容易導致汙染。”洪澤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田建設科科長劉暘介紹,2019年起,該區從(cong) 增量水和存量水兩(liang) 個(ge) 角度,實行小灌區改造,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節本增效。建設地下管道,就是其中一項重要舉(ju) 措。
濱河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石玉喜介紹,每年6月到10月農(nong) 業(ye) 用水高峰期,以前要先通過泵站將農(nong) 渠打滿水,再將水引入農(nong) 田裏。現在鋪設了管道,一旦需要用水,350個(ge) 分水口各就各位,各自獨立、精準用水。
據洪澤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統計,土質渠道的灌溉水利用率為(wei) 60%,管道灌溉水利用率超過97%,大大提升了使用效率、節約了種植成本。目前,全區已鋪設管道超過640公裏,惠及1.4萬(wan) 畝(mu) 耕地。
這些天,在濱河村的河邊,7台挖掘機正在馬不停蹄地施工,將河道淤泥一鬥鬥清理出來、打撈上岸。監理人員介紹,清理淤泥後,將在底部澆築混凝土格埂,岸坡鋪上生態磚,往水裏栽種蘆葦、香蒲、鳶尾、黃菖蒲等植物,修建成一座“生態浮島”,在淨化水質後實現農(nong) 業(ye) 退水循環利用,計劃在今年4月全部完工。
“對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來說,最重要的是灌得上、水質好。”劉暘告訴記者,以濱河村為(wei) 試點,農(nong) 田退水生態循環利用將覆蓋到白馬湖圩區13個(ge) 村6萬(wan) 畝(mu) 耕地,幫助高標準農(nong) 田節本增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