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更突出位置
【閱讀提示】
高校畢業(ye) 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保就業(ye) 穩就業(ye) 的重點群體(ti) 。
如何促進高校畢業(ye) 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出席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河北省代表委員給出了他們(men) 的建議。
他們(men) 認為(wei) ,應該把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擺在更突出位置,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做好供需對接,發揮新就業(ye) 形態作用,健全畢業(ye) 生就業(ye) 支持體(ti) 係,拓寬畢業(ye) 生就業(ye) 空間。
政策再加力,把回暖勢頭保持下去
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82萬(wan) 人,促進就業(ye) 任務繁重。
“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為(wei) 就業(ye) 長期穩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全國政協委員、潤澤智算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超男表示。
作為(wei) 一家大型第三方數據中心服務商,潤澤科技目前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甘肅等區域布局的大數據中心與(yu) 算力基礎設施正在有序建設。今年以來,公司發展勢頭良好,用人需求增加。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guan) 部門出台了一係列援企穩崗政策。公司因招用高校畢業(ye) 生,享受到了社會(hui) 保險補貼、一次性擴崗補助等多種優(you) 惠政策,為(wei) 我們(men) 招兵買(mai) 馬增加了底氣。”周超男委員說,企業(ye) 是穩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希望今年對階段性的援企穩崗政策繼續調整優(you) 化,特別是要加強對中小微企業(ye) 的穩崗擴崗支持。“政策層麵再加一把勁,精準落實、高效直達,更好為(wei)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服務、護航。”
當前正是應屆畢業(ye) 生求職關(guan) 鍵時期。按照省教育廳統一安排,省內(nei) 各高校積極開展春季促就業(ye) 攻堅行動,持續深化“訪企拓崗促就業(ye) ”行動,充分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計幫助畢業(ye) 生順利就業(ye) 、盡早就業(ye) 。
“開學僅(jin) 2周時間,到我校招聘的企業(ye) 就已有42家。尤其是在建築施工領域,用工需求比前兩(liang) 年明顯增加。”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說,今年的就業(ye) 形勢已顯示出回暖勢頭。
與(yu) 此同時,張運凱委員表示,近年來就業(ye) 總量壓力較大,現階段企業(ye) 用工需求的回升,還不足以消解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題。“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把好勢頭繼續保持下去,要繼續落實落細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健全畢業(ye) 生就業(ye) 支持體(ti) 係。”
針對完善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促進機製,幾位代表委員建議,將拓寬市場化渠道和穩定公共崗位規模相結合,多角度協同發力。繼續發揮政策性崗位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吸納作用,持續開發科研助理崗位,組織實施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ye) 項目,大力開展大學生征兵工作,更好助力畢業(ye) 生服務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
做好供需對接,著力破解結構性矛盾
“從(cong) 長期看,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難在供給與(yu) 需求不匹配。”全國人大代表、華裕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增,尤其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領域的就業(ye) 和人才問題。他認為(wei) ,目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與(yu) 企業(ye) “招工難”並存,顯示出我國勞動力市場依舊存在結構性矛盾。
“人才,尤其是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高水平人才以及行業(ye) 領軍(jun) 人才的稀缺和斷檔,是幾乎所有農(nong) 牧企業(ye) 都麵臨(lin) 的問題。如何吸引、留住高校畢業(ye) 生,發揮人才價(jia) 值,也是企業(ye) 在思考的問題。”王連增代表說。
對此,他建議實施“政企融合”用人引才模式,“政府+獵頭+企業(ye) ”三方合力,共同打造市場化用人引才路徑,在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同時,幫助農(nong) 牧企業(ye) 解決(jue) 人才短缺問題。“這不僅(jin) 需要企業(ye) 創新用人機製,精細育才、精準用才、精心留才,更需要政府引導和推動。”
代表委員們(men) 認為(wei) ,應建立有效的高校專(zhuan) 業(ye) 建設結構調整和預警機製,引導高校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聯動推進招生、培養(yang) 、就業(ye) 。此外,把就業(ye) 創業(ye) 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進一步強化高校機構建設,建立生涯發展教育與(yu) 職業(ye) 指導教師隊伍,提高教育質量。
日前,河北工業(ye) 大學石家莊市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創新研究院揭牌,該校與(yu) 當地部分企業(ye) 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在人才聯合培養(yang) 方麵,將實行校內(nei) 外雙導師製,構建適應發展需求的校企合作、協同高效育人機製。
“我們(men) 探索通過政府、高校、研究院、企業(ye) 四方聯合培養(yang) 本科生、研究生,實現校地優(you) 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共同培養(yang) 滿足社會(hui) 需求的新時代專(zhuan) 業(ye) 人才。”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工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韓旭表示,校企深度對接帶來的育人新模式,是人才供需兩(liang) 端對破解人才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的探索。
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韓旭代表認為(wei) ,政府部門應發揮好橋梁作用,推動完善並落實相關(guan) 政策措施。搭建多種形式的對接平台,暢通地方重點企業(ye) 或重點單位、高校就業(ye) 部門和科研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打通人才供需兩(liang) 端,以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匹配問題。
關(guan) 注新職業(ye) ,向新就業(ye) 形態挖潛
近幾年,國內(nei) 勞動力市場呈現出就業(ye) 類型更多元、就業(ye) 形式更靈活的特點。
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學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顧雪注意到,前不久,人社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2022年版)》,淨增了158個(ge) 新職業(ye) ,其中首次標注了97個(ge) 數字職業(ye) 。
“有關(guan) 報告顯示,‘90後’已成為(wei) 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的主力軍(jun) ,‘95後’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占比超20%,他們(men) 大多處於(yu) 剛畢業(ye) 或畢業(ye) 不久的狀態。”顧雪代表說,數字經濟催生了一批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帶來了新崗位、新職業(ye) ,為(wei) 年輕人就業(ye) 創業(ye) 提供了新空間。“尤其是一些互聯網領域的新職業(ye) ,工作方式自主性強,受到年輕大學生的青睞,也符合靈活用工市場的需求。”
顧雪代表認為(wei) ,做好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要注重發揮靈活就業(ye) 和新就業(ye) 形態的作用。“要繼續拓寬就業(ye) 渠道,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多樣化的就業(ye) 崗位。同時,政府部門要進一步規範和發展靈活就業(ye) ,增加其對高校畢業(ye) 生的吸引力。”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總工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齊為(wei) 民同樣十分關(guan) 注靈活就業(ye) 和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他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加強困難群體(ti) 就業(ye) 兜底幫扶,健全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完善勞動關(guan) 係協商協調機製,加強靈活就業(ye) 和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這給我們(men) 做好相關(guan) 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齊為(wei) 民委員認為(wei) ,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已經成為(wei) 職工隊伍的新生力量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通過就業(ye) 培訓和就業(ye) 招聘等方式,幫助包括高校畢業(ye) 生在內(nei) 的就業(ye) 困難群體(ti) 實現就業(ye) ,以及通過集體(ti) 協商機製,維護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權益,是工會(hui) 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據介紹,近3年來,省總工會(hui) 投入專(zhuan) 項資金1700餘(yu) 萬(wan) 元,培訓2萬(wan) 餘(yu) 人,並於(yu) 去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線上招聘活動,幫助2.6萬(wan) 人實現就業(ye) 。對困難職工家庭大學畢業(ye) 生進行一對一就業(ye) 幫助,就業(ye) 率達到96%。
“今年,省總工會(hui) 將加大就業(ye) 培訓力度,開展更豐(feng) 富的招聘活動,為(wei) 就業(ye) 困難群體(ti) 提供更專(zhuan) 業(ye) 的就業(ye) 指導。特別是推動快遞、外賣、網約車等行業(ye) 就涉及勞動者權益的事項開展協商,提高勞動者就業(ye) 質量。”齊為(wei) 民委員表示。(記者常方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