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新時代巾幗華章
在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征程中,她們(men) 以勇立新功的豪情投身偉(wei) 大事業(ye) ,以言傳(chuan) 身教的自覺倡揚文明風尚,以矢誌奮鬥的激情追逐家國夢想。她們(men) 就是2023年“最美巾幗奮鬥者”,立足崗位、建功立業(ye) ,激勵廣大婦女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奮進新征程。
對黨(dang) 忠誠,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我決(jue) 心時刻以黨(dang) 員的標準嚴(yan) 格要求自己,為(wei) 人民服務。”
這是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孫金娣入黨(dang) 誌願書(shu) 中的話。13年來,孫金娣堅守初心,持續探索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織密組織體(ti) 係、推動幹部下沉、黨(dang) 群聯動共治、整合區域資源,得到了群眾(zhong) 的認可。
在孫金娣的帶領下,街道黨(dang) 工委將10個(ge) 社區劃分為(wei) 90個(ge) 綜合網格、195個(ge) 專(zhuan) 屬網格,2668個(ge) 駐街單位全部納入其中,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她把黨(dang) 組織觸角延伸到商圈、樓棟和物業(ye) 、誌願者等末梢,在5個(ge) 商業(ye) 綜合體(ti) 新建一批愛心服務驛站,讓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就業(ye) 群體(ti) 隨時找得到黨(dang) 組織;她還把手機號碼向群眾(zhong) 公開,24小時開機,訪民情、解難題,啃下仙林新村地下室集中整治這個(ge) “硬骨頭”。
“黨(dang) 組織把仙林街道的‘一畝(mu) 三分地’交給我,我必須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種好責任田。”孫金娣堅定地說。
巾幗榜樣,引領奮進。同樣對黨(dang) 忠誠、勇擔使命的,還有重慶市人民小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楊浪浪。她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讓紅色基因代代傳(chuan) 承。
重慶市人民小學是一所由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在烽火硝煙中締造的學校,流淌著革命血液,傳(chuan) 承著紅色基因。作為(wei) 一名從(cong) 教近30年的教育工作者,楊浪浪將愛國主義(yi) 教育、革命傳(chuan) 統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以文化浸潤為(wei) 根,培養(yang) 學生對黨(dang) 的樸素感情。
“以愛國主義(yi) 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為(wei) 抓手,學習(xi) 發揚革命傳(chuan) 統,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紅星耀童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德育品牌。”楊浪浪介紹,學校充分利用重慶的紅色資源和地理優(you) 勢,以紅岩班、周恩來班等為(wei) 載體(ti) ,開展紅色研學,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組織社會(hui) 實踐,帶領學生進行紅色紀念館誌願服務;開展主題教育,指導學生展開國情調研,培養(yang) 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hui) 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讓紅色革命精神展現出新的時代價(jia) 值,為(wei) 學生成長提供精神動力。”楊浪浪說。
堅守使命,用心奉獻人民
在貴州省鬆桃苗族自治縣,一直保留著一門古老手藝——苗繡。在鬆桃苗繡傳(chuan) 承人石麗(li) 平看來,苗繡既是文化,又是產(chan) 業(ye) 。“我希望盡自己的力量,讓苗族婦女掌握一技之長。將指尖技藝轉化為(wei) 指尖經濟,增收致富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廣。”石麗(li) 平說。
從(cong) 2000年開始,石麗(li) 平用8年時間,徒步3萬(wan) 多裏路,潛心學習(xi) 苗繡技藝,記錄苗繡曆史,挖掘苗繡人才。她還組建起鬆桃苗繡團隊,組織培訓繡娘,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傳(chuan) 承民族手藝。在婦聯和有關(guan) 部門支持下,她采用“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形式,帶動400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e) ,用一針一線繡出致富新生活。
她們(men) 用心守護的,還有人民生命安全。交通運輸部東(dong) 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飛行管理部部長宋寅是我國第一代女搜救機長,她帶領機組人員穿梭於(yu) 雲(yun) 海、救人於(yu) 危難,安全完成海上各項救助搶險任務。10多年來,她累計安全飛行3338小時,執行救助任務313起,參與(yu) 救援飛行1075小時,成功營救225名遇險人員。
2021年11月,“浙岱漁04864”輪上一名船員作業(ye) 時雙眼受傷(shang) 。該船員傷(shang) 勢較重,為(wei) 爭(zheng) 取搶救時間,宋寅駕駛救助直升機將該船員直接轉運至上海瑞金醫院救治,前後僅(jin) 半個(ge) 多小時,成功打通了海上救助直送醫院“最後一公裏”,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莊嚴(yan) 承諾。
在另一個(ge) 沒有硝煙的戰場,北京兒(er) 童醫院重症醫學科和內(nei) 科教研室名譽主任錢素雲(yun) 為(wei) 一個(ge) 個(ge) 年幼的生命托舉(ju) 希望。“在孩子生命最緊要的關(guan) 頭,努力幫孩子一把,是我們(men) 的責任,也是我們(men) 的使命。”錢素雲(yun) 說。
20多年前,錢素雲(yun) 在國內(nei) 率先開展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在兒(er) 童重症診療中的應用研究,填補國內(nei) 兒(er) 科空白。經過不懈努力,她在國內(nei) 首次證實TCD監測有助於(yu) 評估昏迷患兒(er) 預後並指導治療,還首次提出了兒(er) 童腦死亡的TCD診斷標準並被納入“中國兒(er) 童腦死亡判定標準與(yu) 操作規範”。目前,該技術已在國內(nei) 70多家醫院的兒(er) 童重症監護病房(PICU)推廣應用,可部分替代有創檢查,提高病情判定的準確性,降低醫療費用。
醫者仁心。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zhuan) 家武桂珍致力於(yu) 生物安全和重大傳(chuan) 染病防控研究,為(wei) 國家安全做出重大貢獻。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武桂珍率隊一周內(nei) 完成全基因組測定、核酸檢測試劑研發、病毒成功分離三大貢獻,奠定了全球新冠疫苗、試劑和藥物研發的科學基礎。麵對巨大的未知風險,她果斷決(jue) 策,主持研發國內(nei) 首個(ge) 新冠滅活疫苗,並在國內(nei) 率先獲得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現已在全球11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使用,為(wei) 全球抗疫作出了中國貢獻。
攻堅克難,勇於(yu) 開拓創新
新疆天業(ye) (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宋曉玲紮根邊疆一線31年,用智慧和汗水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展現巾幗擔當。
針對我國聚氯乙烯樹脂核心技術缺失、專(zhuan) 用化和差異化發展水平低等問題,作為(wei) 項目技術負責人,宋曉玲帶領團隊對配方體(ti) 係進行長達1000餘(yu) 次的試驗驗證,不斷改進工藝措施、創新配方體(ti) 係,成功研發出9種特種聚氯乙烯樹脂產(chan) 品,4項成果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並持續創新,使企業(ye) 聚氯乙烯產(chan) 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新增產(chan) 值33億(yi) 元。
攻堅克難,在於(yu) 不拋棄、不放棄。風雨彩虹,又見鏗鏘玫瑰。
2021年,在東(dong) 京奧運會(hui) 亞(ya) 洲區預選賽附加賽中國女足對陣韓國女足第二回合的比賽中,在中國女足落後兩(liang) 球的情況下,王霜挺身而出,在第103分鍾進球,奮力將中國女足帶入東(dong) 京的賽場。
2022年,王霜作為(wei) 中國女足核心球員征戰女足亞(ya) 洲杯。決(jue) 賽中,她帶傷(shang) 首發登場,展現出敢打敢拚、永不言棄的精神。最終,中國女足以3∶2戰勝韓國女足,第九次奪得亞(ya) 洲杯冠軍(jun) ,這也是中國女足時隔16年再次捧起亞(ya) 洲杯冠軍(jun) 。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土地,也見證著“最美巾幗奮鬥者”攻堅克難、勇於(yu) 創新的身影。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秉承這一信念,2016年,陳雨佳辭去教師職務,回到家鄉(xiang) 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成為(wei) 一名新農(nong) 人。
如今,擔任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銷售經理的陳雨佳堅持在種植模式上創新,安裝氣象監測儀(yi) 和稻田監控器,讓石板田區域水稻種植有科學數據支撐;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和誘捕器,減少稻田病蟲害。她把大米“搬”到網上搞直播銷售,探索訂單農(nong) 業(ye) 新模式,通過認購水稻田的方式,邀請消費者到稻田實地體(ti) 驗。這片黑土地已經成為(wei) 全國巾幗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基地。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沃土上,在科技攻關(guan) 的最前沿,在創新創業(ye) 的浪潮中……“最美巾幗奮鬥者”不斷突破自我,豪情滿懷、意氣風發投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wei) 大實踐,譜寫(xie) 新時代巾幗華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