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星火燎原,馬鈴薯主糧化的山東“播火者”

發布時間:2023-04-11 16:57:00來源: 人民網-山東頻道

  泱泱沃土,稼穡賡續。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並指出要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始終不懈地把14億(yi) 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馬鈴薯主糧化開發,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nong) 民持續增收的積極探索。在位於(yu) 山東(dong) 樂(le) 陵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於(yu) 馬鈴薯育種研發和主糧化推進的“火種”正在熊熊點燃——

  從(cong) 把鹽堿地變成豐(feng) 產(chan) 田的櫛風沐雨,到航天育種“逆流而上”的不懈探索;從(cong) 構築馬鈴薯產(chan) 業(ye) 化格局的謀篇落子,到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篳路藍縷……“希森”係列良種伴著種業(ye) 科技攻堅的拓荒精神灑向廣袤大地,為(wei) 推動國家糧食安全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譜寫(xie) 出濃墨重彩的山東(dong) 力量。

  耐鹽堿馬鈴薯答好“農(nong) 業(ye) 之題”——

  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2018年4月,山東(dong) 省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幾棵孤零零的馬鈴薯苗,如同寥落的星辰,散落在幹涸龜裂、泛著斑白鹽漬的土地上——這是在近二百畝(mu) 鹽堿地上進行首次大規模馬鈴薯試種後的景象。

  “想在鹽堿地上種出馬鈴薯,相當於(yu) 大海撈針。”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遺傳(chuan) 與(yu) 育種室主任崔長磊對當時的“慘淡”記憶猶新,“我們(men) 選取了1000多個(ge) 雜交組合、24多萬(wan) 單株,播種後大部分馬鈴薯芽在土壤內(nei) 就被‘鹹’死了。由於(yu) 鹽堿地pH值高、土壤板結嚴(yan) 重,出苗後的植株生長不良,很難結薯。”

  2017年開始,樂(le) 陵希森馬鈴薯產(chan)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及依托其運行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承擔了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良種工程——馬鈴薯耐鹽堿育種項目,在位於(yu) 東(dong) 營市的黃三角農(nong) 高區開展耐鹽堿馬鈴薯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工作。

  東(dong) 營地處黃河尾閭、渤海之濱,由於(yu) 泥沙淤積形成廣袤的三角洲,因成陸時間短,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土壤鹽漬化嚴(yan) 重。在當地,“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這句民諺,道出了鹽堿地上種糧之難。

  近年來,從(cong) 治理鹽堿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改種適地”的關(guan) 鍵在於(yu) 做強農(nong) 業(ye) “芯片”,著力打好種業(ye) 翻身仗。在2015年中國正式推動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背景下,培育並推廣耐鹽堿馬鈴薯,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具有重要意義(yi) 。

  在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看來,在東(dong) 營鹽堿地首次試種的每一枚種薯,都是希望的“火種”;眼前的挑戰,在希森致力於(yu) 推進馬鈴薯育種研發和主糧化的茫茫征途中,終將成為(wei) 手中緊握的奮鬥之槳。

  事實上,早在2013年,希森集團便已經開始了耐鹽堿馬鈴薯育種的探索。“當時我們(men) 在樂(le) 陵選的試驗田,由於(yu) 土壤鹽分不夠,就通過‘澆鹽水’改變pH值的方式進行試驗。”崔長磊回憶道。

  一直以來,國內(nei) 作物耐鹽堿機理研究的關(guan) 注點多在水稻等作物上,在大田裏進行耐鹽堿馬鈴薯的品種選育和應用頗為(wei) 鮮見,既在於(yu) 其科研之難,也在於(yu) 其投資大、周期長、盈利能力弱,這是許多現代農(nong) 業(ye) 企業(ye) 不敢涉足的“雷區”。

  但這個(ge) “雷區”,梁希森已經傾(qing) 其所有“蹚”了二十年。

  出生於(yu) 樂(le) 陵農(nong) 村的梁希森,因家境貧寒,10歲就離開家鄉(xiang) 四處討飯。“等我有錢了,一家發一鍋白饅頭”是這位飽經風霜的企業(ye) 家最為(wei) 樸素的初心。對土地和糧食,他有著天然的使命感。

  對馬鈴薯的執念,緣於(yu) 2001年。彼時,梁希森已在房地產(chan) 界風生水起,一次帶小女兒(er) 去洋快餐店,他無意間得知,那裏的炸薯條用的都是進口薯種,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馬鈴薯生產(chan) 國,但限於(yu) 種質資源的製約,加工品種基本上依賴“洋種子”。

  “堂堂一個(ge) 農(nong) 業(ye) 大國,吃個(ge) 土豆子咋還要進口?”從(cong) 那時起,這位性格堅韌、不服輸的魯北漢子便一頭栽進了“培育中國自己的土豆良種”的夢想中。

  “全國有近15億(yi) 畝(mu) 鹽堿地,可利用的約5.5億(yi) 畝(mu)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適合鹽堿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如果咱們(men) 在這方麵有所突破,就是在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梁希森給科研團隊下了死命令,“必須搞出耐鹽堿土豆來,不行也得行!”

  一場將鹽堿荒灘變為(wei) 良田薯海的科技會(hui) 戰,在黃河口打響。

  希森集團組織起近30人的馬鈴薯育種及栽培專(zhuan) 家團隊,聯合國內(nei) 外18個(ge) 科研機構,收集了6700餘(yu) 份不同的種質資源,在黃三角農(nong) 高區這片梯次分布著輕度、中度和重度3種鹽堿地類型的天然試驗場,開始了耐鹽堿馬鈴薯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協作攻關(guan) 。

  “從(cong) 解決(jue) 滿地蘆葦、土壤板結和引水灌溉開始,我們(men) 團隊對實驗田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造,目前基本實現平衡,為(wei) 育種選種奠定基礎。”作為(wei) 科研團隊一分子,崔長磊深度體(ti) 驗了“挖地三尺”的耕作之苦,也見證了鹽堿地變良田的豐(feng) 收之喜——

  2022年6月,在輕度鹽堿土壤條件下,“希森6號”取得了每畝(mu) 4627.3公斤的高產(chan) 。耐中度鹽堿馬鈴薯新品係“Z1281”,每畝(mu) 產(chan) 量達3032.47公斤,創造了馬鈴薯在中度鹽堿地上的單產(chan) 新紀錄。

  禾下乘涼者,是奮鬥者的夢想。

  “我們(men) 種植的‘希森6號’,2兩(liang) 以上標準果每畝(mu) 達7360斤,收購價(jia) 格今年是每斤0.65元,算下來畝(mu) 產(chan) 值有4784元,扣除成本2500元,每畝(mu) 淨收益2284元。”在東(dong) 營市丁莊街道李道村,參與(yu) 馬鈴薯鹽堿地種植試驗的農(nong) 戶們(men) 掰著手指算起了豐(feng) 收帳。

  又是一年春意盎然。在黃三角農(nong) 高區的中度鹽堿區域,希森集團馬鈴薯育種團隊科研人員和村民一起精耕起壟、播種覆膜,開始了新一輪耐鹽堿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工作。

  “我們(men) 建立了耐鹽堿馬鈴薯資源庫,創立了鹽堿地馬鈴薯新品種育種體(ti) 係標準,並形成了鹽堿地優(you) 質高效馬鈴薯水肥、藝機、覆蓋一體(ti) 化栽培技術規範。今年,將在全國五種類型鹽堿地上種植16個(ge) 材料,開展不同生態區的區域試驗。”梁希森信心滿懷。

  航天育種探索的“國之大者”——

  用科技“芯”端穩“中國碗”

  2月16日,春寒料峭。在位於(yu) 樂(le) 陵市黃夾鎮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men) 是來自中國高科技產(chan) 業(ye) 化研究會(hui) 、航天育種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的專(zhuan) 家。

  客人們(men) 欣喜地看到,駐留中國空間站6個(ge) 月的2萬(wan) 粒馬鈴薯種子,在一個(ge) 月前搭乘神舟十四號飛船從(cong) 太空運回樂(le) 陵後,此時正在希森集團育種基地內(nei) 的大棚裏萌發嫩綠的新芽。

  “我們(men) 在自有的2800餘(yu) 份馬鈴薯種質資源中,優(you) 選了20個(ge) 優(you) 良組合的2萬(wan) 粒馬鈴薯實生籽,分成了特用型、高產(chan) 、耐鹽堿三大類。”希森集團總經理、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介紹,“這意味著一種新的育種手段的嚐試。”

  就航天育種而言,“上天”隻是第一步,關(guan) 鍵是如何“落地”成為(wei) 農(nong) 民能拿到手中的種子,並將成果端上百姓的餐桌。

  這些“下凡”的馬鈴薯實生籽,已經納入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23年度的播種計劃。這是一個(ge) 漫長的曆程——經過催芽育苗後,它們(men) 將被移栽至大棚,收獲微型薯後待休眠期結束,才能在大田裏進行播種。經過科研人員篩選、培育,短則三五年、長則十餘(yu) 年,若持續表現優(you) 異,經農(nong) 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hui) 審定,“天選之種”才算得到認證。

  “與(yu) 傳(chuan) 統育種相比,航天育種最大優(you) 勢在於(yu) 變異率高、育種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nei) 培育出高產(chan) 、早熟、抗病等性狀優(you) 良的種質資源。”對梁希森來說,航天育種是他埋下的另一個(ge) “火種”。

  不過,他也清楚地知道,“太空誘變具有隨機性,性狀可好可壞,並非所有實生籽都會(hui) 發生有益突變。”某種意義(yi) 上來說,航天育種更像是“開盲盒”,道阻且長。

  這是希森集團探索馬鈴薯種業(ye) 創新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斷創新育種手段,先後嚐試了分子育種、激光輻射、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

  種子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切農(nong) 作物產(chan) 業(ye) 鏈的起點。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作為(wei) 重點工作單獨列出,提出“打好種業(ye) 翻身仗,加快種業(ye) 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小種子,大戰略。近年來,世界各國圍繞糧食的競爭(zheng) 日趨白熱化,對種業(ye) 高地的爭(zheng) 奪也成為(wei) 新戰場。而馬鈴薯作為(wei) 世界第四大主糧,在我國的種植麵積居世界首位,用於(yu) 薯條、薯片、澱粉和變性澱粉加工的馬鈴薯卻大部分依賴進口,原因就在於(yu) 缺少優(you) 良品種和脫毒種薯,其源頭是研發困境。

  “不是我給你潑涼水,馬鈴薯育種可不像搞房地產(chan) 那樣能賺錢,弄不好會(hui) 把老本賠進去的!”當年,在北大荒培育出“克新”係列抗旱薯種的著名馬鈴薯育種專(zhuan) 家孫慧生曾這樣告誡梁希森。與(yu) 馬鈴薯打了半輩子交道,她深知育種的艱辛。

  這個(ge) 夢想,確實很“燒錢”。梁希森把多年在其他項目打拚積累的資金全部投入到了馬鈴薯育種,即使屢遭困難挫折,即使讓自己從(cong) 富翁變成了“負翁”,“人不堪其憂”,他也不改其誌。

  “國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千難萬(wan) 險,隻要倒不下、死不了,我的馬鈴薯育種就不能停。”這是梁希森常說的話。二十年篳路藍縷,如果沒有“逆流而上”的敢為(wei) 精神,不懼風雪的強烈信念,很難做到行而不輟。

  也正是這樣的信念,在當年深深打動了78歲的孫慧生。

  回望來路,2007年是關(guan) 鍵的一年。這一年,剛成立不久的希森集團成功收購國內(nei) 專(zhuan) 門從(cong) 事脫毒馬鈴薯育種的北京中聯宏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孫慧生科研團隊的加盟下,1000多份種質資源歸屬到希森集團,多年積累後這個(ge) 數字增加到2800餘(yu) 份,並在樂(le) 陵建成了國內(nei) 企業(ye) 最大的馬鈴薯種質資源庫;這一年11月,科技部批準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希森集團,依托企業(ye) 運行。

  為(wei) 了端好、端穩馬鈴薯育種的“中國碗”,希森集團一直在摸爬滾打中前進,實現了曆史性跨越——

  2011年,第一個(ge) 自主知識產(chan) 權新品種“希森3號”問世。其後,希森係列馬鈴薯新品種相繼研發成功,累計達18個(ge) 。其中,曆經11年攻關(guan) 的“希森6號”在2017年、2018年分別以畝(mu) 產(chan) 9.38噸、9.58噸的產(chan) 量,兩(liang) 度刷新世界馬鈴薯單產(chan) 紀錄。

  更重要的是,它的問世結束了國內(nei) 黃肉薯條加工沒有專(zhuan) 用品種的曆史。“它個(ge) 頭大,既能鮮食,又能炸薯條,還能加工成全粉、澱粉。堪稱目前‘最完美’的馬鈴薯品種。”梁希森自信地說,“咱們(men) 的馬鈴薯不比其他國家差!”

  2020年,“高產(chan) 多用途希森係列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yu) 推廣應用”項目獲山東(dong) 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目前,希森集團已經有11個(ge) 馬鈴薯品種通過品種審定和國家農(nong) 作物品種登記,開始大麵積推廣;同時還儲(chu) 備有100餘(yu) 個(ge) 待登記推廣的馬鈴薯新品係,能夠適應不同生態種植區域,從(cong) 祖國北疆到南海之濱能夠廣泛種植。

  守住大國糧倉(cang) ,端牢中國飯碗,靠耕地、靠良種,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樂(le) 陵育種基地的無菌組培車間內(nei) ,一排排架子上擺滿了透明的培養(yang) 瓶,一株株努力生長的脫毒薯苗如“星星之火”,正在點燃著馬鈴薯產(chan) 業(ye) 化的全麵燎原。

  大漠草原的“主糧化”布局——

  用全產(chan) 業(ye) 鏈鋪就農(nong) 民致富路

  如果說山東(dong) 樂(le) 陵是梁希森夢想開始的地方,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中部的烏(wu) 蘭(lan) 察布市商都縣,則是希森集團以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為(wei) 契機,進行五個(ge) 產(chan) 糧大省全鏈條產(chan) 業(ye) 化布局中濃墨重彩的一個(ge) 落子。

  作為(wei) 中國最重要的馬鈴薯種植區之一,烏(wu) 蘭(lan) 察布被譽為(wei) “中國馬鈴薯之都”。在這片大漠草原的東(dong) 北部,便是繁育種薯的“風水寶地”商都。

  “這裏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農(nong) 作物病蟲害相對較輕,具有發展有機農(nong) 業(ye) 的天然優(you) 勢條件,產(chan) 出的種薯品質高、抗病力強、增產(chan) 潛力大。”希森集團內(nei) 蒙大田繁育基地生產(chan) 總監屈海東(dong) 介紹。

  自2006年開疆辟土以來,希森集團在商都建成了目前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組培中心,每年可以繁育出1.5億(yi) 株脫毒苗和4億(yi) 粒原原種,成為(wei) “中國馬鈴薯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

  這裏有國內(nei) 最大的馬鈴薯澱粉生產(chan) 線,每年可以加工馬鈴薯100萬(wan) 噸,生產(chan) 澱粉5萬(wan) 噸;有國內(nei) 最大的馬鈴薯幹片生產(chan) 線,每年可以加工馬鈴薯30萬(wan) 噸,生產(chan) 幹片2.5萬(wan) 噸;還有國內(nei) 最大的馬鈴薯酒廠,每年可以加工馬鈴薯20萬(wan) 噸,生產(chan) 酒精1.5萬(wan) 噸。

  數字背後,意義(yi) 深遠。這不僅(jin) 意味著集脫毒繁育、基地化種植規模化加工、現代化儲(chu) 藏、社會(hui) 化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馬鈴薯全產(chan) 業(ye) 鏈格局的構築,也打開了馬鈴薯深加工作為(wei) “主糧化”的突破口。

  發展一個(ge) 產(chan) 業(ye) ,帶富一方百姓。

  在商都縣七台鎮喇嘛板村,今年60歲的村民王振亮嚐到了希森馬鈴薯原原種繁育產(chan) 業(ye) 帶給他的幸福感。

  2019年,他通過村裏合作社,承包了4個(ge) 大棚種植“希森6號”,由內(nei) 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ye) 有限公司提供種苗,並負責技術指導、監督管理和產(chan) 品回收。3個(ge) 月的時間裏共收獲22萬(wan) 多粒原原種,除去幼苗、人工等成本,純利潤達到十萬(wan) 元左右。

  “掙到錢當年,我就花11萬(wan) 給家裏添置了一輛小轎車。”說到這兒(er) ,王振亮臉上洋溢起了藏不住的笑容。

  過去的喇嘛板村,村集體(ti) 收入曾經全靠國家扶貧補貼,如今,通過“政府+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合作模式,村裏實現了流轉土地、村集體(ti) 資產(chan) 、經營大棚、務工四個(ge) 方麵的增收,農(nong) 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日子也美了起來。

  在商都縣農(nong) 牧和科技局局長龐學峰看來,希森集團在全麵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新格局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授人以漁”,深刻影響和改變了當地農(nong) 民的種植觀念,培育起馬鈴薯種植的“良種”意識。

  讓馬鈴薯成為(wei) 穩定的富民產(chan) 業(ye) ,一要增產(chan) ,二要增收。這離不開良種的培育和推廣,在內(nei) 蒙古等馬鈴薯主產(chan) 區加大種植麵積、提高產(chan) 量;更亟需為(wei) 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落地夯實基礎,提高精深加工轉化率,讓馬鈴薯變身主食走向人們(men) 的餐桌和生活。

  這也是梁希森一直在殫精竭慮的重要課題。他憂慮的是:內(nei) 蒙古、甘肅、四川、貴州、雲(yun) 南作為(wei) 馬鈴薯生產(chan) 大省,約占鮮薯總產(chan) 量的60%,但國內(nei) 馬鈴薯主產(chan) 區仍然存在立地條件較差和栽培水平粗放、加工轉化率僅(jin) 10%等問題。

  這些年,希森集團一直致力於(yu) 奔赴田間地頭,麵向全國巡回開展新品種及配套高產(chan) 栽培技術試驗示範、田間現場指導、科技送下鄉(xiang) 以及農(nong) 民技術培訓會(hui) 等活動,提高當地馬鈴薯的種植管理水平,激發農(nong) 戶的種植積極性。

  從(cong) 推廣到老百姓真正認可,是一個(ge) “愚公移山”的艱辛過程。

  屈海東(dong) 講起推廣種植的一次經曆:在內(nei) 蒙古錫林浩特的多倫(lun) 縣,一位馬鈴薯種植大戶在播種之後,地裏出現了兩(liang) 株死苗。

  “當時我判斷為(wei) 是由於(yu) 母薯腐爛引起的‘馬鈴薯中毒綜合症’,由於(yu) 是通過地上部位判斷的地下症狀,他起初不信,結果把苗子從(cong) 地裏刨出來後,跟我說的一樣。”“這位種植戶從(cong) 此信服了我們(men) 的技術,做了希森薯業(ye) 多倫(lun) 地區的總代理。”

  但對農(nong) 民來說,看得見的產(chan) 量才是認可品種最實實在在的佐證。

  “我們(men) 曾經在甘肅的一塊試驗田裏種了三個(ge) 品種,一個(ge) 是希森6號,另外兩(liang) 個(ge) 是加拿大‘夏波蒂’和‘荷蘭(lan) 15’。到了收獲期,希森6號每畝(mu) 產(chan) 量比兩(liang) 個(ge) 洋品種高出2000斤,銷量立竿見影翻了20倍。”

  在屈海東(dong) 看來,國內(nei) 馬鈴薯種植生態曆經變遷,多受國外品種影響,“2005年之前,大部分中老百姓對馬鈴薯並不了解脫毒種薯的概念,更談不上品種意識,有種子可種就行;2005年以後,美國、加拿大、荷蘭(lan) 等國家的引進品種風行,國內(nei) 品種式微;如今,我們(men) 培育出了‘希森6號’等國產(chan) 良種,優(you) 質種薯的角逐戰將長期存在。”

  在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進程中,解決(jue) 薯農(nong) 種植馬鈴薯的出路問題也是考量的重點。“良種培育、良種推廣隻是馬鈴薯主糧化發展的第一步,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促進馬鈴薯產(chan) 業(ye) 升級才是關(guan) 鍵。”梁希森說。

  對此,希森集團的探索也一直在路上。

  在商都,一間巨大倉(cang) 庫內(nei) 整齊碼放著一批袋裝馬鈴薯全粉,最早的年份可追溯到十年前,而“建設國家馬鈴薯儲(chu) 備糧庫”是梁希森的一個(ge) 目標。“馬鈴薯做成全粉才是糧食,全粉保留了馬鈴薯的全部營養(yang) ,是馬鈴薯變為(wei) 麵條、饅頭甚至是薯片的基礎產(chan) 品。鮮薯最多儲(chu) 存8個(ge) 月,但馬鈴薯全粉儲(chu) 存得當卻可儲(chu) 存十幾年。”

  在樂(le) 陵,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間擺放著十多種誘人的馬鈴薯主食產(chan) 品。早在馬鈴薯主糧化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的2015年,這裏的流水線上便生產(chan) 出了第一個(ge) 土豆饅頭。如今,每天等待裝車發往全國各地幾萬(wan) 個(ge) 土豆饅頭,選用的是自主培育的“希森1號”和“希森6號”,幹物質含量更高且更適合機械化大批量生產(chan) 。

  路漫漫其修遠兮。梁希森殫精竭慮於(yu) :如何更好以“大食物”觀為(wei) 引領,以消費需求拉動生產(chan) 供給?如何因地因時因市製宜,努力提高馬鈴薯在國家糧食生產(chan) 中的比重?如何加強營養(yang) 宣傳(chuan) ,將擴大全粉加工作為(wei) 突破口,為(wei) 中國碗裝中國糧發揮更多積極作用?

  在推動馬鈴薯主糧化的征途中,68歲的梁希森仍然是那個(ge) 馬不停蹄的“趕路人”,星夜兼程,無問西東(dong) 。

  (責編:公雪、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