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篾匠街有一抹“馬甲紅”
7月5日下午,和縣篾匠街的三戶居民來到篾匠街曆史文化街區項目辦公室鄭重地在征遷協議上分別簽下自己的名字,其中居民王友榮感慨:“他們(men) 做事公平、真心,我們(men) 還有什麽(me) 不放心的?”
在篾匠街,經常會(hui) 看到幾個(ge) “馬甲紅”穿梭遊移在小巷人家,為(wei) 住戶宣傳(chuan) 征遷政策、丈量評估房屋、算好賬目,這一抹“馬甲紅”在古老破舊的街道中更顯亮眼溫暖。王友榮所稱道的就是這一抹“馬甲紅”,是從(cong) 全縣不同的部門抽調來,為(wei) 了一個(ge) 共同的夢想走到一起,為(wei) 和縣篾匠街項目征遷奔走在篾匠街小巷。
“我們(men) 自製一件馬甲,後麵印著征遷服務:公開公平公正 真心誠心貼心。”項目辦負責人薑慧圓展示著紅馬甲,笑言,“所有政策補償(chang) 透明公開,對外張貼,老百姓最痛恨的是不公平,擔心不均,有後台的就會(hui) 多補,但我們(men) 一視同仁。”
”一言以蔽之,即一心為(wei) 民辦實事,誠信做事不欺瞞,政策透徹講明白。”他說:“穿上紅馬甲,就將‘三公三心’背在背上扛在肩上記在心上。”對年齡大、身體(ti) 弱、不能行走的被征戶,他們(men) 上門服務,為(wei) 住戶講清征遷政策,算好賬。
說起篾匠街,項目辦的每個(ge) 人都有“剪不斷理還亂(luan) ”的一段深深情懷。年齡最大的王芳,曾是大橋社區主任,現已退休。作為(wei) 一名人大代表,她在每年人大議案中,為(wei) 篾匠街的改造不停地鼓與(yu) 呼,改造篾匠街是她一塊心病;曾在消防部門工作過的薑慧圓,因篾匠街狹窄的街道寫(xie) 過一篇《高溫天氣‘烤’驗篾匠街消防安全》,篾匠街的消防安全始終令他揪心;來自基層一線的王恒榮,幾度征遷,幾度風雨,為(wei) 篾匠街數次征遷未果而較勁,希望這次圓了征遷夢;胡仕信則是房屋評估行家,雖有采薪之憂,但聽說征遷篾匠街,他二話沒說就過來,因為(wei) 對這兒(er) 他再熟悉不過;吳浩東(dong) 作為(wei) 和城的女婿,一直從(cong) 事機關(guan) 內(nei) 勤,聽說篾匠街征遷,他踴躍報名……
篾匠街坐落在和城曆陽中路南側(ce) ,街長400多米,曆經200多年的風風雨雨,街上具有徽派建築的舊房早已破舊,不少已成危房。“這裏的住房最破舊、最危險,街道最擁擠,環境最惡劣,人口最密集,甚至一家三代、四代、五代住在一起的都有,政府20年前就想征遷,因多種原因而擱淺。”說起從(cong) 前篾匠街的征遷,薑慧圓不無遺憾。
這次掛帥領銜這個(ge) 征遷項目,薑慧圓不信 “篾匠街征遷幹不成” 這個(ge) 邪,他認為(wei) 隻要工作做到家,憑著“三公三心”沒有幹不成的事。自5月28日啟動征遷項目後,這些“馬甲紅”進街入戶調查摸底,宣傳(chuan) 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講政策,談征遷對家庭、子女的好處,從(cong) 細節、小事入手,幫他們(men) 算好經濟賬、親(qin) 情賬、明白賬。“馬甲紅”不僅(jin) 是征遷員、宣傳(chuan) 員,更是服務員。
項目辦的工作人員張怡來自基層,大大小小的征遷參與(yu) 過不少,起初以為(wei) 到項目辦工作應該很清閑很輕鬆,沒想到工作節奏更快,壓力更大;初為(wei) 人父的吳浩東(dong) ,自從(cong) 到了篾匠街項目辦後,披星戴月是工作常態;來自第三方機構的一家測繪公司的測繪人員小李做事認真負責,他感慨:這裏工作節奏快、要求嚴(yan) 、標準高,晚上做夢都在丈量房屋。
縣水利局老宿舍屬於(yu) 這次征遷範圍,70多歲的汪某一人在這住了七八年時間,對這裏很有感情,盡管記憶減退,但他出門隻能認得這個(ge) 家。項目辦找到他兒(er) 子,很快,他家於(yu) 5月28日帶頭第一個(ge) 簽了征遷協議,這是全縣2023年貨幣化安置第一單,也是篾匠街被征第一號。截至目前,項目辦已簽約83戶,短短一個(ge) 來月,就完成任務一半。(常興(xing) 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