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跨越時空 曆久彌新(人民論壇)

發布時間:2023-07-27 16:1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勝利70周年。70多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高舉(ju) 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yi) 旗幟,毅然走上抗美援朝戰場,同朝鮮人民和軍(jun) 隊一道,曆經2年零9個(ge) 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偉(wei) 大勝利,鍛造了由愛國主義(yi) 精神、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革命樂(le) 觀主義(yi) 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國際主義(yi) 精神組成的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曆久彌新,必須永續傳(chuan) 承、世代發揚。”

  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yu) 一切、為(wei) 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yan) 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yi) 精神,是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中,廣大誌願軍(jun) 將士秉持著“我們(men) 的身後就是祖國,為(wei) 了祖國人民的和平,我們(men) 不能後退一步”的信念,勇往直前、浴血奮戰。不畏生死的壯舉(ju) ,深刻詮釋了偉(wei) 大的愛國主義(yi) 精神。誌願軍(jun) 飛行員韓德彩曾深情回憶:“保家衛國是我們(men) 堅定的信念,也是戰鬥中不畏強敵、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力量源泉!”

  最深沉的情感是愛國,最偉(wei) 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在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中,中國人民在愛國主義(yi) 旗幟感召下,同仇敵愾、同心協力,讓世界見證了蘊含在中國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讓世界知道了‘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為(wei) 了祖國和人民利益,誌願軍(jun) 將士義(yi) 無反顧、血染沙場;舉(ju) 國上下眾(zhong) 誌成城、同仇敵愾,“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愛國主義(yi) 精神成為(wei) 凝聚民族力量的偉(wei) 大旗幟、創造戰爭(zheng) 奇跡的力量之源。

  從(cong) 抗美援朝的戰場,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現場,時代在變,但中國人愛國的情感、為(wei) 國奉獻的傳(chuan) 統始終未變。“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是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下的鏗鏘誓言;“隻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這是青年彭士祿在組織征求他意見,是否願意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zhuan) 業(ye) 時的堅定回答;“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這是西藏自治區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從(cong) 小樹立並踐行的堅定信念;“清澈的愛,隻為(wei) 中國”,這是戍邊烈士陳祥榕的深情告白……這樣的愛國情、報國誌,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er) 女為(wei) 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砥礪前行,驅動著中華民族這艘航船乘風破浪。

  愛國主義(yi) 是具體(ti) 的、現實的,既要紮根內(nei) 心,又要付諸行動。麵向未來,麵對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挑戰,我們(men) 更需繼承和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wei) 己任的愛國主義(yi) 精神,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之情,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迸發排山倒海的曆史偉(wei) 力、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戰場,為(wei) 致富增收想實招、辦實事;在科技攻關(guan) 最前沿,為(wei) 科技自立自強挑重擔、闖難關(guan) ;在抗洪搶險第一線,逆行出征,不畏艱險……每個(ge) 人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奮鬥、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yi) 精神,我們(men) 就能匯聚起風雨同舟、共創未來的磅礴偉(wei) 力,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不斷推向前進。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men) 都要匯聚萬(wan) 眾(zhong) 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語擲地有聲、催人奮進。銘記偉(wei) 大勝利,推進偉(wei) 大事業(ye) ,我們(men) 無比堅定、無比自信。讓我們(men) 弘揚偉(wei) 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在接續奮鬥中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燦爛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7日 04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