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人民觀點)
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複雜性、生態係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可持續性,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
既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又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既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又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
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輕點鼠標,“青海生態之窗”大屏幕上的視頻鏡頭緩緩拉近,便可以對藏羚羊棲息地的生態狀況進行實時監測。於(yu) 2016年起建設的“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係統,不僅(jin) 實現了對三江源等五大生態板塊的監測全覆蓋,還不斷完善與(yu) 其他部門之間、係統內(nei) 外的共建共享機製,給生態保護裝上了“千裏眼”“順風耳”。共建共享、協同聯動,助力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和藏羚羊種群數量恢複,凸顯協同治理對於(yu) 重點區域領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yi)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從(cong) 解決(jue)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麵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由重點整治到係統治理的重大轉變,引領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述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ge) 重大關(guan) 係,其中之一就是“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guan) 係”。這就要求我們(men) 堅持係統觀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提升,同時強化目標協同、多汙染物控製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係統工程,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秉持係統思維、堅持協同治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曾經一段時間,嘉陵江上遊布局了大量采礦冶煉企業(ye) ,形成了200餘(yu) 座尾礦庫。位於(yu) 嘉陵江上中遊分界點的一些城市盡管堅持生態優(you) 先、加緊防治,仍飽受防不勝防的輸入型汙染之痛。2022年重慶和四川兩(liang) 地協同立法、共抓大保護,化解了跨界河流治理不同步、解決(jue) 不及時、側(ce) 重不統一等症結,讓嘉陵江重現鳶飛魚躍、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的生態美景。可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複雜性、生態係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可持續性,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統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
統籌兼顧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平均用力,而要堅持“兩(liang) 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在兼顧一般的同時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ti) 推進,在整體(ti) 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從(cong) 群眾(zhong) 反映最強烈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著手,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過去集聚著碼頭、固廢堆場、“散亂(luan) 汙”企業(ye) 、養(yang) 殖場等的薛家窪,經過綜合整治,如今變成了群眾(zhong) 親(qin) 江親(qin) 水親(qin) 綠的美麗(li) 岸線和城市“生態客廳”;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規模的礦產(chan) 資源開發曾嚴(yan) 重破壞賀蘭(lan) 山山體(ti) 地貌,致使灰塵漫天、汙水橫流,經過多年治理和生態修複,曆史“瘡疤”逐漸愈合,礦山披上了新綠。實踐證明,堅持重點攻堅,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提升。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台階,尤須學會(hui) “十個(ge) 指頭彈鋼琴”,既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又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既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又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迎難而上、接續攻堅,繼續打好一批標誌性戰役,力爭(zheng) 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guan) 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譜寫(xie)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美麗(li) 中國建設非一日之功,需要加強統籌協調,突出重點治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保持曆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重點攻堅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協同治理凝聚各方合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鍥而不舍、久久為(wei) 功,定能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願景早日成為(wei) 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