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每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萬多項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生態農(nong) 業(ye) 中作物產(chan) 量低、抗生素使用多,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共性問題。南京工業(ye) 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科研團隊開展工農(nong) 交叉攻關(guan) ,開發出環境友好、安全高效的新型綠色農(nong) 業(ye) 投入品——微生物源組合生物刺激素類植物營養(yang) 新產(chan) 品,提高作物營養(yang) 轉化效率和產(chan) 量,並成立南京軒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促進成果轉化,通過園區不斷孵化成為(wei) 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生物法生產(chan) 聚氨基酸企業(ye) ,近3年產(chan) 值超5億(yi) 元,目前正進入科創板IPO衝(chong) 刺階段。”在南京工業(ye) 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公室(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周治看來,高校聚焦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共性問題,有效對接企業(ye) 需求研發,才能不斷提升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的適配性、銜接度和融合力。
周治介紹,技術轉移中心結合學校優(you) 勢學科和企業(ye) 技術需求,聚焦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製造、低碳技術等江蘇產(chan) 業(ye) 鏈方向,推廣一個(ge) 學科服務一個(ge) 行業(ye) 、一個(ge) 學院服務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一個(ge) 課題組服務一個(ge) 大型企業(ye) “三個(ge) 服務”模式,攜手專(zhuan) 家教授開展產(chan) 學研精準對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促進企業(ye) 創新發展,近三年累計服務企業(ye) 超過4000家,促成技術合作簽約3000餘(yu) 項,推動學校累計簽訂各類產(chan) 學研合作協議5200餘(yu) 項,合同金額累計13.6億(yi) 元。同時,加強校地互動融合,中心依托學校優(you) 勢學科,吸引生物醫藥類領軍(jun) 人才落地孵化,推進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集聚,助推南京高新區生物醫藥穀建設千億(yi) 級先進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集群。
“作為(wei) 國內(nei) 采用連鑄工藝生產(chan) 軸承鋼最早也是產(chan) 量最多的企業(ye) ,高檔軸承鋼平均氧含量超低控製,接觸疲勞壽命達到2×10^7以上,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江陰興(xing) 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總經理白雲(yun) 介紹,此前公司麵臨(lin) 原創性不夠、成果轉化率太低、國際合作增長停滯三大挑戰,急需通過鏈接高校推動知識創新與(yu) 科研進步。為(wei) 此,興(xing) 澄特鋼與(yu) 清華大學、劍橋大學等眾(zhong) 多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構建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ti) 係,打造充滿活力、更具競爭(zheng) 力的創新生態鏈,共同進行課題攻關(guan) 和科技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產(chan) 品除供應國內(nei) 市場外,軸承鋼產(chan) 品還出口到德國、法國、日本、美國等18個(ge) 國家和地區,全球主要市場占有率約20%,其中高標準軸承鋼年產(chan) 80萬(wan) 餘(yu) 噸,占亞(ya) 太市場75%以上。”
將腦機接口與(yu) 外骨骼機器人有機結合,形成具有主動康複功能的腦控手康複訓練係統(手套),使用者通過“意念”控製外骨骼機械手,帶動癱瘓手部進行訓練,可做出各種複雜動作,幫助使用者實現肢體(ti) 康複訓練。僅(jin) 用一年左右時間,就完成這項高難度係統的研發,是怎麽(me) 做到的?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腦機融合智能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賴豔介紹,這要依賴於(yu) 新型研發機構在投資主體(ti) 多元化、運行機製市場化、研發方向前沿化等方麵具備的獨特優(you) 勢。腦機所由江蘇省產(chan) 研院、蘇州高鐵新城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ti) 所腦機接口科研團隊三方共建,是以企業(ye) 方式靈活運營的新型研發機構,而蘇州念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則是腦機所孵化的企業(ye) ,以“腦機接口”產(chan) 業(ye) 技術開發和應用解決(jue) 方案為(wei) 研發重點,麵向數字醫療、教育科技、人機交互、腦科學研究等多種應用場景,提供基於(yu) 腦機接口技術的新一代人機交互智能產(chan) 品和解決(jue) 方案。
近年來,我省圍繞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對接,每年組織實施各類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2萬(wan) 多項,引導高校院所麵向市場需求服務企業(ye) 創新,布局建設省級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基地61個(ge) 、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基地17個(ge) ,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570多個(ge) ,促進了一批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2022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了3800億(yi) 元,有效貫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供給側(ce) 和企業(ye) 主體(ti) 轉化應用的需求側(ce) ,充分釋放創新動能,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雙鏈融合,需求側(ce) 供給側(ce) 雙側(ce) 發力。
省科技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以建設技術熟化與(yu) 轉移機構為(wei) 突破口,提高技術轉移轉化成功率。深化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修訂出台支持省產(chan) 研院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政策舉(ju) 措,實施高端創新資源集聚、高水平創新載體(ti) 建設和院企聯合創新行動。高水平建設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持續推進省技術產(chan) 權交易市場建設,搭建全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建好用好“科技副總”“技術經理人”等專(zhuan) 業(ye) 化隊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周期高質量貫通。(張宣 蔡姝雯 程曉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