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建好建強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打好奪取秋糧豐收這場硬仗)

發布時間:2023-09-19 15:29:00來源: 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座談會(hui) 強調,“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

  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落實落細各項舉(ju) 措,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feng) 收。今起,本報開設“打好奪取秋糧豐(feng) 收這場硬仗”專(zhuan) 欄,報道糧食主產(chan) 區幹部群眾(zhong) 牢記囑托、努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千方百計提單產(chan) 的生動實踐。

  

  “水稻穗大、籽粒飽滿,抓一把在手裏,沉甸甸的。”黑龍江省富錦市東(dong) 北水田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劉春說,今年育苗搶前抓早,插秧科學密植,“豐(feng) 收的背後都是科技的功勞!”

  “今年種了8000畝(mu) 水稻,除了小麵積受洪災影響,大部分長勢基本正常。”五常市衛國鄉(xiang) 友好村百納水稻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王金奎說,算大賬,水稻總產(chan) 量應該差不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建好建強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chan) 基地”。

  “我們(men) 堅決(jue) 扛穩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職責使命。”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應對前期洪澇災情,全省上下一手抓抗災減災,一手抓單產(chan) 提升,從(cong) 最新農(nong) 情分析看,今年全省糧食生產(chan) 有望實現“二十連豐(feng) ”。

  行走龍江大地,黑土地上處處是忙碌身影,田野裏孕育著豐(feng) 收希望。

  多措並舉(ju) ,田管精細,最大程度減少受災農(nong) 田生產(chan) 損失

  肥沃的黑土、優(you) 良的生態,讓五常大米聞名遐邇。8月初,受持續強降雨影響,黑龍江省五常市部分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秋糧生產(chan) 麵臨(lin) 挑戰。

  近日,記者走進五常,秋日的陽光下,連綿的稻田裏水稻長勢喜人,顆粒飽滿。

  “我們(men) 合作社種了2萬(wan) 畝(mu) 水稻,今年受災的主要是河道兩(liang) 側(ce) 的地,過水麵積大約2000畝(mu) 。”五常市杜家鎮王家屯現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技術員黃昌明說,洪災發生後,合作社第一時間搶排積水,及時噴施葉麵肥,改善田間通風條件。“目前看,過水稻田會(hui) 不同程度減產(chan) ,但地勢較高或排水較好的稻田受影響相對輕一些。”

  “從(cong) 全市看,我們(men) 在全力搶排田間積水的同時,迅速分類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調來多架無人機對受災田塊噴施植保藥劑,加速水稻灌漿。”五常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王守欣介紹,損毀的水稻育苗大棚、催芽車間等各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設施,將於(yu) 10月底前全部修複完成,不會(hui) 耽誤明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尚誌市同樣得益於(yu) 搶前抓早,加上高產(chan) 高效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全市農(nong) 作物長勢大部分接近常年,大豆長勢好於(yu) 常年。尚誌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魏錦勝說,全市成立了6個(g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災後抗災自救技術指導小組,深入各鄉(xiang) 鎮進行點對點技術指導;在前期排澇散墒基礎上,加快新建和修複村屯道路、農(nong) 田涵洞等基礎設施,保障長遠產(chan) 能。當前,全市已完成1.4萬(wan) 台拖拉機和2400多台收割機檢修工作。

  洪澇災害會(hui) 不會(hui) 影響全省糧食產(chan) 量?

  “這次受災地區主要集中在哈爾濱、牡丹江兩(liang) 市11個(ge) 縣(市、區)。”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管理處副處長郭家勇表示,從(cong) 全省整體(ti) 來看,受災麵積551.98萬(wan) 畝(mu) ,僅(jin) 占全省農(nong) 作物實播麵積的2.36%,對糧食總產(chan) 影響低於(yu) 常年。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受災農(nong) 田排水基本完畢,噴施葉麵肥達到1848.88萬(wan) 畝(mu) 次,多措並舉(ju) 力爭(zheng) 輕災區保穩產(chan) 、重災區少減產(chan) 。

  “你看,稻穗長得這麽(me) 壯實,又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在樺川縣玉成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稻田,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忠生根據智能監測設備上傳(chuan) 的田間數據分析,讓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心中有了底。

  8月初,樺川縣也經曆了連陰雨。縣裏第一時間啟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抗災自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氣象、應急管理等多部門加緊會(hui) 商研判,指導農(nong) 戶提前落實防禦措施。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協同科研院所成立專(zhuan) 家包聯技術指導組,深入全縣9個(ge) 鄉(xiang) 鎮田間地頭指導防災、減災、抗災奪豐(feng) 收。“有了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指導,精細做好田間科學管理,收成應該沒跑兒(er) 。”李玉成說。

  樺川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徐金友說,“由於(yu) 前期準備充分、管理精心,全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正在全麵有序恢複,農(nong) 作物總體(ti) 長勢良好。”

  黑龍江省秋糧收獲在望。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農(nong) 機處副處長丁然介紹,全省已提早做好秋收機械化生產(chan) 前期機具、人員準備,儲(chu) 備收獲機械20.3萬(wan) 台,確保機具供給充足、機手操作規範、服務保障到位。

  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以豐(feng) 補歉,為(wei) 實現穩糧增產(chan) 打下堅實基礎

  走進肇東(dong) 市黎明鎮珊樹村,一株株玉米莖稈粗壯,前不久這裏剛進行過一噴多促航化作業(ye) 。“這個(ge) 階段噴灑葉麵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助於(yu) 促進有機物合成與(yu) 積累,實現促早熟、增粒重。”肇東(dong) 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韓誌強說,目前全市已完成全部噴施任務。

  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nong) 場有限公司,再過10多天,水稻將迎來大麵積收獲。今年農(nong) 場集成推廣應用標準化格田改造、變量側(ce) 深施肥、寬窄行插秧等22項農(nong) 業(ye) 創新技術,開展精準管護。“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探查地麵作物長勢,不同色層代表不同情形,為(wei) 保障常年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進行精準研判管理。”公司第一管理區種植戶秦玉秋說。

  在采訪中,黑龍江省未受災地區的農(nong) 戶表示,今年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糧作物的長勢好於(yu) 往年,畝(mu) 產(chan) 有望增加。

  豐(feng) 收的底氣來自哪裏?

  郭家勇列出幾組數據——截至8月30日,黑龍江全省平均積溫比曆年同期高;平均降水量為(wei) 487.8毫米,比曆年同期多19.6%;平均氣溫18.5攝氏度,比曆年高0.2攝氏度。

  “雖然局部存在低溫寡照以及遭遇台風洪澇等氣象災害,但從(cong) 氣溫、水分、積溫等指標綜合研判,整體(ti) 氣象條件有利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部分指標好於(yu) 常年。”郭家勇說,今年黑龍江省通過調整優(you) 化種植結構,糧食新增種植麵積達456.91萬(wan) 畝(mu) ,為(wei) 豐(feng) 收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是今年我國開啟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主要糧食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關(guan) 鍵詞。

  在肇東(dong) 市五裏明鎮東(dong) 升村,玉米畝(mu) 株數從(cong) 3700株左右增加到5500株,一條條細長的滴灌帶穿過條壟。鑫伯利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單玉恒摘下一根玉米掰開細看,“芯細、粒深,不瞎尖兒(er) ,還能再長20天左右!”

  肇東(dong)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馬明哲介紹,在作物密植基礎上,今年全市陸續在20萬(wan) 畝(mu) 項目區配套建設了田間輸配水管網等設施,實現全生育期精準肥水調控,全部建成後預計推動項目區玉米畝(mu) 均增產(chan) 200至300斤。

  單玉恒說,合作社流轉的2000多畝(mu) 地都選用優(you) 質耐密品種,通過傳(chuan) 感器按需進行水肥一體(ti) 化滴灌。“跟普通種法相比,一畝(mu) 地起碼增產(chan) 20%。”他今年的目標畝(mu) 產(chan) 量是2500斤,“從(cong) 目前的株型、穗形看,基本沒啥問題。”

  科技助力提單產(chan) 。今年,黑龍江省實施千萬(wan) 噸糧食增產(chan) 計劃,推廣玉米大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在泰來縣、肇東(dong) 市等4個(ge) 縣(市、區)開展單產(chan) 提升工程試點,力爭(zheng) 全省主推技術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創建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基地140個(ge)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堅持多要素集中發力,全方位搭好豐(feng) 收架子,力爭(zheng) 主要糧食作物單產(chan) 實現新突破。”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總農(nong) 藝師薑以全說。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

  現有耕地2.58億(yi) 畝(mu) ,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03億(yi) 畝(mu) ,典型黑土耕地麵積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沃野厚土,黑龍江這個(ge) 大糧倉(cang) 不僅(jin) 稟賦優(you) 良,而且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不斷提升。

  建好大糧倉(cang) ,持續保護和提升黑土耕地質量。

  “關(guan) 鍵是堅持係統施策,建立科技支撐體(ti) 係。”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省裏與(yu) 科研院所深入開展“黑土糧倉(cang) ”科技會(hui) 戰合作,圍繞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層構建開展科技攻關(guan) ,打造用得上、推得開的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技術。同時,建立從(cong) 省到戶的七級田長責任體(ti) 係,加速形成全領域、全要素、全覆蓋的黑土耕地保護態勢。

  建好大糧倉(cang) ,必須把良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強化種業(ye) 攻關(guan) ,開展新技術試驗示範。北安市宇新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地裏,示範種植龍達五號、登科四號、農(nong) 墾3092等多個(ge) 品種。“在一塊田裏搞多品種試驗,看看哪個(ge) 品種田間表現最好。”理事長王福貴說。

  “提高糧油作物單產(chan) 水平,重點是保好種、育新種、推優(you) 種。”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業(ye) 管理處副處長劉曉兵說,全省水稻、大豆種子自給率已達到100%,農(nong) 作物種子對糧食增產(chan) 貢獻率達到45%。下一步,要加快建設種質資源改良和育種平台,提升種業(ye) 基礎研究水平。引導科研院校和種子企業(ye) 加強合作,挖掘優(you) 質種質資源,培育優(you) 良新品種,加快提升品種產(chan) 量和抗性水平。

  建好大糧倉(cang) ,加快糧食生產(chan) 新技術模式集成。

  今年,宇新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還承擔一項新的試驗任務——選育推廣複合微生物藥肥菌劑。試驗田裏,大豆正處在鼓粒期,一眼就能看出施用微生物藥肥菌劑的大豆,植株明顯更壯實。王福貴說,就這一項新技術,平均可促進大豆增產(chan) 8%以上。

  “這項試驗為(wei) 推進大豆單產(chan) 提升行動高效落地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楊微說,全省將開展根瘤菌劑接種、不同葉麵肥組合多元化施肥技術、大豆控旺抗倒高產(chan) 技術等試驗示範,通過一縣一策,集成高新技術模式提升大豆單產(chan) 。

  建好大糧倉(cang) ,強化糧食生產(chan) 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據介紹,黑龍江省率先在全國構建了覆蓋全省農(nong) 區的農(nong) 作物病蟲疫情在線監測預警體(ti) 係,鄉(xiang) 村病蟲疫情監測網點達到6000個(ge) 。

  在肇東(dong) 市五裏明鎮勝平村,禹豔玉米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邵春禹既是新技術示範戶,又是村級植保員。田管期間,他通過手機上的“掌上植保”APP,對周邊4萬(wan) 畝(mu) 耕地開展監測信息規範調查。

  “這幾年大夥(huo) 越來越重視病蟲害防治,比如播種前要給種子穿上兩(liang) 層包衣,積極配合統防統治。過去常出現的玉米螟,這幾年很少成片發生。”邵春禹說。

  “通過采取政府購買(mai) 服務方式,每個(ge) 監測點聘用一名村級植保員,將監測觸角延伸到鄉(xiang) 村末梢,做到早發現、早應對。”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副站長呂濤介紹。截至9月18日,今年全省累計收集監測數據1587.9萬(wan) 條、圖片332.2萬(wan) 張,為(wei) 全省重大病蟲疫情監測預警提供了科學依據。

  (本報記者崔佳、朱雋、鬱靜嫻、屈信明、祝大偉(wei)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