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良田種糧好“豐”景(打好奪取秋糧豐收這場硬仗)

發布時間:2023-10-18 10:1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機聲隆隆,稻浪翻滾,割稻、脫穀、碎稈,四川省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水稻迎來收獲,畝(mu) 產(chan) 再創新高。

  當前,四川省各地水稻、玉米等秋糧進入收獲期。四川最新農(nong) 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上旬,全省2800餘(yu) 萬(wan) 畝(mu) 水稻收割和2780餘(yu) 萬(wan) 畝(mu) 玉米收獲均超九成。

  作為(wei) 全國糧食主產(chan) 區之一,四川扛穩糧食穩產(chan) 保供責任,抓住種子和耕地兩(liang) 個(ge) 要害,加強良種和良田的配套,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cang) ”。多地測產(chan) 顯示,四川省秋糧單產(chan) 普遍高於(yu) 去年,糧食產(chan) 量有望繼續站穩700億(yi) 斤台階。

  保數量、提質量,守好種好“飯碗田”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

  眉山市仁壽縣富加鎮桂樹村,曾經的撂荒地被複墾成片片良田。去年以來,仁壽縣采取農(nong) 戶自營、代耕代種、集體(ti) 托管等模式,盤活撂荒土地複耕種植5.39萬(wan) 畝(mu) ,為(wei) 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打下堅實基礎。

  去年,四川省全麵推行田長製,明確各地黨(dang) 政主要負責人出任同級田長,構建“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田長+網格員”的耕地保護責任體(ti) 係。在此基礎上,將耕地保護黨(dang) 政同責考核、破壞耕地終身追責製度化,將耕地保護“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到實處。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鄧斌表示,四川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讓“田長製”促“田長治”,為(wei) 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供重要保障。

  良田優(you) 先種好糧。

  “每周按時下田,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塊地,耕地保護監管網越織越密。”南充市西充縣大全鎮青杠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級田長郭文科說。今年,四川製定耕地用途負麵清單,突出“良田種糧”用途導向。

  2020年至2022年,四川通過撂荒地整治、低效園林改造等方式,新增耕地40餘(yu) 萬(wan) 畝(mu) 。耕地麵積增長,有效保證了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麵積穩定。

  建好高標準農(nong) 田。

  四川錨定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主戰場,係統謀劃,推動實現從(cong) 分散建設向集中管理轉變,構建起一整套完善的製度體(ti) 係。2019年至2022年,四川全省新建高標準農(nong) 田1403萬(wan) 畝(mu) ,累計建成5476萬(wan) 畝(mu) ,為(wei) 糧食產(chan) 量連續3年穩定在700億(yi) 斤以上提供支撐。

  堅持新建和改造提升並重,四川今年首次啟動實施改造提升建設項目,推動已建高標準農(nong) 田改造升級。實行整區域推進,著力打造“天府良田”建設示範樣板。

  巴中市通江縣,丘陵地區種糧實現機械化耕作;綿陽市三台縣,堰塘滿水,溝渠通暢,良田不再“喊渴”;都江堰灌區入選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公示的首批20個(ge) 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試點名單……田成片、地成塊、路成行、渠成網,良田沃野煥發新活力。

  推良種、施良法,讓好品種擁有高產(chan) 量

  民以食為(wei) 天,農(nong) 以種為(wei) 先。一粒良種,蘊含著希望與(yu) 收獲。

  前不久,成都崇州市隆興(xing) 鎮黎壩村稻田裏,一場田間“選秀”拉開帷幕。來自重慶、四川、雲(yun) 南等地的育種團隊選送的100多個(ge) 水稻新品種集中展示,接受60多位來自科研院校水稻專(zhuan) 家的現場評估。

  100多個(ge) 水稻品種,同田生長表現各有差異:一些品種灌漿期剛結束,一些則已經成熟即將收割。

  “今年氣溫偏高,稻飛虱嚴(yan) 重嗎?”“這個(ge) 品種快成熟了,成色很好。”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胡培鬆很關(guan) 心水稻新品種培育,“四川水稻育種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品種同質化現象,育種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突破提升。”

  這次展示中,去年獲得四川省“稻香杯”優(you) 質米一等獎的“川康優(you) 6308”稻種再展風采,畝(mu) 產(chan) 量可達到800公斤以上,被認定適宜推廣範圍可覆蓋長江流域和華南稻區。

  四川緊鑼密鼓推廣更多良種優(you) 品。9月9日,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在成都正式揭牌,預計今年底可投入使用。

  再生稻成了糧農(nong) 的新選擇。

  “‘崇香優(you) 20’頭季畝(mu) 產(chan) 1334斤,首次試種成功!”在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三銀村的再生稻種植基地,剛剛完成測產(chan) 的水稻專(zhuan) 家格外興(xing) 奮。

  再生稻種一次,收兩(liang) 茬。2022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麵積達500萬(wan) 畝(mu) 。今年,四川省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麵積預計達到550萬(wan) 畝(mu) ,有力保障秋糧增產(chan) 增收。

  良種還需良法配套。4月,種糧大縣安嶽縣聯手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水稻研究所,打造500畝(mu) 再生稻試驗基地,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負責“量身定製”再生稻新品種“崇香優(you) 20”,全程技術指導到田。“現場實收測產(chan) ,‘崇香優(you) 20’比以往再生稻品種畝(mu) 產(chan) 提高了約360斤,每畝(mu) 增收約600元。”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李平說,不少農(nong) 戶盼著來年自家田裏也能種上這個(ge) 新品種。

  “四川是我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最豐(feng) 富的省份之一,要進一步抓實良種推廣,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四川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徐芝文說,當前全省正加大當家品種的推廣力度,通過不斷健全推廣體(ti) 係,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ti) ,讓好品種擁有高產(chan) 量,良種研發的成果落在田間地頭,走上百姓餐桌。

  科技賦能,綠色生產(chan) ,為(wei) 秋糧豐(feng) 收提供有力保障

  糧食生產(chan) 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今年6、7月份,四川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但各地秋糧實現穩產(chan) 增產(chan) ,“藏糧於(yu) 技”是關(guan) 鍵。

  仁壽縣,旱地多、水田少,大豆、玉米是同季旱地作物,為(wei) 穩糧食產(chan) 能,縣裏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同一地塊玉米、大豆共生。先收玉米,再收大豆,一季雙收,增產(chan) 又增收。

  今年,四川省發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495萬(wan) 畝(mu) ,比去年增加185萬(wan) 畝(mu) ,奪取秋糧豐(feng) 收的基礎夯得更實。

  推動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技服務很關(guan) 鍵。上半年,四川發布了111項年度農(nong) 業(ye) 主推技術,其中超過一半為(wei) 水稻、玉米、大豆等大春作物高產(chan) 技術。從(cong) 科學育種到智能化管護,再到機械化收割,科技護航糧食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

  “嘀嘀嘀……”宜賓市興(xing) 文縣現代智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數據運營中心大屏上,農(nong) 事預警窗口彈出一條預警信息:“未來一周氣溫偏高,要注意防稻螟蛉、稻飛虱。”技術人員馬上對照滾動變化的實時監測數據,落實防蟲害各項措施。

  “依托田間智能化物聯網監測設備和智慧農(nong) 業(ye) 手機APP,可對田間的環境、天氣、苗情、蟲情、水質等信息實時監測預警。今年已發布水稻病蟲害監測預警8起並及時處置,減少損失約20萬(wan) 元。”興(xing) 文縣現代智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負責人介紹。

  田管措施落地進田。

  “這個(ge) 白筒筒裝的是誘蟲劑,一畝(mu) 地插兩(liang) 個(ge) 就夠,綠色防控省事省心,還能推動農(nong) 藥減量。”自貢市富順縣丁海村今年新推廣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植保農(nong) 技人員來到田間指導綠色防蟲害技術,幫助種糧戶“蟲口奪糧”。

  目前,四川全省有5.8萬(wan) 名農(nong) 技人員常駐糧食生產(chan) 一線,手把手帶動種糧農(nong) 民從(cong) “會(hui) 種田”到“慧種田”,為(wei) 奪秋糧豐(feng) 收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以來,四川省級農(nong) 科院所改革全部到位;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加速聚集和整合,構建起“從(cong) 實驗室到大田”的農(nong) 技服務體(ti) 係;完善校院地企合作,打造100萬(wan) 畝(mu) “天府糧倉(cang) 科技攻關(guan) 樣板田”……

  四川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抓緊糧食生產(chan) ,奮力奪取秋糧豐(feng) 收。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8日 1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