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廣德:菊花泛黃采收忙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
初冬的廣德市楊灘鎮九房村,200畝(mu) 菊花進入采收尾期,即便如此,置身其中,仍舊菊香陣陣、搖曳生姿。
徜徉花海,放眼望去,成片的菊花迎風綻放,一朵朵、一簇簇,相映交織成畫,把鄉(xiang) 村點綴得格外美麗(li) 。
九房村種菊,滿打滿算已經有7年之久。2016年,從(cong) 河南、江西引進的菊花成功在這裏紮下了根,成為(wei) 當地富民增收的“金”菊。
豐(feng) 收的喜悅洋溢在耿學玲的臉上。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2016年引進品種試種、2017年新建烘幹廠房、2018年成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一路走來,從(cong) 最初的默默無聞,到如今的小有名氣,不單單是種植麵積進一步擴大,而且成了村裏頭的當家產(chan) 業(ye) ,去年菊花收入多達60餘(yu) 萬(wan) 元。
“過去這裏都是成片的閑置農(nong) 田,荒了叫人可惜,便試種30畝(mu) 菊花,一來為(wei) 了盤活土地資源,二來為(wei) 了增加村集體(ti) 收入。”簡單明了的一句話,九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葉軍(jun) 道出了種菊的初衷。
就在本月初,九房村菊文化旅遊節如約而至。“當天擠滿了前來觀菊賞菊的遊客,足足有8000多人,全部是衝(chong) 著菊花而來。”回想起前陣子的節慶場景,楊灘鎮久豐(feng) 菊花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法人代表滕汝龍記憶猶新。
九房村無中生有打造的”菊花坊“景區。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但一開始,對於(yu) 菊花能不能種?怎麽(me) 種?如何讓農(nong) 民獲益?大家心裏都沒底。雖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但長期和農(nong) 業(ye) 打交道的滕汝龍清楚,找到合適的品種是關(guan) 鍵。
“30畝(mu) 小試牛刀,頭一茬種下去大獲豐(feng) 收,畝(mu) 均效益2000多元,看到菊黃生‘金’,一下子打消了心頭的顧慮。”滕汝龍坦言,自那以後,慢慢擴大種植麵積,豐(feng) 富種植品種,如今,不僅(jin) 有金絲(si) 皇菊等食用菊,還有波斯菊等觀賞菊。
花開一年勝似一年,聞香而來的擁躉,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為(wei) 了方便遊客“零距離”觀菊,村裏特地新修了賞花遊步道,並引進小火車、彩虹船等遊樂(le) 設施,把菊花基地打造成“菊花坊景區”。“一年接待遊客量15萬(wan) 左右,每逢到了菊花盛開期,就地轉換為(wei) 網紅打卡點,荒田變花園,那才叫一個(ge) 熱鬧哩。”葉軍(jun) 如是說。
菊花種植有了規模,也有了名氣,受益的不單單是遊客,還有不少當地村民。
村民們(men) 穿梭在菊花叢(cong) 中采收金絲(si) 皇菊。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臨(lin) 近中午飯點,57歲的耿學玲仍舊頭頂遮陽帽,穿梭在菊花叢(cong) 中,彎腰俯身忙著采收,不一會(hui) 就裝滿一筐。“自打菊花開采之後,隻要天氣好,就天天來,多的時候一天可摘20筐,能掙120元。”話裏話外,聽得出耿學玲對這份收入的滿意。
其實,除了采摘,耿學玲還參與(yu) 菊花基地的日常管護,整地、移栽、平頂、分揀,她是樣樣在行,“都是些作農(nong) 的手頭活,不僅(jin) 輕便,而且方便,就在家門口。”
滿田金蕊遍地黃,人麵菊花相映醉。
自從(cong) 村裏有了菊花產(chan) 業(ye) 之後,一年到頭都需要勞動力,常年參與(yu) 務工的村民就有10多人。這不,新鮮采收上來的菊花,隨即便會(hui) 送至附近的加工廠,經過篩選、攤晾、烘幹,直接印上“楊九豐(feng) ”的商標,包裝出售。
小菊花開出大名堂。葉軍(jun) 告訴記者,目前菊花銷售以線下為(wei) 主,下一步將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不僅(jin) 讓遊客有花可賞,村民有活可幹,還要讓“菊花經濟”為(wei) 振興(xing) 鄉(xiang) 村錦上添“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