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藏在南京巷子裏的“解憂”假發店

發布時間:2023-12-01 16:09: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近年來,小店經濟如火如荼,正成為(wei) 助力經濟民生的“毛細血管”,在吸納就業(ye) 、改善民生、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人民網江蘇頻道聯合江蘇省私營個(ge) 體(ti) 經濟協會(hui) 推出首屆江蘇省民營經濟暨個(ge) 體(ti) 工商戶優(you) 秀案例展示活動,並在全省優(you) 選10家“了不起的小店”拍攝係列短視頻,講述“店主”們(men) 自強不息、努力經營、投身公益的精彩故事。本期聚焦南京市江寧區傑貝爾假發店店主楊國誌。

  “不管在人生的哪個(ge) 階段,都有追求美的自由,重新找到自由的人生。”從(cong) 30平米的街邊小店到4家分店的假發城,楊誌國用了13年。

  2004年,17歲的楊國誌初涉美發行業(ye) 。一次偶然的發現,讓他做起了假發夢。“無意間我發現家裏的親(qin) 戚很多都戴假發,但是看著不自然。我就想去哪裏能尋找高端一點的比較自然的假發呢?”憑著一腔熱血,楊國誌隻身前往貴州,在一家假發工廠裏做起了發型師。一年後,他帶著技術和產(chan) 品回到南京,在市中心新街口的一棟寫(xie) 字樓裏,開起了第一間假發店。

  開店容易守店難,在當時,假發產(chan) 品還不易被大眾(zhong) 接受。為(wei) 了讓顧客相信自己店裏的假發與(yu) 眾(zhong) 不同,楊國誌不惜把自己剃成了光頭,以親(qin) 身經曆告訴客戶,好的假發也能戴得逼真自然。

  “通過這一行,我認識了很多年齡比較大的長輩,我們(men) 從(cong) 陌生人變成了朋友,我就覺得這一行是選對了。”楊國誌記得,2011年前後,一名老主顧在店裏聊起了自己的苦惱。原來,對於(yu) 長期戴假發的人來說,每次去理發店理發,在眾(zhong) 目睽睽之下摘掉假發,都會(hui) 引來周圍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圍觀嘲笑,“總是讓人感覺很尷尬”。

  想著自己就是發廊出身,楊國誌二話沒說就答應以後由他來給客人義(yi) 務剪發。通過口口相傳(chuan) ,來找他免費剪發的人越來越多,從(cong) 最早的一兩(liang) 個(ge) 人變成了日均六七十人,過年前高峰期接近200人。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裏,楊國誌和店員們(men) 光剪發就忙得不可開交。

  “我的顧客到我這裏來剪頭發,大家都是一樣的,不會(hui) 有人帶著有色眼鏡,在無形中給客人們(men) 搭建了一個(ge) 避風港。”麵對龐大的客戶需求,楊誌國做了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將店麵經營改為(wei) 半公益性質,即銷售假發的同時,終身免費幫客人清洗假發、修剪頭發。既化解了去理發店當眾(zhong) 取戴假發的尷尬,也為(wei) 部分困難客人省去了理發的費用。

  在別人看來,免費修剪耗時耗力,楊國誌是在“做傻事”。然而,他鐵了心要把這件“傻事”做到底。這一堅持就是十多年,期間有很多顧客都勸他適當收費,他都沒有改變初衷。

  “一開始我的本意也是為(wei) 了掙錢,做了這麽(me) 長時間後,就不光是一個(ge) 事業(ye) 了,也是一個(ge) 人生的舞台。”如今,楊國誌的小店裏集聚了形形色色的客人,有人身患重疾,有人白發蒼蒼,也有人頭發稀少……但隻要走進這一方小店,客人們(men) 就能有勇氣重拾過去的記憶,重新擁有美的權利。

  小店生意越來越好。看到那些兩(liang) 鬢斑白的老人“賴”在店裏幾個(ge) 小時都不願意走,楊誌國倍感欣慰。“一頂假發解決(jue) 了很多人的困惑,一頂假發也守護了一個(ge) 人的尊嚴(yan) ,未來想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去幫助解決(jue) 他們(men) 的問題。”楊誌國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